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給溥儀的400萬兩銀元,有多少購買力呢?

侃砍歷史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落下帷幕,這一天隆裕太后宣佈溥儀退位,至此辛亥革命宣告成功。

然而此時當上大總統的袁世凱,卻是答應了一項條款,那就是《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商議給清朝皇室400萬兩白銀作為每年的贍養費用。

這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當年定遠艦也不過是350萬兩白銀,也就是清朝皇室退位之後,還要每年用掉一艘“定遠艦”。

對於當時脆弱的民國經濟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負擔,而且超過了當時許多省的稅收,可以說這個條款十分的不合理。

但是能夠不訂立嗎?答應也是不能。因為袁世凱為了讓清廷退位,特意給出了這個條件,而隆裕太后也是抓住機會,儘可能的謀求利益。

袁世凱為了讓清廷退位,也就同意了這個條件,這對於袁世凱來說,應該沒有什麼比溥儀退位更重要的了。

據《晚清大變局》一書記載,當時袁世凱也是引誘清廷退位,而且也說清廷若是不自己退位,那麼北洋軍他也安撫不了。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將領46人聯名電奏,要求立定共和政體。當天,宗社黨強硬派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此後,親貴們或請假,或出走,來上朝者寥寥。當時部分王公跑進了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進了天津的外國租界。到2月2日為止,各方請求清帝退位的聯名增加到50人。

這種情況之下,袁世凱一方面威逼,一方面就是利誘,使得清廷不得不選擇了退位,以換取每年400萬兩白銀的優待金。

但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後就後悔了,因為這實在是太多了,為了少給清廷前,袁世凱便玩了一個文字遊戲。

袁世凱將白銀換成了銀元,也就是說變為了400萬銀元,一下子就直接少給了清朝皇室三分二的錢。

而銀元當時的購買力,是一塊銀元,可以購買到80斤糧食,經過換算大約就是3.2億元人民幣。

不過袁世凱下臺之後,北洋軍閥開始了各自為政,至此清朝皇室再沒有拿到過一分錢,最後更是被趕出了紫禁城。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說一下,清政府滅亡後,北洋政府最初和清政府的協定為每年給予遜清小朝廷400萬兩白銀。等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政府鑄造新幣之後,將400萬兩白銀改為400萬銀元。因此實際上北洋政府負責給予溥儀的費用分為兩種情況。



四百萬兩白銀購買力

1912年溥儀退位時,民國政府對於邊疆的滿、蒙、疆、藏地區統治力薄弱,所以為了順利過渡,袁世凱重申了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口號。同時也為了安定以溥儀為首的滿清皇室,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


條約中規定,保留溥儀的帝號和內務府的財產,而且還需要每年給予400萬兩白銀的費用。



絕對值計算

清朝時期1兩白銀為37.3克,現在的白銀價格在3.5元每克左右。以此為計算標準,通過計算得出,清朝時期一兩白銀的絕對價值為現在的130.55元,而400萬兩白銀就是【5.222】億人民幣。

相對值計算

清朝光緒年間,根據軍機處的記載,直隸地區的穀子為每石一兩四錢六分。而清朝時期一石的重量120斤左右,我們以120斤計算,清朝時期1兩銀子便可以買到82斤左右的糧食。現在的穀子價格在2元到4元之間,我們折中一下,以3元計算,也就是說清朝1兩銀子約等於246元。400萬兩白銀為【9.84】億人民幣。




四百萬銀元購買力

民國初年,由於清政府的滅亡,時局出現了一定的混亂,所以當時的市面上流通著十幾種貨幣。但在1914年時,民國政府頒佈了《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的貨幣,而“銀元”就是我們俗稱的“袁大頭”。從此之後,北洋政府便將給予溥儀的400萬兩白銀,換成了400萬銀元。


當然換成銀元之後,對於北洋政府的負擔更輕了。因為一塊銀元總重七錢二分,含有銀89%,銅11%。也就是說一塊銀元僅僅含有六錢四分白銀,約合23克左右。如果僅以白銀而言,北洋政府瞬間少給了溥儀三分之一的財物。



