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南京著名的“中山大道”修建始末

民國時修建的南京“中山大道”,是一條上起下關碼頭,下至中山門與陵園大道相銜接,其軸線基本呈“Z”字佈列貫穿全城,全長12公里,既是全市最長、最主要的一條主幹道路,也是民國時期首都建設的首要工程。全線工程各路段及配套工程,均冠以“中山”之名,乃是為迎接已故的總理孫中山靈櫬到紫金山安葬而建,故名曰“中山大道”。並以此作為永久紀念。

民國南京著名的“中山大道”修建始末

這個設想,最早是由時任市長的劉紀文先生提出來的。而中山大道最初的模樣竟然是誕生於劉家的地板上。

當基泰工程司最著名的工程專家、設計師林逸民、呂彥直率領著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在荒郊野外進行大規模的踏勘測繪時,1928年炎熱的夏天,新婚不久的劉市長,幾乎每個晚上都趴在客廳的地板上,揮汗如雨,描畫著“迎櫬大道”圖樣。他日以繼夜、嘔心瀝血的付出,成為那場隆重的盛典中,眾人交口稱讚的亮點。不過,惠澤後世的中山大道,在當時卻是眾說紛紜、譭譽參半。古城南京街頭當年隨處可見標語,傾洩著人們對這項“面子工程”強烈的不滿。

國民政府著手首都長遠規劃

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光復南京。4月18日,南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首都,國民政府設於原清朝兩江總督府署內。6月1日,國民政府又定南京為特別市,劉紀文任市長。為了迎接全國性的勝利與建設,適應迫在眉睫的首都建設,國民政府將首都定於南京之初,即成立首都建設委員會,著手對首都南京進行長遠規劃與建設,並在1925年由南京市政府籌備處制訂的《市政計劃》的基礎上,又於1928年2月完成《首都建設計劃》的初稿。

1928年8月,《首都建設計劃》修訂稿問世。10月3日,《首都建設計劃》第三稿由國民政府第96次國務會議修正通過。其間為了更好地促進首都南京各項建設的順利實施,國民政府還於1928年1月成立了以孫科為主任的“國都設計技術委員會”,下設“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並由林逸民擔任處長,聘請美國建設專家墨菲和工程師古力治為顧問,同時還聘請中國建築師呂彥直等專家相助,著手編制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建設計劃》,藉以推動國都規劃建設。

1929年12月底,《首都建設計劃》正式由國民政府勘定公佈。《首都建設計劃》在制訂過程中,明確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極力倡導“使南京市民在精神、形體、經濟各方面都獲得利益”,並以“參酌古今,稱量中外”即以“歐美科學之原則”、“吾國美術之優點”為指導方針,宏觀上採納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中國傳統形式,設計總面積多達855平方公里。

現代化道路建設按規劃進行

《首都建設計劃》在不斷的完善與實施過程中,南京城市的建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為該計劃建設與實施重要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而作為貫通南京城東西南北主幹道的中山大道的修建,則是南京城現代道路建設最為重要的成就。

據《南京市政建設志》載:“1927年4月18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後,開始按規劃進行現代道路建設,至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開始前的10年,建成或部分建成50條主次幹道……在這期間建成或部分建成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中山東路、漢中路、中華路、中山北路,形成了以新街口為中心的城市幹道基線。在這一道路系統內,構成以中央、中正、中山、中華路為南北向主幹線;以中山北路為西北向主幹線;以漢中路、中山東路為東西向主幹線的東路骨架。”

是民國首都建設的首要工程

中山大道於1928年8月開始動工,翌年5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是南京城內第一條柏油馬路,且首次採用快慢車分行的三塊板路型,從而又成為南京市出現的第一條現代化城市道路。

1928年8月8日,國民政府計投入150萬元,用於建造中山大道,並在“首都建設委員會”名下又成立了“首都道路工程處”,專職負責籌建中山大道事宜,由首都特別市市長劉紀文兼任處長。8月12日,中山大道破土動工典禮儀式在和會街三十三標隆重舉行,並於同日正式破土動工。整個中山大道的承建共分為6段,除第三段由南京市工務局負責修建外,其餘5段則分別由談海、繆順興、嚴永記、聯益公司等營造商家承包修建。

中山大道整個工程共分三段

中山大道共分為3段,自上而下分別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

中山大道的第一段,是中山大道的上段。該段上起下關碼頭(現中山碼頭),南到鼓樓廣場,全長5662米,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是中山大道的北段。此段始建於1928年8月12日,第一期工程於1929年5月完工。此段後稱之為中山北路。

中山大道的第二段,是中山大道的中段。該段上起鼓樓廣場,下至新街口廣場,為南北路徑,全長1762米。該段工程的第一期於1928年8月12日開始動工,1929年4月25日完工。此段後稱之為中山路。

中山大道的第三段,是中山大道的下段。該段西起新街口廣場,東至中山門,為東西路徑,全長4067米。該段第一期工程於1928年12月17日開始動工,1929年4月24日完工。此段後稱之為中山東路。中山大道動工之後,為了確保中山大道修建工程的順利實施與按時竣工,民國南京特別市政府又成立了“中山路促成委員會”。

1929年5月,中山大道第一期工程全部按期完成,確保了6月1日孫中山奉安大典的如期舉行。而一直到了1933年時,中山大道才被重新規定並劃分為:中山北路——從下關江邊中山碼頭到鼓樓之間這一段;中山路——從鼓樓到市中心新街口之間這一段;中山東路——從新街口到中山門之間這一段。

稱中山大道為南京城市座標

中山大道修成後,中山路與中山東路交匯處成了南京市的中心。為進一步使首都市容得以良好展現,國民政府又於1935年對新街口一帶進行了拓寬和改建。是年8月16日,國民政府南京特別市政府在原有基礎上,對新街口進行重新規劃擴建,修建時又立孫中山巨大銅像雕塑,使新街口顯得更為恢宏寬大,備受注目。中山大道自第一期工程完工之後,在其後數十年的時間裡先後進行了多次重建、拓寬與改造,同時又對道路兩旁進行了相應的裝飾、綠化和點綴,使得這條道路的各種交通設施更加趨於完善,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

中山大道是民國時期修建的最為重要的主幹道,被稱為民國首都南京的城市座標,又被稱為民國首都南京的子午線,中山大道上花木成行,綠樹成蔭,建築風格造型獨特,流派紛呈。尤其在中山北路這條道路上,不但各種民國建築突出集中,且各種風格的建築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不但如此,中山北路現遺存的各種文物古蹟星羅棋佈,從而形成一條以中山北路為主軸的民國文化長廊,顯示出獨有的靚麗與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