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在四川美食中,有款独一无二的美味佳肴,因其创制者面部长有几颗麻子,而被食客亲昵地称呼为“陈麻婆”,她的招牌绝活亦顺理成章地被叫为“麻婆豆腐”。无独有偶,成都另有一个美食,同样因其创制者脸上有颗带长毛的黑痣,川人叫着“痣胡子”,于是他的招牌小吃亦被称为“痣胡子龙眼包子”。没想到,这一女一男脸面上那无足轻重的生理特征,却无意间成就了两个名冠天下、享誉四方的百年美食品牌。

1980年代初,成都青龙街三医院附近,有家只有一间铺面的包子专卖店,堂口虽小名气却很大,生意好得吓人。店内仅几张餐桌,常是客满为患,站立候等;店外更是早、中、晚都要排成一字长蛇。要想吃这家的包子,真还得费些功夫、耐点心才行。

一天,店门口挂出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则启事:“本人现已回店整顿口味和品质,坚决薄利多销,请君品尝。”落款是:“痣胡子本人启”。门口排队的、路过的男男女女一看这启事,立马议论纷纷,赞扬褒奖之声不绝于耳。有老食客说道,“我就信得过痣胡子,他到那个店去做,我就跟到那个店去吃!”“痣胡子的龙眼包子,皮薄馅多,鲜香味美,和别家的包子一比较,就明白了!”“痣胡子在成都算得上包子状元啦!”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八十年美味 几代人心念

痣胡子的包子情缘

其实,痣胡子姓廖名永通,老家在成都华阳县中兴场,祖辈都以杀猪为生。廖家人口众多十分贫穷,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1935年,一场火灾又把廖家烧毁一空。廖永通的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到成都投靠永通的二姐。当时只有13岁的廖永通经二姐托一位老乡介绍,进了春熙路“汉口乐露春”面馆做一名不开工钱只管吃饭和分点小费的学徒。廖永通年幼懂事,知道家里就指望他了,于是踏实做事、勤奋学艺,逐渐掌握了一些面点技术,从此便与包子结下不解之缘。谁知不到两年面馆倒闭,廖永通也随之失了业,只好靠东一家西一家餐馆打点零工和师兄们的偶尔周济艰难度日。

1938年春的一天,正当他饥肠辘辘在街头踌躇的时候,骡马市厨子抄手店的大师兄,约他到青羊宫花会打伙开个面食摊,大师兄做抄手他做包子,本钱由大师兄先垫支,廖永通自然是求之不得。廖永通在春熙路那家面馆学得了制作蟹黄汤包的手艺,于是他和大师兄通力合作,精心制作,一个抄手,一个蟹黄汤包,很快在花会上名声崛起,食客纷至沓来争相品吃。很多人一进青羊宫,就打听和寻找那个下巴上长有一颗大黑痣的,做汤包的小伙子,认定要吃他们的抄手和汤包。

花会上兴隆的生意以及食客对汤包的认可,让廖永通开始充满了希望。花卉结束后,廖永通立马用赚来的钱置备了一副挑担,一头是面团、馅料、调料的红漆木柜;一头是锅、笼、炉灶。就此,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盛夏,人们都能在成都半边桥看见一个清瘦修长、下巴上有颗黑痣的小青年,系着洁净清爽的围腰,从早到晚在摊子前不声不响地忙碌着,一边娴熟地揉面捏包子,一边笑嘻嘻地接待顾客。他现做、现蒸、现卖的蟹黄汤包,那深动场景和鲜香美味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来,买几个包子下肚或带回家。这样,廖永通的汤包就随着美味香风传播开来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美食美味是一种情怀

痣胡子与龙眼小包

然而,当时之成都各种小吃名食满城皆是,仅有名的包子就是好多家。廖永通干这一行心里自然十分明白,要立住脚、做出名气、生意长盛不衰,就得独出心裁追新求异。他仔细研究了各种有名包子的特点,认真了解和揣摩了大众的口感喜好,决心在包子的色香味形上别出心裁,特异出彩。他在蟹黄汤包的基础上反复研制,精心调味,用上等精白面加白糖、化猪油制面胚,揉制的面皮如绸缎般细软;用猪腿肉除尽筋络,剁成碎末,加德阳酱油、汉源花椒、姜葱细末、茨菇、香菇等多种调味料,用鸡汁搅拌成鲜香扑鼻的肉馅;更为出奇的是,他以一两面做成十个拇指头大的小包子,每个包子还鼓出一坨粉嘟嘟、油亮亮的馅肉,放进竹子小蒸笼大火蒸熟后,连笼一块上桌,揭开笼盖,一笼笼拇指大的包子蒸熟之后,随着升腾的蒸汽香飘四方。蒸笼一打开,一个个包子小巧玲珑,可爱诱人,尖尖上冒出一砣粉色的肉馅,活像一个鼓鼓的、水灵灵的龙眼睛,煞是爱人!花角把钱就可以买到龙眼包子,一口咬下去,热腾腾的,美味的肉馅,唇齿留香。尤其是挨着肉馅的那层皮,完全被油渍浸透,不由得人狼吞虎咽,一口一个,吃得两腮胀鼓鼓的。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现做现卖供不应求