民國初年,米價相對恆定,約為每石[120斤]6銀元,也就是說1銀元可以買到20斤大米。如今大米價格在3到5元之間,以4元計算的話,一塊銀元的購買力約合80元人民幣,400萬銀元相當於【3.2】億人民幣

當然還有人以普通人工資計算。據記載民國初年的工人的月工資為3元到11元不等。我們以7元計算,一個普通工人的年收入為84塊銀元。400萬銀元也就是一個普通人4.7萬年的工資。2017年我國人均收入為59000元。通過換算得出,400萬銀元等於【27.73】億人民幣。



再說溥儀的錢夠不夠招兵買馬

實際上從以上數據就可以看出來,民國給溥儀的錢根本就不夠招兵買馬。當時士兵的月餉為5塊銀元,如果拉起一支5萬人的軍隊,僅僅每年軍隊的工資就需要支付300萬銀元。

當時漢陽造步槍每支36塊銀元,5萬人又需要180萬銀元。每一萬顆子彈810塊銀元,每個士兵配備20顆子彈,又需要8.1萬銀元。這樣算來早已經超支了,根本就不可能購買其他武器裝備。

以此可以看出,溥儀每年領取的400萬銀元根本就不可能會拉起一支隊伍。



當然後來由於民國財政緊張,而且溥儀經常違反《清室優待條例》的規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400萬銀元也經常拖欠甚至不給,到了最後,溥儀甚至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


我是越關


清帝退位時,北洋政府許諾每年給予溥儀四百萬兩的贍養費。說實話,這筆贍養費用真的不算少了,比宣統初年一些落後省份一年的稅收都要高出不少。

試問,溥儀一年的贍養費比一個省一年的稅收都要多,這筆錢還算少嗎?

但是,如果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溥儀的這筆錢,其實也不算很多。

首先、北洋政府許諾的四百萬兩贍養費,並不是每年都會足額髮放。尤其是北洋政府鑄造銀元,並以銀元為法定流通貨幣後。四百萬兩白銀就變成了四百萬銀元。由於銀元的一元相比於白銀的一兩,成分縮水了大約三分之一。因此這就導致溥儀每年的贍養費,就縮水了三分之一。

後來,馮玉祥驅趕溥儀出宮,把贍養費削減到每年五十萬元,溥儀的養老費就又被砍掉了一大截。

所以袁世凱許諾給溥儀的四百萬兩,實際上並沒有四百萬兩白銀。撐死了就是四百萬元袁大頭,並且還經常拖欠不給。




第二,袁世凱許諾給溥儀的贍養費,並不是給溥儀一個人使用。當時溥儀雖然退位,但是紫禁城內的宮女和太監,他們的衣食開銷也都指著溥儀。

按照溥儀自己的說法(溥儀自傳),他在退位後,負責管理宮廷開支的內務府,存在嚴重的中飽私囊的問題。

比如,溥儀還在宮裡時,曾經有一次讓人清查內務府,結果清查的賬目結果,讓他這個對錢沒概念的人都傻眼了。

1905年——慈禧70大壽,當年內務府的總開支是不到70萬兩。

1916年——沒什麼大事,當年內務府的總開支是264萬兩。

1920年——沒什麼大事,當年內務府的總開支是238萬兩。

眾所周知,慈禧是比較奢侈的人,她活著的時候,內務府的開支也不到70萬兩。可是在溥儀退位後,在宮裡用人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內務府的開支居然比慈禧時期還要多三倍左右。這些錢,顯然就是被內務府的官員給貪汙了。

真正落實到溥儀身上的開支,能夠有十分之一就算多的了。

因此,雖然北洋政府答應給溥儀的贍養費不算少,但是溥儀真正能自由支配的錢,並不是很多。



那麼,假如北洋政府足額髮放四百萬兩,溥儀也能杜絕貪汙腐化的問題,這筆錢能不能武裝一支部隊呢?

