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在清朝初年,想要獲得爵位的冊封,積累功勳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上至皇室宗親,下至親貴將領,所有的地位、聲望、名分、財富都是靠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就連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兒子們,因為寸功未立而沒有得到冊封的也是大有人在。

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位確實非常幸運的,相較於自己的祖輩、父輩們在戰場上浴血拼殺才能搏取到的爵位,他的郡王頭銜來的太容易了。他就是禮親王代善的孫子,穎親王薩哈廉的長子阿達禮。崇德元年(1636年),阿達禮在父親薩哈廉去世後,父死子繼直接襲承了薩哈廉生前的爵位,而他也成為了大清王朝歷史上,第一個通過爵位繼承的方式坐上郡王位置的人。

起點如此之高的阿達禮本可以有著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未來,但是自當上郡王的那一天起,阿達禮就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最終葬送了自己生命,也葬送他的父親為他所創造的一切。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薩哈廉,阿達禮英雄般的父親。

薩哈廉,是代善的第三子,生母為代善的繼福晉葉赫那拉氏。

薩哈廉一直是代善最為非常喜愛和器重的兒子,當年著名的“代善虐子”事件,就是因為代善偏袒薩哈廉等這幾個由繼福晉所生的兒子,進而極力的打壓、剝削前妻所生的嶽託和碩託,這才有了在努爾哈赤盛怒之下,強行讓代善分家,並將鑲紅旗的統領權交給其長子嶽託。而在嶽托出任鑲紅旗旗主貝勒之後,薩哈廉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正紅旗中僅次於代善的二號人物,也是公認的代善的接班人。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對於薩哈廉來說,他一生中所作的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同自己的哥哥嶽託一起,擁立實力並不出眾的皇太極接任努爾哈赤,成為後金大汗。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皇太極雖然貴為“四大貝勒”之一,但是僅僅掌管了正白旗25個牛錄,面對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的兩黃旗65個牛錄,處於明顯的劣勢。此時的鑲白旗原旗主杜度被調至鑲紅旗下,屬於無人統領狀態,阿敏和莽古爾泰統領著鑲藍旗和正藍旗,又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時的代善家族和兩紅旗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努爾哈赤臨終前也曾留下遺言給代善:

九王子(多爾袞)應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努爾哈赤的意思就是讓代善帶領著兩紅旗也擁立多爾袞為汗,自己攝政,然後還政與多爾袞,代善此前也表示了同意。

然而,由於此前的“德因澤告發事件”中,代善因為與多爾袞的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不拘小節的行為而為努爾哈赤所厭惡,進而成為了代善被廢黜繼位人資格的重要因素,使得嶽託和薩哈廉對於阿巴亥和多爾袞兄弟充滿了憤恨。所以,嶽託和薩哈廉是堅決而又強烈的反對代善支持、擁立多爾袞,他們支持由皇太極來繼任後金大汗。代善在權衡利弊之後,也欣然同意了二人的想法。

“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無人允協,誰不贊同。”

就這樣,代善在嶽託和薩哈廉的勸說下,放棄了對於多爾袞的支持,轉而支持皇太極,並且是優先表態支持,進而阿敏和莽古爾泰隨之響應,就這樣,皇太極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彎道超車”成功登基後金大汗。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登上後金汗位的皇太極非常清楚,自己能夠得到這個汗位,可以說完完全全有賴於嶽託和薩哈廉的支持,儘管皇太極在“四大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拜”的政治體制下,需要不斷的打擊代善和兩紅旗的勢力才能逐步收歸權力、獨掌朝綱,但是皇太極對於嶽託和薩哈廉本人,還是非常的不錯。

特別是對於薩哈廉,皇太極是非常的信任和倚重。而薩哈廉也成為了皇太極繼位以來,從未有受到過皇太極任何責備和處罰的宗室貴胄,在皇太極一朝僅有兩人得到如此厚愛,另一位便是皇太極的“死黨”鄭親王濟爾哈朗,就連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沒有得到如同對薩哈廉般的器重,而薩哈廉也用對於皇太極的絕對的忠誠和卓著的功勳回報了皇太極的厚愛。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皇太極已經擬封其為多羅郡王,但是還有來得及正式冊封,年僅33歲的薩哈廉便因病去世了。皇太極是極為傷心,不僅罷朝三日以示悼念,並且追封其為和碩穎親王。

就在薩哈廉去世十日之後,皇太極在午睡的時候突然夢見薩哈廉問他要牛,不明所以的皇太極馬上到禮部詢問原因,這才知道,原來這是薩哈廉在託夢給他,根據明朝禮制,凡是親王去世,都要賜予一頭牛,但是薩哈廉時追封的親王,祭奠上並沒有牛。於是皇太極馬上重新祭祀薩哈廉,備齊牛羊之禮,並親自撰寫祭文,以告慰薩哈廉的在天之靈。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皇太極對於阿達禮給予了厚望,但是阿達禮回饋給皇太極的只有失望。

