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人武部搭建精准扶贫的支点

鄄城县人武部搭建精准扶贫的支点

精准扶贫,关键要找准着力点。

鄄城县人武部政委张学明向记者介绍道:“作为人武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关键是要找准精准扶贫的支点,着力点找准了,事半,功必倍之;着力点找不准,事倍,功必半之。”

他还形象地向记者引用了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鄄城县人武部带着为民尽责的使命,倾心尽力帮民解困,全县千余名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共帮扶贫困户3249户,实现脱贫2579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建强班子抓脱贫

大埝镇东魏庄村的乡亲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退役军人魏建国当上村支书后,三年就摘掉了村里贫困落后的帽子,户户住上了别墅式小洋楼。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鄄城县人武部在扶贫调研中感到,虽然贫困户、贫困村致贫原因多样,但多数村委会班子软弱是一大主因。人武部把调研的结果上报到县里,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于是,在各级组织部门的协调下,人武部帮扶的几个贫困村,先后进行了村级两委班子选举,几名退役军人经过层层选拔,走上了村两委班子的岗位。

2014年,大埝镇武装部部长刘峰被选派到东魏庄村抓帮扶。当时,村里两委班子成员,在位不尽责,致使村级两委班子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没有了“带头人”,村民致富无门路,遇事靠自己,是有名的贫困村。刘峰带工作组进村后,把民兵整组、两委换届捆到一起抓,挨家挨户访民意、摸实情、寻对策,动员退伍军人、民兵骨干参选两委。

退伍军人魏建国,自部队退伍返乡后,利用在部队学到知识和技术,带领全家人很快致富。起初,刘峰动员他竞选村支书时,魏建国十分犹豫,害怕挑不起这副担子。刘峰一心帮助村里脱贫的诚心和退役军人的责任感,促使魏建国坚定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经过选举,魏建国顺利当选村支书,村5名班子成员中,3名是退役士兵。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魏建国带领村“一班人”立誓:牢记使命,不忘本色,甩开膀子加油干,不拔掉“穷根”决不收兵。随后,他们从整理村容村貌开始,动员全村清理垃圾数十车。紧接着,他们根据村里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创立自己的品牌,使村里的有机蔬菜远销北京、济南、郑州等城市。在“兵书记”的带领下,三年时间,东魏庄经济翻番,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新建别墅式庭院290座、老年公寓40户,95%的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据县人武部部长司伟介绍,近年来,全县行政村两委成员中,退役军人占了40%,成为村级政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依托产业帮脱贫

记者在西曹村扶贫车间里看到,3名工人手里都抓着一把凌乱的头发,通过在一排钉子上一遍遍地捋,凌乱的头发也就变得越来越直顺。

“这没啥技术含量,一个小时还给8块钱,很容易。”50岁的孟素萍对记者说。孟素萍家里有3个孩子,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可谓是看天吃饭。自从村里有了这扶贫车间,孟素萍只要没事就来扶贫车间,一个月便能挣上近2000元。

在扶贫车间,6位人均70多岁的老人,每人一只手里捏着刀子、钳子,另一只手里挽着藤蔓,挤压、穿插,标准的动作反复重复着,一个个藤编家具在老人们的手中完成。

83岁的曹存其老人对记者说:“刚开始,什么也不会,但忙碌了大半辈子了,在家里又闲不住。村里组建了这扶贫车间,自己就跟着车间里的师傅学起了藤编的技术活。”曹存其老人一边忙活,一边兴奋地对记者说:“年纪大了,地里的活干不动了,坐在这一天能编30个茶几板,挣5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挣的钱自己花不完,还可以给孩子买点零食。”

西曹村党支部书记曹海军向记者介绍,像孟素萍、曹存其这样的工人,在这个车间还有50人,其中贫困群众21人,每人每月收入600—1800元左右。

为了满足订单量,该车间还与博纳百川公司合作,积极实施了“互联网+户外家具”电商模式。从网上下订单 ,放到车间加工,不仅扩大了扶贫车间的订单量,我们车间的扶贫效益也更加显著。据曹书记介绍,他们村仅人发收益,每年已达到3个亿。