答案是:太可以了。但是用這筆錢武裝出來的軍隊,不足以讓溥儀對抗北洋政府。

俗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是非常耗錢的一項活動。北洋時代,軍費的開支都是以千萬為基礎計量單位的,百萬銀元都是毛毛雨。

1914年,北洋政府公佈了當年的開支,其中軍費佔了1.6億。

1922年,奉系與直系爆發直奉大戰,奉軍12萬人出關,最後僅2萬人逃回關外。按張作霖自己的說法,六天賠了3000萬。

1926年,北伐軍誓師北伐,宋子文這個財神爺是湊夠了6500萬的老本後,蔣介石才敢帶著十萬北伐軍北上湘贛,討伐北洋軍閥。

在當時,姑且不說打仗所需要的開支,就說維持一支軍隊的花費,也是很高的。養一個師的開銷,每月沒有三十萬大洋,軍隊就有譁變的風險。並且,這還不包括服裝費、裝備費的開支。

因此,即便北洋政府每年給足了溥儀四百萬兩白銀,他也養不起一支能夠對抗北洋政府的軍隊。這筆錢,袁世凱敢給,就是知道即使給了溥儀,他也威脅不到自己。



其實,溥儀他是守著金山在叫窮,宮裡的金銀財寶,在當時是一筆鉅額財富。(由於袁世凱希望清室能夠儘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權的更替,故在談判時,沒有將皇宮藏品中的文物從皇室私產中剝離出來。導致宮裡的很多珍貴文物都變成了溥儀的私產)

比如民國十三年時,溥儀的岳父榮源替他做了一次抵押。他把宮裡的金編鐘、金冊、金寶和其他金器,抵押給了北京鹽業銀行,換取了八十萬元。並且,這筆抵押是按照荒金折賣,相當於就是賤賣。如果按照文物的真實價值來抵押,絕對不止這個數。

而這樣的抵押甩賣,每年都有好幾宗。因為宮裡的東西太多了,被溥儀抵押出去的,跟宮裡的庫存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據溥儀回憶錄的說法,他十六歲那年,有一天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他叫太監打開建福官那邊一座庫房。庫門的封條很厚,至少有幾十年沒有開過了。打開庫門後,溥儀看見滿屋子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慶時期的封條,裡面是什麼東西,誰也說不上來。

然後,溥儀叫太監打開了一個,裡面全是手卷字畫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後來溥儀派人調查,很快就弄清楚了,這是珍貴文物都是當年乾隆自己最喜愛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後,嘉慶下令把那些珍寶玩物全部封存,裝滿了建福官一帶許多殿堂庫房。而被溥儀所發現的,不過是眾多倉庫的其中一座。

事後,連溥儀自己都納悶了:我究竟有多少財寶?我能看到的,我拿來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



過了一段時間,溥儀發現宮裡總是莫名其妙的丟東西,於是他讓內務府查賬。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某些人的利益,導致宮裡莫名其妙的發生了一場大火。

後來根據內務府的調查數據,發現在這場大火中,燒燬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畫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書幾萬冊。其後,內務府把北京各金店找來投標,一個金店以五十萬元的價格買到了這片灰燼的處理權。這個金店的工作人員把熔化的金塊金片收斂,從中居然揀出了一萬七千多兩黃金。

按照當時黃金與白銀的比價,溥儀又當了一次冤大頭。當然了,溥儀資本雄厚,他本人無所謂。 

民國十三年,溥儀被趕出皇宮。隨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在北京《京報》上,公佈了當年宮廷的收入抵押金銀古玩款,高大五百多萬元。從這一看,北洋政府每年撥付給溥儀的人錢,真的不算什麼。



所以說,北洋政府每年撥付給溥儀的四百萬元現大洋,只是溥儀的零花錢,是他維持自己在宮裡奢華生活的基本開銷。這筆錢如果拿去武裝軍隊,只是毛毛雨,遠遠不夠。不過如果溥儀把紫禁城裡面的寶貝都賣了,把彙集了明清兩朝,二十多位皇帝從民間搜刮的寶貝都給賣了,他倒是有可能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Mer86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第二款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那麼這400萬兩銀子(400萬銀元)是什麼概念?有多少購買力呢?

