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潮劇晉京,卻與我這個金獅池人無關"

上面才是我原想起的標題,一想到誰知道“金獅池”是什麼鬼呀,氣餒,改了。

金獅池,是普寧市廣太鎮的一個小村莊,潮劇上,只有張樂欽一個票友稍為人知。

所以,今年潮劇《觀燈》晉京,概率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與之無關。

你看四位晉京的潮劇名家——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張怡凰,南澳人

林初發,揭西人

蟻燕丹,澄海人

張樹桐,澄海人

潮劇晉京是潮汕人臉面的事,於是就看到了鋪天蓋地的報道。

張怡凰是南澳人,南澳人是這樣報道的——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林初發是揭西人,揭西地屬揭陽,揭陽人是這樣報道的——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一下子感覺到,哎呀,都是你們“南澳”“揭陽”的,跟我們普寧人無關嘛。

這個比喻或許不恰當——就像是幾個人合夥幹了一大票,然後內部就開始爭吵了,說我出力最大,我必須分大塊。

這是好事,大家就爭。

萬一是壞事,大家就謙讓了。

比如高鐵霸座男是一個普寧人,我是廣太人,肯定說,這絕不會是我們廣太人。當進一步報道出來,就是你們廣太人乾的,我是金獅池人,我就會說,這絕不是金獅池人乾的。報道又指明就是你們金獅池人乾的,我就會說,這絕不是我家人乾的。報道出來了說就是你弟弟乾的,我就會說這絕不是我弟弟正常的時候乾的……

潮劇晉京是好事,前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觀燈》晉京,是潮劇人這次做對了什麼嗎》,其中粗略提出了潮劇如何藉此東風更上一層樓,讓潮劇的風采更多為國人見識的問題。有人評論說幸虧方展榮沒有去,因為形象不討好。這有點自我拆臺的味道。

潮劇人首先是要整體呈現出一個團隊的精神,當她在那個舞臺(比如央視春晚)站穩的時候,其他私利的計較才有意義,意思是蛋糕你必須做得足夠大,才有分的價值。一口能吞下去的蛋糕,你分個九成也不能飽肚。如果蛋糕一直那麼小,誰又稀罕在這行業中苦心經營呢?

潮劇做大,才是正理。所以這次登上央視的四位演員,考量的是江山是新人的,潮劇屆會讓有更多未來的人出現在這種舞臺的。門派太多,劇團互相看不起,對個別演員褒貶太甚,只能爽一時,其實就是格局太小,見樹丫不見樹,見樹不見森林。那些已站出來的演員,他或許不是最厲害的一個,但一定已經是行業的前百分之九十,這種地位在任一個行業都是值得尊重的。潮劇人包括觀眾與粉絲不忘的初衷應該是,苟以潮劇興旺已,豈為得失褒貶之。

當然不只是潮汕人會分地域地喜惡,這是人類的通性,因為只有別人的存在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是什麼樣的狀況(比如拿京劇來對標)。

聯想以前應該把在潮汕地區流行的方言稱為“潮州話”還是“汕頭話”,兩地爭得不也亦乎。

作為普寧人的吃瓜群眾的我,認為古已有之的,沒有什麼不便的話,就繼續沿用唄,我沒有覺得普寧話姓潮或姓汕就被矮化了。汕頭只是後來作為一個經濟特區,聚光燈打給它多一些而已。但重要的是,整個潮汕地區的經濟總體都不行,沾沾自喜在其中稱王稱霸有什麼意義。現在流行的說法,你領先別人不是百倍以上的就羞於說出口來。汕頭是潮汕地區的排頭兵,但確實並不突出,什麼時候出個能人,把整個潮汕地區整合做大起來,比如達到廣深港的層次,那就有資格牛氣哄哄,分蛋糕才有點意義。水漲船高,植根於潮汕大地的潮劇所站的舞臺也會被更多人看到。粵劇之所以地位高於潮劇,一方面是因為是省府語言,一方面也是那裡經濟就優於潮汕地區。

最近國家也正在進行漢字的審音工作,就是把個別字的音給統一起來,比如“說服”的“說”,許多人讀shuì,現調整為shuō。“鐵騎”的“騎”,不少人讀jì,現在調整為qí。諸如此類的變動,並非遷就文盲,而是考慮到現代漢語詞義的一致性,這些詞沒有增加異讀的必要,而需要統一讀音。過去shuì、jì的讀音,實際上才是徒增紛擾。對此很多人是抱著嘲諷的態度的,尤其那些寫詩詞的大家,他們擅長古音,這樣無形剝奪了他們的一些知識優勢。

知道一些字詞的古音,可以作為談資,太拘泥的話,恐怕就成了孔乙己懂得的那個“回”字有四種寫法了。

今人總是生活在今人的世界裡,這是現實,這是我們得以生存並賴以生存的環境。今人只能在這個現實裡與人、物、關係發生關係,這決定他必須懂的是現在這個字怎麼讀能夠讓對方立刻明白意思,哪怕這個音在很久很久以前來說是錯誤的。

話說有一個二十上下的海歸小夥子,不知道怎麼點KFC的餐。眼巴巴的看著別人一份一份取餐走人,一臉懵逼。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張嘴跟旁邊一個姑娘打聽。

姑娘指著櫃檯上的二維碼告訴他,拿手機掃一下就行。

小夥子“哦”了一聲就去研究二維碼。琢磨了半天,還是沒搞明白。只好退回來臊眉搭臉的跟姑娘說自己手機沒法弄,只能拿現金買。姑娘也沒轍,讓他跟店員打聽。

是的,以前是用現金交易的,但現在用微信就行了。

現在國內,大爺大媽們都會拿微信買菜了吧。但是一個海歸的小夥子,卻回到中國懵逼了!找誰講理去呢?

古音的被淘汰,也是一種大勢,當然不會一下子就淘汰乾淨的,但是,再過一代人,那些懂得的人會老去,大家不再懂古音了,也就不會被誰跳出來說你不尊重中國文明。

文明有它的演化,是沉澱後的產物,而且還要繼續被沉澱。

古音如此,潮劇何嘗不是如何,弄不好京劇也會被淘汰。自然選擇是它們的判官,適者生存。

以前聽“上天是公平的”,覺得沒問題,因為上天關閉一扇門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其實不是說上天會補償你失去的什麼,所以是公平的。而是,上天會藉助自然選擇這個機制,淘汰掉不適合的生物與文明(當然包括潮劇),這一點上上天是毫不手軟的一視同仁。上天不會因為潮劇太小眾而讓她生命力更旺盛,上天不會補償潮劇什麼。我們現在能看到潮劇,那真是潮劇人苦苦掙扎的結果,她也只能繼續苦苦掙扎著才保有繼續存活的可能。所以,現在潮劇人如果內部太撕裂的話,潮劇能扛出什麼名堂來呢?

2018年,在釣魚臺國賓館的一次晚宴上,一位中國資深的女外交官問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中美之間怎樣才能重新回到友好的局面。

薩默斯“王顧左右而言他”,因為他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最後,被逼急了,薩默斯把手一攤,無奈地說:“你想讓我怎麼回答呢?夫人!”

當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在旁邊。沃爾夫看不過去,把話接了過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中國無論做什麼,美國都會保持警惕,除非火星人入侵。”

雖然馬丁·沃爾夫講的只是一句笑話,但是實際上,他道出了真相。講這一個故事,不是說潮劇人內鬥不休,是說,我們應該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才能使潮劇根基更穩,畢竟潮劇一直這麼不容易啊。

潮劇《觀燈》晉京,卻與我這個普寧人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