人武部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意识到,贫困地区实现长期增收、稳定脱贫,关键要靠产业做支撑。为此,人武部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个扶贫点上确立了以种植中药材、发制品、藤编等传统产业,并结合村情、户情抓产业扶贫,30多名民兵干部骨干依托扶贫车间开展多种经营,吸引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董口镇专武干部陈西民,2016年帮扶周厂、仝堂、前张庄3个村庄,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推广中药材种植,先后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金银花,产品直接进入县舜王中药材市场销售,实现了产销一条龙,年产值达到1200多万元,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产业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改善设施促脱贫

在人武部扶贫点临濮镇北董庄村通往县城的快速路上,一辆辆装满有机蔬菜、斗鸡鸡蛋等农产品的车辆,奔赴北京、济南等城市,他们要把最新鲜的农产品送到居民的菜篮子里。

村民老李向记者介绍,我们村地处黄河滩区,以前出入村里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每逢遇到雨雪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一次,一个外地客商听说北董庄村盛产斗鸡,便前来考察。客户品尝了斗鸡和鸡蛋后,十分满意,当场签下了销售协议。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把准备出村客户的轿车陷在泥里。不得已,村里用两头牛拉着轿车,把客户送到了4公里外的公路上。望着满是泥水的轿车,客户摇摇头说:“等你们修好了路,我们在做生意吧!”就这样,客户当场撕毁了协议。

“要致富先修路”,乡村振兴,离不开道路畅通这一“硬指标”。

人武部进驻帮扶村临濮镇北董庄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通村里的道路。人武部政委张学明上门找县领导要政策,到县交通局协调修路规划和资金。规划有了,但资金尚有缺口。张政委与村委会商议后决定,动员村里民兵,路基土方、修筑护坡义务干。为自己修路,群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4公里的道路按期完成。从此,村里的大棚种植、鲤鱼养殖、斗鸡饲养等随机兴旺起来。

据人武部部长司伟介绍,三年来,全县共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10多万人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整修乡村道路150余公里,兴修水库1座,构筑村台4处,疏通箕山河、引黄干支渠300余公里。

创新思路激脱贫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县人武部坚持探索创新,以聚焦精准的路径激发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脱贫成效。为此,县人武部连走四步棋:

第一步,开拓思路定方向。结合县里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差异较大的实际,人武部研究提出“一个依托(依托扶贫车间),两个贴近(贴近群众,贴近产业),个性化、小班额、多批次”的精准培训思路,将大集中改为小集中,将办大班改为送学下乡,解决了贫困户出不来、住不下、学不好、难管理的问题。

第二步,科学制定扶贫目标。人武部着眼提升贫困群众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凡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无劣迹和不良嗜好的均可参加;合理确定培训专业,扶贫车间干什么就培训什么,周边产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合理确定培训时间,将培训时间选择在农闲季节,依据课程内容安排两至三周;合理确定学员待遇,参训群众免收一切费用,提供就餐、交通、服装保障。

第三步,精心组织扶贫培训。本着位置优越、便于管理的原则,县人武部和扶贫办在4个乡镇设置9个培训点,向周边辐射延伸。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织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讲师授课,配备了巡回教学专用车辆和教学设备物资。每个培训点,乡镇领导、专武干部、授课教师对培训学员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确保了培训安全。

第四步,实现就业脱贫。人武部坚持把贫困户是否脱贫作为衡量培训实效的唯一标准,联合县委、县政府共同制定驻鄄部队参与扶贫工作计划方案,出台《关于积极参加鄄城经济社会建设的意见》,承训学校出具培训鉴定,县人武部、扶贫办、人社局、教育局、工商局、地税局6家单位积极向社会推荐就业。人武部主动到扶贫车间、企业对接用工需求,协调提供岗位,确保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县人武部俯下身子、沉入村子,在推进精准脱贫中进百家门、办百家事、解百家难、聚百家心,一大批好事、实事、脱贫攻坚项目在扶贫村实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对脱贫攻坚充满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