買米的話相當於多少錢?

據歷史記載,400萬兩銀子,超過了1908年黑龍江和貴州省一年的總收入,兩地收入才311萬兩銀子。哇,民國對溥儀真不賴啊,讓一一年吃掉兩個省多的收入啊!北洋時期(1912年至1919年)的一塊銀元等於10角等於100分等於1000釐。這1000釐折算成文,各地不同,但都大於1000文。最高的是湖南長沙、雲南為1500文,最低的是廣東廣州1011文。1917年的米價每石為三元六角,每石約125斤,也就是一斤米約三分錢。現在大米一般都價格都在3元以上,也就是那時的3分錢大概能合今天5元還要多。要知道那時可是16進制,直到1959年我們才能改成一斤十兩。折算成米話一分相當於今天的1.6元,1元相當於今天的160塊,400萬元也就是6.4億人民幣了。

如果折算成房價那就逆天了。

大家都知道魯迅買房的故事。魯迅1917年月薪300塊,年薪就是3600塊。而魯迅的房子是在北京的三個四合院套在一起的大夶𡘙的別墅,才3675塊,也就是一套四合院大概1200元。根據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成交價為11.8億。如果溥儀都買成房子,那麼簡直是不可想象。更何況在故宮溥儀還有數不盡的珍寶呢?

我們再來看看在北洋時期拉起一支軍隊需要多少錢?

當軍閥大帥一件愜意的事情,但要拉起一支軍隊,就溥儀那點錢,一點都愜意不起來。有道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北洋時期的士兵月薪一般5元,人家魯迅都300元,什麼叫有文化真可怕,這就是!一萬個兵光吃,就需要5萬元。還需要配備裝備,為了更好地發展,軍閥大多不支持國貨,紛紛買歐美日本的。張作霖買白俄的二手槍都需要十三塊錢,1萬支槍就需要13萬元。子彈十顆一塊,十萬顆也就一萬塊。此外,還要買裝甲車,這就貴了,一輛車基本要把溥儀一年的生活費都給花光了。再說,一輛裝甲車怎麼能夠?

溥儀其實很差錢

400萬元看著很多,其實溥儀養活的人可不少,宮女、太監、親衛一大堆,而且溥儀大手大腳,也愛擺譜。一年400萬塊,每每還捉襟見肘,有時竟然還變賣故宮的珍寶度日。退一萬步說即使,溥儀有足夠的錢拉起一支隊伍,他也拉不了。因為北洋早在退位待遇裡都派民國軍隊保護溥儀。溥儀在故宮,形同軟禁。更何況溥儀那時還只是一個青少年。400萬塊,看著相當於兩個省,其實那兩個省最窮的省,如果按最富的江蘇省來看,溥儀一年的開支也就是一個縣的收入。


福垊


據《1918-1980年北京社會狀況調查》記載,在北京,一塊銀元可以買16斤大米,四五斤豬肉,120個雞蛋,6尺棉布。

按照現在的物價來算,一般買個雞蛋1元,一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20元。

400萬兩銀元,相當於現在的4.8億。(銀元)

這筆送來的錢,對溥儀這樣的末代皇帝來說,不光自己可以過著體面的生活,也可以做點其他,對自己更加有益的事情。

在北京政變之前,溥儀,以及一種清朝舊臣、遺老,用著國民政府給的400萬銀元,繼續在紫禁城過著舒適、有威嚴的生活。

溥儀雖然退位,但他的皇帝地位,在許多人心目中依然沒有太大變化。

袁世凱雖然在北京建立了民國,但對這位退位的皇帝,依然是尊敬有加。逢年過節,袁世凱總是前來拜年;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宣佈全國降半旗,以示哀悼;溥儀娶了皇后婉容,外國使節、國民政府紛紛祝賀,北京城也因為溥儀的婚禮,而各位光彩。(溥儀在紫禁城)

由此,可見這位雖然退位的末代皇帝,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而此時的溥儀,作為年幼無知的孩子,更是快樂享受著這一切。