如此,只要廖永通挑着担子一出现,街面上立马就就闹热了,就要吸引大批过往行人的眼球,人们啧啧欢呼,惊喜不已。特别是那些中小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双灵活的手,一个个精致的龙眼小包旋即而出。围着摊子大人小孩你呼他叫:“小包子好乖啊,好香啊!”,流连徘徊垂涎欲滴而不忍离去。更有些家境较好的孩子,回家书包一甩,吵着父母要吃小包子,硬拉着大人来卖,一口一个吃得欢天喜地。大人亦顺便品尝一两个,这一吃不打紧,从此就难以收口。小笼包子随即获得“龙眼包子”的美名。大凡尝过龙眼包子的,无不称赞它小巧精美,皮薄馅多、松软柔嫩,馅汁浸透了皮,散发出浓浓的鲜香,一碗骨头汤,汤很浓很香,清亮橙黄,越吃越觉滋味香美。廖永通的龙眼包子一下就如潮水般传遍成都四门。

此后,半边桥的龙眼包子就成为成都人谈吃道饮的时髦话题,更成了有钱人家接客待友,馈赠亲朋的特色美食。尤其是那些公馆里的太太小姐们,不断打发下人前来十几笼的购买。廖永通的摊子一下就应酬不暇了,街边上每天他还没有出现就候排起长队。此情此景,他干脆忍痛花高价从一个地痞手中租得半间铺面,老父老母和一个弟弟当帮手,龙眼包子店不久就在半边桥街闪亮登场。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好吃看得见

痣胡子的美味情怀

开张那天,师兄弟及老食客都来祝贺,有师兄问到:“廖师兄,你铺子咋个还没有招牌喃?”有食客说道:“还要啥子招牌嘛,廖师傅下巴上那颗长毛毛黑痣不就是招牌噻,食客都认那颗痣的。”廖永通一想,对!干脆就叫“痣胡子龙眼包子”。如此,在成都小吃的风味铭牌中,一个奇特的美味品牌便大大方方地招摇过市起来。

1947年,眼见店面实在太小,造成经营和食客诸多不便,廖永通便把店迁到了青龙街。不仅店堂扩大了,经营上以增添了叉烧包子、金钩包子、素菜包子和鸡汤抄手、圆盅仔鸡、翡翠烧麦和各式川味菜点,丰富多彩的精美面食使食客更加川流不息。廖永通也是个秉性耿直的人,始终以诚恳踏实,谦逊和气的态度对待每位顾客。他坚持保质保量薄利多销,因此而赢得食客大众的信赖与喜爱,生意持续兴盛不衰。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痣胡子龙眼包子

1950年代后,经公私合营已归属成都市饮食公司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店扩大了经营规模,店堂内外装修一新。顾客一进店,随着热气腾腾的一笼笼肉香面软汁多馅大的小包子上桌,便送上一碗鲜香浓郁,油珠欢跳的免费棒骨豆芽汤。品包子,喝豆芽汤,风味别样,口感格外舒爽,吃得一个个食客喜笑颜开,满意而去。尤其是在冬天吃起,那热烫鲜香一下就温暖了身心,热热的、蛮有幸福感的!

其间,成都市饮食公司将廖师傅作为技术顾问,安排他教学培训学员,使其精湛的面点技术得以传承。十年动乱中,廖师傅被打入冷宫,发配到一家小食店当火夫,痣胡子龙眼包子店也被迫歇业。1979年初,在广大民众的呼吁下,痣胡子龙眼包子方又重新恢复。此时,年迈耳聋的廖永通激动得老泪涌流,他抖擞精神,决心重整旗鼓,把他的一手绝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对痣胡子龙眼包子不离不弃的大众百姓。

痣胡子龙眼包子很快就恢复了昔日热闹繁荣的动人场景。且先后获得“少城名小吃”和“成都名小吃”殊荣。廖师傅则依然坐镇北大街的三分店,与普通职工一样坚持上班。老人身材修长,腰板硬朗,面孔清癯,皮肤白皙,慈眉善目,下巴上那颗黑痣,痣上那根长长的胡须依然引人注目,手中一边忙着揉面捏龙眼包子,一边笑容满面地接待着顾客,他本身就是店铺的一个金字招牌!看着早晚人流涌动,宽敞的店堂座无虚席,廖师傅脸上露出孩童般快乐的笑容。他常告诫徒弟们的一句话就是:“做生意决不能抠买主,得罪了买主就等于得罪了我的先人”。

现在,成都文殊坊有家痣胡子龙眼包子,那包子虽做得大了些,不像是龙眼形态,一格六只而不是原先的十只包子,但也皮薄馅饱,鲜香味美;盐道街和太升北路有家胡成记口蘑龙眼小包倒还很有特色,包子个头小巧,皮软糯、馅鲜美,松软香浓,鲜美爽口,也算是成都眼下包子中的“豪包”了。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 痣胡子的美味人生

小巧玲珑 味美可口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19.04.01 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