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但汉文化传承却“脱中”了?

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但汉文化传承却“脱中”了?

作为汉字圈唯一一个使用年号的国家,4月1日,日本新年号“令和”一经颁布,在国内亦激起不小浪花。公元645年,日本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设立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大化”,至今已有1300多年。

有意思的是,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为《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日本官方表示,“令和”是首个不是来自中国典籍的年号,”令和”是首个不是来自中国典籍的年号(被称为“脱中”),果真如此吗?新年号吉不吉利?汉文化的传承不在中国在日本?

以下加粗字体是赵崎老师的应机热评:

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但汉文化传承却“脱中”了?

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

1、在日本从“大化”到“平成”的247个年号中,能够确认到出处的年号全部引用自中国的古典著作,共出自77部中国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半数以上是唐代之前的作品。其中,有36个年号出自《尚书》,27个出自《易经》,25个出自《文选》,24个出自《后汉书》,21个出自《汉书》,出自《晋书》和《旧唐书》的年号各有16个之多。

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但汉文化传承却“脱中”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古书中《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术数之本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他古书则对于大众来说较为陌生,请问这些古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何地位,是否年代越久远水平越高?

越古老的典籍相对越难理解,因为字词的文法,古今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而且不同的典籍,所记录的内容是不同的,有些是历史,有些是哲学,有些是典章制度等等。其中哲学的古代典籍,比现在的很多书籍不论是内涵深度还是文辞押韵,都要高许多。

2、本次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是,安倍特别强调是出于日本“国书”《万叶集》,即完全出自日本人之手,被称为首次“脱中”。新年号“令和”取自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万叶集》共20卷,收录诗歌4500余首,经过多人多次编辑而成。

不过很快被网友发现,这两句与汉代张衡(对,就是发明地动仪那个张衡)《归田赋》中的“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相似度极高。日本的岩波书店出版的《万叶集》的注解进一步印证:强调「令和」那两句的出处是来自东汉张衡的《归田赋》。此后,日本网友又去翻了诸桥辙次编纂的《大汉和辞典》,里面收录的「令月」二字的典故也是出自《归田赋》。

此外,复旦大学研究日本的教授徐静波也认为,把《万叶集》归类为纯粹的日本“国书”,其实有些勉强。第一,它完全由汉字组成;第二,选用的序文是一篇纯粹的汉文。为什么日本想和中国老师撇清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没看出这就是撇清关系的表示,只要继续国号制度,那都必须是“汉字”。

我们把汉文化弄丢了?

3、不由地想起这几年,外部世界对汉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日本韩国抢注“汉文化”。比如韩国人申请“中秋节”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称中医是韩国的,李时珍是韩国人,日本人已经获得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中医在美国、欧洲、澳洲成为贵族疗程。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医药,国外视若珍宝,然而国人却视之如弊履,韩国抢文化,日本抢医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医学都渐渐不属于中国,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正在拱手让人?

我们是“老师”,但是继承方面,“学生”更用心。

4、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渊流长。秦汉时期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唐朝时期儒学传入日本,宋元时期饮茶习俗通过荣西之手传入日本。而且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的年份645年,农历乙巳年(蛇年),正是唐贞观十九年,属于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之治”,是中国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然而时空转换,这些汉文化在中国没落,却在日本发扬光大,您曾在《论语本怀》课堂上说过,如今当红的“抹茶”实则来自于我们宋朝,每每想到这里不免痛心疾首,本土汉文化没落、文化自信缺失是否是从无知开始的?该如何重振汉文化?

是的,日本的抹茶是我们宋朝的产物,那时我们称为“点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用痛心疾首,有人很好的传承下来,比失传要好。至少我们再要学回来也有方向。

5、对于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有些人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认为日本文化都是从中国文化剽窃所得,日本文化就是盗版得不太好的中国文化。另一种是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已经在日本,要到日本去寻根。您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我们汉文化的根是不是在日本?

说根在日本,不如说继承在日本。汉文化的根在我们中国,2000年前的中国。(赵师热评)

【赵师简介】

日本新年号“脱中”东汉张衡不答应,但汉文化传承却“脱中”了?

赵崎老师现为上海赵师汉学书院院长。 擅长古法易经占卜、前世催眠探索及禅修实证之学,提倡用儒释道合参的方式教授汉学之理。 赵师多次受邀前往海外讲学,为学者及企业家开设关于《古法易经》《禅修实证》等讲座; 并相继接受多家媒体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