但馮玉祥將他趕出了紫禁城,溥儀悲慘的一生,就開始了。

離開了紫禁城,溥儀剛開始,居住在載灃的府中,隨後因為害怕國民政府的迫害,逃入了日本使館,隨後又到了天津。

作為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卻顛沛流離,遭受民國政府的侵擾,這讓溥儀,逐漸懷念曾經的帝王生活。

於是,溥儀開始合理利用國民政府給的資金,尋求各種復辟的力量。

在天津租界,溥儀皇帝的特殊身份,讓各國使節,對溥儀也是格外關注、尊敬。許多不對華人開發的區域,也對溥儀開放。受到如此禮遇的溥儀,對於列強,頓時好感頓生。

首先,溥儀花費了不少銀元,開始洋人的生活,穿西裝,參加各種聚會,積極與滿清遺老,以及軍閥張作霖、段祺瑞等人,列強聯繫。

起初,段祺瑞等人深受袁世凱的影響,準備將溥儀迎回紫禁城,延續後遜清小朝廷,但隨後時局逐漸變化,段祺瑞下臺,張作霖心懷鬼胎,最終無一成事。

但溥儀沒有灰心,自己還有滿清遺老的支持,400萬銀元的財力支持,接著尋找外援。

在內部力量全部耗完之後,溥儀開始求救於日本。(溥儀滿洲復辟)

日本在北京、天津、東北的勢力強大,對溥儀來說,是最為有效的外援。為了儘快復辟,溥儀不顧眾人反對,投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懷抱,遠赴東北,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名義領袖。

至此,溥儀已經完全走向了歷史的對立面,成為了日本的幫兇。

在滿洲的皇宮中,溥儀雖然一直在嚴密的監視中,但體面的生活,依然讓他迷戀,難以完全逃離這裡。

這個時候,400萬銀元,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什麼了。

不過,自從北洋政府垮臺了,溥儀的400萬銀元,也就沒了,溥儀也沒啥生存技能,不投靠日本人,也沒有活路了,到時候,可能當時的新聞就會出現:末代皇帝溥儀,帶著皇后、嬪妃,在大街上乞討,這又要成了民國時期的勁爆娛樂新聞了。(鐵帽子王拉車,被溥儀痛罵,丟了皇室的臉面)

所以說,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為了生存,在加上他貪圖富貴、安逸的生活,投靠日本人、復辟滿洲,對他而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歲七夸父


溥儀退位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的對滿清皇室的優待條件裡確實有一條是每年向其撥款400萬元,但是且不說北洋政府從來沒向皇室全款支付過這筆錢,就算是支付了,這些錢也不夠紫禁城裡滿清遺老遺少的生活支出。


原因是,雖然清帝退位了,但在紫禁城裡已然還存在著一個管理皇室生活的機構—內務府,內務府的官員負責皇室成員起居生活的一切費用支出,而他們本身是非常腐敗的,這也就導致了溥儀不管有多少錢最終都會被這幫人所貪汙,所以何談用這些錢招兵買馬?更何況,1924年北京政變後,馮玉祥修改了優待條件,其中將原先撥給清室的400萬改為50萬,說是每年繼續給溥儀50萬,但馮玉祥將他趕出紫禁城,這筆錢馮玉祥能給嗎?後來溥儀不得已而逃到天津日租界,尋求日本人的庇護,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根本不會給溥儀錢了,事實上溥儀自退位後也經常變賣宮內的文物珍藏來支撐自己的生活。

當然了“溥儀沒有錢”也只是相對於曾經的皇室生活,而在當時他還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優待條件規定紫禁城裡的一切都屬於他個人財產。但是從小在深宮中長大的溥儀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是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復辟的,沒這個心也沒這個膽。

那麼拋開溥儀有沒有錢不談,我們再來看看當時銀元的購買力,以此來想象一下,400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