根據《清史稿·本紀三·太宗本紀二》的記載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丁酉,敘功,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

——摘自《清史稿》


代善是阿達禮的親爺爺,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阿巴泰這些都是代善的兄弟;嶽託是薩哈廉的大哥,也是阿達禮的親大伯,豪格、杜度與嶽託和薩哈廉是平輩。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滿20歲的阿達禮,在薩哈廉死後襲承了多羅穎郡王的爵位,成為了朝堂之上地位最為崇高、並且為數不多的“王”字輩成員,與自己的祖輩、父輩中的不少人,在爵位上不相上下。

而更為重要的,皇太極最開始的時候,對於阿達禮是非常的好,非常器重阿達禮,不僅給了阿達禮無微不至的照顧,更是給了阿達禮很多表現自己,積累軍功的機會,這也使得阿達禮逐漸作為了郡王的位置。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但是皇太極和薩哈廉的關係太為密切了,皇太極又對阿達禮的期望太高了。

畢竟阿達禮的父親薩哈廉確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存在,不僅打仗勇猛,立功無數,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深通政略,是清初滿洲貴族中非常難得的極富政治眼光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官員,換句話說,薩哈廉的能力和聰明程度絕對不輸給多爾袞,只是身體不好,33歲便去世了,如果能多活些年,就連多爾袞也要避其鋒芒。

皇太極對於阿達禮的管教是非常嚴苛的,標準也是非常之高,這也就使得阿達禮並不能達到皇太極的要求。但是皇太極又總是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對待阿達禮,他的目的就是想把阿達禮培養成為第二個薩哈廉,只不過阿達禮怎麼做都趕不上他的父親。因而,皇太極對於阿達禮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從耐心教導變為了嚴厲訓斥,到後來,皇太極甚至會經常性的在公開場合指出阿達禮的缺點和錯誤。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此時,才剛剛20歲左右的阿達禮就此產生了極度的叛逆心理,不僅索性“破罐子破摔”的開始放縱自己,竟然也開始頂撞皇太極,同時更加毫不避諱的表示,如果有一天皇太極死了,他不會支持皇太極的兒子們。

可是即便是如此,皇太極仍然考慮到了薩哈廉的原因,沒有處分,也沒有處罰阿達禮。反觀阿達禮的祖父代善,因為兩紅旗出現“逃人”的問題而與皇太極爭辯,隨即被皇太極攆回了家裡;自己的大伯嶽託,也是因為看不慣皇太極對於正藍旗舊部的迫害而仗義執言,也被皇太極直接從親王級別貶為了貝子,直到去世後才被重新冊封為郡王。由此可見,皇太極對於阿達禮是非常的客氣的,仍然是充滿希望的,但是阿達禮還給皇太極的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最終阿達禮為自己的“作死”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驟然崩逝,大清王朝的朝野上下是一片譁然,隨後而來的便是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由於皇太極去世前沒有做出任何關於繼位人選的安排,於是按照努爾哈赤時期留下的傳統,將由滿洲貴族議會和旗主貝勒們商議,而到了皇太極時期,這些人有了新的稱呼,就是親王和郡王。在皇太極去世後,有資格進行參與推舉的也就只有7個人,其中包括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以及穎郡王阿達禮。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此時的阿達禮果然沒有食言,在皇太極去世後,他真的沒有支持皇太極的兒子,而是堅定的站在了多爾袞一邊。

就在豪格這面召集了索尼、鰲拜、圖賴等人籌劃著爭奪皇位的同時,阿達禮也同阿濟格、多鐸以及眾多兩白旗的高級將領一起,還有自己的二伯碩託,通通跪在多爾袞家中,請求多爾袞稱帝。

然而,豪格沒有當上皇帝,多爾袞也沒有奪位成功,坐在皇帝位置上的,是年幼的福臨,這讓阿達禮大失所望。於是阿達禮又同自己的伯父碩託一起,密謀帶兵起事,殺掉順治皇帝福臨和豪格,擁立多爾袞為帝。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而他們將此事告知自己的家長代善的時候,不僅沒有得到代善的支持,反而被代善拿下送給了多爾袞;就當他們以為多爾袞會因為是幫著他謀取皇位而網開一面的時候,多爾袞卻親自宣佈了他們的死刑。就這樣,阿達禮以擾政亂國的罪名被處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清世祖實錄》中,記錄了阿達禮案的整個過程。


丁丑,多羅郡王阿達禮,往謂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曰:“王正大位,我當從王。”又往謂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曰:“和碩禮親王,命我常至其府中往來。”又固山貝子碩託遣,吳丹至和碩睿親王所言:“內大臣圖爾格,及御前侍衛等皆從我謀矣,王可自立為君。”阿達禮、碩託,又往視和碩禮親王代善足疾,偕多羅貝勒羅洛宏,同行阿達禮、碩託,登床,附和碩禮親王耳語曰:“眾已定議立和碩睿親王矣。王何默默?”

於是和碩禮親王、和碩睿親王,白其言於眾。質訊俱實。阿達禮、碩託,擾政亂國以叛逆,論阿達禮母、碩託妻結黨助逆,及同謀之吳丹,俱伏誅。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阿達禮至死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祖父代善會如此的不顧及親情,為什麼他一直擁護支持的多爾袞會如此的無情,這兩個對他說最為重要並且是最為親近的人,為什麼一定要將他置於死地。或許阿達禮還不知道,此時他因為自己的“作死”行為,已經將自己深深的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而他只是雙方達成各自目的的籌碼,而不再是什麼親屬與親信。

對於代善而言,自己看不上碩託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早在努爾哈赤時期代善就請求努爾哈赤處死自己的親生兒子碩託,足可見代善對其的厭惡。而對於阿達禮,代善和阿達禮的父親薩哈廉也是很不上,他們更喜歡的是薩哈廉的第二子、阿達禮的弟弟勒克德渾,只是在皇太極的安排下由阿達禮襲承了薩哈廉的爵位。對於代善來說,此時重點培養的對象必然是自己的幼子滿達海、勒克德渾、以及長子嶽託家的幾個孫子,阿達禮在子孫眾多的代善家中本就屬於被拋棄的一個。

更為重要的,代善需要用碩託和阿達禮的死來維繫現有的政治平衡,更是用他們兩個人來牽制多爾袞,讓多爾袞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將來想要奪位稱帝的時候,都要面對極大的輿論壓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多爾袞的稱帝之路。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而對於多爾袞而言,他的本意上並不想殺掉碩託和阿達禮,不然也不會在他們二人死後給予其家人和子嗣非常特殊的照顧。但是,碩託和阿達禮的行為影響太惡劣了,而代善已經做好了“大義滅親”的準備,如若不除掉他們,必然將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因而,多爾袞為了平息朝堂之上的負面輿論,更是為了自己的長遠計劃和打算,這個時候也必須要殺掉這二人,同時還可以藉此機會繼續削弱代善家族和兩紅旗的勢力,也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就這樣,阿達禮為自己的年輕和幼稚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他以為代善和多爾袞都不會為難他的時候,雙方可以說是同時將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阿達禮葬送在了他自認為對他來說最為重要的兩個人手中。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阿達禮是幸運的,年紀輕輕就襲承了郡王爵位,成為了朝堂之上萬眾矚目的焦點和受人羨慕的青年權貴。

但是阿達禮也是不幸的。

首先,阿達禮並不受到自己的祖父代善和父親薩哈廉的喜愛,相比與自己的弟弟勒克德渾以及比自己還要年幼的叔叔滿達海,他更加渴望得到的是家人的關愛與認可;其次,便是皇太極對於阿達禮的“揠苗助長”,過高的期望和過於嚴厲的要求,非但沒有讓阿達禮有所成長,反而讓阿達禮在極度的逆反中不斷扭曲著自己的心智,不斷增加著對於皇太極的仇恨,這也直接導致了阿達禮站在了多爾袞一邊;最後,當阿達禮遇到了與自己同樣在家中受到排擠、在朝堂上也不斷被打壓的伯父碩託,他們將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憤恨變為了謀逆的行動,而他們更多的還是想證明自己,只不過卻選擇了最為“作死”的方式,結果只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縱使外界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的問題還是出在了阿達禮自己的年輕、傲慢與幼稚上。而阿達禮這個坑爹的兒子,也因為自己的“作死”,讓自己的父親永遠的失去了“鐵帽子王”的頭銜。

更加讓人感到無比汗顏的是,那個為薩哈廉所欣賞的兒子勒克德渾,在自己的哥哥被處死的情況下,忍辱負重,在大清王朝一統江山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自己開創了順承郡王的“鐵帽子王”世系,延續著代善家族和薩哈廉世系的輝煌。

或許不讓阿達禮襲承穎郡王的爵位,而是由勒克德渾繼承,薩哈廉便真的有可能名列初代鐵帽子王的序列之中,進而名垂青史,受到後世的敬仰。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薩哈廉一生的榮耀積累以及為兒子們所作的一切最終就這樣葬送在了阿達禮手中,不免讓人感到無比的唏噓與遺憾。

原本是清初最“幸運”的郡王,卻因為自己“作死”而葬送掉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