1元袁大頭重量是7錢2分,其中含銀6錢4分,佔到了整個銀元的89%,由於成分含量都有嚴格要求,所以袁大頭成為當時的主要流通貨幣。因為民國不同時期銀元購買力也不同,所以這裡也只能分析一個大概。

民國時期,一石大米在6~10塊銀元左右,一石是160斤,平均下來1元銀元可買16~26斤米,如今的米價平均一斤3元,這麼算來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一元銀元就相當於今天的48~78元?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不能忽略銀元所在的那個特殊時代,那個時代大米還是比較貴的食物,普通人很難常常吃到,所以如果論購買力的話,一元銀元可比現在的100塊要強的多,而價值也絕對比今天的100塊要值錢。

1918年,曾有外國學者調查過北京郊區人們的生活水平,最終得出維持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水平需要100塊銀元,平均下來每月還不到1塊銀元,如果以這個數據作為一個參考值的話,一元銀元在那時候的購買力確實很強。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些數據,魯迅先生在北大當教授時月薪是300塊,他曾經花了800塊在北京買了套四合院,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平均在6塊左右,毛主席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月薪是5塊。

所以400萬銀元的購買力有多強,大家心裡應該有個大體認識了吧,能在北京買5000個四合院,但是4億人民幣能在今天的北京城買這麼多四合院嗎?


鹹魚閒聊


翻完清朝最後幾頁歷史,我覺得溥儀是幸運的,在取消帝制之後,北洋政府給清朝皇室的優待相當可觀。據統計,每年給皇室的生活費,高達四百萬兩白銀。這個數目,即使在現在,都是一個驚人的數目。

那麼,有人要問了,這四百萬白銀到底值多少錢?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白銀兌換問題,這四百萬兩白銀不能等同於現在的每克白銀幾十塊錢。現在的白銀叫做商品,而當時的白銀,叫做貨幣。

什麼叫做貨幣?其實說白了,也是一種商品,只是得到法律的認可,變成一種等價物。

說的再直白一些,以前是物物交換,比如幾個雞蛋換一筐青菜,一頭騾子換一匹馬之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覺得這樣換比較麻煩,就統一規定了一種東西當作等價物,比如在商朝,就採用貝殼當等價物,比如一匹馬換十個貝殼,一筐青菜換一個貝殼,於是大家都很歡喜,也就方便了商業貿易的開展,也就形成了貨幣。


隨著歷史的變遷,貨幣從貝殼,到銅錢,到真金白銀,再到紙幣,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但它的本質卻沒有變化。

因此,給清朝皇室的這四百萬兩白銀,就是類似於人民幣的貨幣。既然是貨幣,那就要有一定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往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翻開歷史的書頁,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記錄,那就是一旦遇到饑荒或者戰亂,一斗米可以達到數千錢或者上萬錢,但太平盛世的時候,尤其又遇到豐年的時候,一斗米可能只有幾文錢而已。也就是說,當經濟崩潰,或者戰亂頻繁的年代,錢是不值錢的。

據現代人分析,清朝的白銀購買力在康乾盛世時候,應該是最強的,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一百五十斤大米,那麼換成人民幣,就是750元。而當時的國家,是處於嚴重的戰亂時期,整個國家打成了一團糟,這時候的購買力,是很難以常理推斷的。

但我們還要注意另一個關鍵性細節,就是金屬貨幣和紙幣的不同點,同樣都是法律所認同的貨幣,但真金白銀自身也是有價值的,而紙幣,其實本質上還是紙,一旦紙幣貶值,那麼多大面額的紙幣,其實也和廁所裡的廢紙沒有啥區別。

可白銀就不一樣了,對於這種貴重金屬,就算它的購買力雖然也會有起伏,但整體而言是處於穩定狀態。老舍先生在茶館中也有這樣的一個細節,大兵到王利發的茶館鬧事的時候,王利發為了息事寧人,給大兵孝敬了一些紙幣,結果被大兵一陣鄙視,聲稱不要紙幣,要現大洋才行。

這個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來,在兵荒馬亂的時候,金屬貨幣遠比紙幣更值錢,也更保值。 那麼,有人又要問了,既然滿清皇室每年有這麼多錢,難道不怕他們招兵買馬,再來個復辟?

這四百萬兩如此驚人的數量,而且又都是真金白銀,一定會十分值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在這背後,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的干預,換句話說,就算是清朝皇族手頭攥著四百萬兩白銀,也不一定能順利花出去。

這就體現了政府對經濟以及貨幣的控制,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北洋政府給滿清皇室的白銀是銀錠,而不是當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銀元,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滿清皇室想要用這筆錢,就不得不兌換成流通的貨幣,如果兌換不了,除非在黑市,否則有白銀也用不了,而以當時滿清皇族的境遇,雖然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但也不可能有再多的想法。更何況,因為戰亂不止,其實這四百萬兩真正到手的,其實並不多。


小小嬴政


要把歷史之上坎坷的皇帝給排個榜單的話,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是絕對能夠登上榜單的選手,而且他的實力強勁。畢竟沒有哪個皇帝是那樣清楚的見到自己被滅國,又被給了希望之後,卻再次失去了這種虛無的希望。連自己的妻子都和自己離婚,在晚年後買票才能進入自己曾經的家。

而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事情便是在他剛退位時候的。

這一場的政治變革相比較國外的一些來說,這場變革還是比較溫和的,當時的溥儀知道大勢已去,就乾脆簽訂了協約退位,而這些退位的要求之中就有一條,要給錢,這個數字是多少呢?每年400萬,對於現在的很多金融大佬動輒幾個億幾千萬,這好像也不是很多,但是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400萬的購買力和現在的400萬比起來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這400萬並不是普普通通的400萬,而是當時的銀元,其實清朝末年的銀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基本上每個軍閥都曾經自己私鑄過銀元,其中在民國時期流通最廣的就是刻著袁世凱頭像的袁大頭,而這400萬就是指袁大頭。

袁大頭的銀元之名並不是假的,它是真正的含著銀的,其中銀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含量,並不是和其他的銀元只有名字,但是音量含量卻很少一樣。所以說在當時,袁大頭屬於硬通貨,也因此,這個銀元肯定是很貴的,但是究竟貴到什麼程度呢?

說到現在的四合院,大家心裡肯定第一反應就是貴!確實,現在的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億起步了,但是這在當時,一座三進三出的四合院售價只要幾千銀元。當然,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戰爭連連,整個物價很低迷,另一方面是還是因為當時銀元的價格是真的貴。

又比如說著名的話劇《日出》之中,銀行的小職員一個月10塊零五毛,卻要養活家裡的妻子和好幾個孩子,而這其實也是當時普通人的工資水準。

當時的視頻物價也很便宜,當時稻米一石最貴的時候也才不到九元,而當時的一石可是整整120斤!這還是當時在戰亂,糧食價格高漲的情況之下,這樣算下來的話,這一塊銀元就差不多等同於現在的一張百元大鈔了,而給溥儀的每年400萬也差不多等同於現在4個億!

這4個億可不是小數字,在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之下,這些錢足夠維持皇家的奢靡生活了,甚至還有剩餘,不過前提是他們不要太過奢侈。


羽評郡主


首先要說一下,沒有400萬兩銀元的說法,400萬兩白銀和400萬銀元是兩個概念。從理論上來說,400萬兩大約能維持兩個半師,而400萬銀元,則差不多隻有一個半師了。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開始約定每年給清室400萬兩白銀,以供清室使用,不過後來發行銀元以後就改稱了400萬銀元,而一銀元含白銀六錢四分,所以後來實際一年清室經費是256萬兩白銀。

不管是400萬兩還是400萬銀元在當時都是很大一筆錢了,根據不同商品計算,其購買力有所不同,不過既然題主問用這些錢招兵買馬,那麼我們直接看下當時編練一支軍隊需要多少錢。

編練一支軍隊最大的開支是兩項,一是開辦費用,包括購買軍械、招募士兵等,這項開支除了彈藥之外差不多是一次性的;二是維持費用,也就是部隊所需的軍餉和日常訓練費用等,這項開支則是長期的。

袁世凱在1904年3月的《籌款添練常備新軍片》中曾經提到,建設一鎮新軍約需建造費20 萬兩,軍裝器具等需15萬兩,軍械彈藥等需100萬兩,三項合計,大約是135萬兩。另外還需要招募士兵,當時招募士兵一般需要給一筆安家費,一鎮新軍有12512人,這安家費也是不小一筆開支,所以編練一鎮新軍,開辦費用要在150萬兩以上。

而更大的開銷則是維持費用,1905年北洋六鎮新軍共開銷餉銀8995200兩,差不多算下來就是平均一鎮需要150萬兩白銀,而且這150萬兩僅僅是官兵日常的軍餉、辦公費用、騾馬飼料費等,這還沒算日常訓練、軍隊調動、彈藥損耗、軍服等等各種開支。

所以清室經費看著多,用來養軍隊還是養不起多少,以400萬兩白銀算,編成兩個半師以後清室經費只夠支付部隊的維持費用,而400萬銀元則差不多隻能維持一個半師。

而且清室日常開支也不少,溥儀、皇太妃、宮裡太監、宮女、護軍的日常費用,還有一些遺老遺少、王公大臣的俸祿,雜七雜八算起來,開銷也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民國政府當時局勢混亂,軍閥林立,財政上也是非常緊張,自己都不夠用,這清室經費更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

所以這清室經費連維持溥儀和他的小朝廷都不夠,溥儀需要變賣宮裡的文物來補貼開銷,又怎麼有餘錢來招兵買馬。而且就算溥儀勵精圖治,省吃儉用攢錢招兵買馬,估計第一時間就被民國政府派兵給圍剿了,所以這一切都只是理論上而已。


不沉的經遠


從清朝建立開始銀子就是主要的貨幣,但是大清帝國對於用銀的方式,也可以分不同的階段。

第1個階段,清朝中前期,所用的銀子大多是鑄成銀錠用多少兩多少錢來計算;第二階段大概是19世紀開始,隨著中西方交流的不斷深入,外國人用銀子鑄成的銀元,逐漸在中國流行開來,成為一種通用的貨幣;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清朝末年最後的幾十年中,清秦王朝開始流行自己鑄造的銀元。

我們現在見到銀元,都說是叫做銀元,大洋,洋錢,花邊錢。但是在清代末年,人們習慣把從外國流入到中國的銀質鑄幣稱作洋錢,清王朝自己鑄造的銀幣才稱作銀元。

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的皇帝被迫宣佈退下帝位,但是,他的退位是有條件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和清政府議和代表討價還價之後,制定了清帝退位優待條件,其中有一條就生病,國民政府需要每年給清王室400萬銀元以供日常開支。直到1924年,馮玉祥等人發動了北京政變,將清王室逐出故宮,這一優待條件才廢止。

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在1914年2月份,頒佈了《國幣條例》,決定開始重新鑄造銀元,條例規定,新的銀幣每一元要重七錢二分,其中,銀的含量要達到90%,剩下的10%是銅,後來銀的含量被改為89%。銀幣的一面,著有袁世凱的頭像,另一面是壹元的字樣,以及裝飾紋樣,這也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袁大頭。

在清末民初,也就是19世紀20年代的時候,按米價來算,一塊銀元大概可以買得上30斤大米。我還專門去某寶上搜了一下,質量比較好的某一款大米,5千克也就是10斤裝,大概是42塊8毛。這樣也算,30斤大米,大概是128塊4毛。取個整數,大概是130塊錢了。

這樣一算,確實能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這樣的算法是不準確的。銀元的購買力牽扯到很多東西,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物質豐盈,不愁吃,不愁喝,甚至還有許多國內需求充分滿足之後出口。但是在清末民初那個動亂的時代裡,稍有戰亂,民不聊生,物資匱乏。那時候30斤米的概念和現在30斤米的概念,可以說,有很大差別。

具體的購買力換算,還是交給經濟學家去做吧。一切直接當時物價與現在物價掛鉤的直接換算,都是耍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