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內部發動的二二六兵變是怎麼回事?

風雲一點通


日本二二六兵變,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開始!

1936年2月26日凌晨4點,日本東京陰雲密佈,寒風凜冽,飄了數日的鵝毛大雪將整個城市包裹在厚厚的積雪之中。此時,天色未亮,在昏暗的街燈下,東京的各條街道人跡稀少,許多東京居民還在睡夢之中,一場震驚國內外的血腥政變即將開始,其主謀是日本陸軍的皇道派軍人。

30年代的日本在法西斯文人的鼓動下,日本陸軍出現了一批信奉法西斯主義的軍官,他們主張在日本建立天皇親政的法西斯體制,全面擴大侵略戰爭,他們被稱為皇道派。與皇道派對立的是統制派,他們主要是控制著軍隊的高級將領,主張在現體制下實行法西斯專政。在皇道派的策劃下,日本暗殺事件頻發。1931年,三井集團總裁被殺,首相犬養毅暴斃。這些事件預示著更大規模、更加血腥的陰謀正在襲來。

在東京皇宮外側的第1師團,駐紮著1400多名士兵,2月26日拂曉,香田清真、村忠孝次、磯部淺一等皇道派軍官命令士兵們荷槍實彈去執行任務。幾分鐘後,一切準備就緒,士兵們被分為6個小組,由軍官率領奔向各自目標。

首相岡田啟介的官邸,是這次襲擊的主要目標。慄原中尉率領一隊士兵來到首相官邸門前,迅速的解除了守衛官邸的警察部隊武裝,並用重機槍擊退趕來增援的警察。快5點時,岡田首相被警衛叫醒,告知了叛亂的消息,他們將岡田藏入一間儲藏室。叛軍進入院內,發現岡田的妹夫松尾正在院中。松尾與岡田長相相似,叛軍以為是岡田,舉槍將松尾擊斃。隨後去尋找其他目標。

香田清真大尉率領一隊士兵攻入陸軍省,闖入陸軍大臣川島義之的官邸,將川島義之帶出臥室。香田並不打算殺死川島,而是讓他重用皇道派,懲處統制派,下令全城戒嚴,並向天皇陳述叛軍的要求。川島嚇得面無血色,以緩兵之計與叛軍周旋。

與此同時,一夥叛軍闖入天皇侍從長、前海軍大將鈴木貫太郎的官邸,20多名叛軍將鈴木圍住。鈴木平靜的問叛軍:“請告訴我你們這樣做的原因!”無人回答,鈴木又問了一遍,仍然無人回答。當鈴木準備再問時,叛軍的一個頭目大喊道:“別廢話了,我們要開槍了。”緊接著槍聲響起。鈴木身中數彈,其中腹部一槍,胸口一槍。倒下之後,叛軍還補了幾槍。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鈴木居然沒死。

其它幾組叛軍的目標是攻佔警事廳、大藏省和教育大樓,擊殺親美派牧野和元老西園寺公爵。黎明之前,叛軍闖入藏相和總監的官邸,槍殺高橋藏相和渡邊總監。牧野聞訊逃脫,由於西園寺公爵的威望,叛軍沒有動手。

日本政府此刻處於真空狀態,叛軍控制了眾多要害部門。日本陸軍害怕事態擴大,急忙包圍了叛軍據點,幻想與叛軍談判。陸軍省把叛軍說成起義,需要等天皇裁決起義軍的合理要求,這種曖昧態度引起了天皇的憤怒。年輕的裕仁天皇立即召見陸相等軍方首腦,對他們的處理過程表示不滿。

天皇的憤怒迫使軍方迅速行動。2月28日拂曉,陸軍省發佈以天皇名義發出的敕令,命令叛軍返回營房,否則對他們開火。坦克軍艦都趕來支援天皇,與此同時,當局在叛軍據點四周架設高音喇叭,不停的播放“回頭是岸,為時不晚”的警告。29日上午10時,叛軍開始分化,30多名叛軍走出據點,向政府投降。下午2時,佔領首相官邸的叛軍投降。在隨後的幾個月,日本政府對叛軍進行了秘密審判,17名叛軍被處死,更多的人被判刑,3000多名軍官被解職,皇道派遭到清洗,統制派繼續掌握大權。

岡田啟介內閣辭職,具有法西斯背景的廣田弘毅出任首相,標誌著日本軍都法西斯獨裁政權的確立。這一獨裁政權,從一開始就為奪取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加緊制定對外擴張的根本國策。

二二六兵變是日本軍部法西斯力量的重新組合與調整,是其逐步上臺執政的起點,是日本走向大規模對外侵略擴張戰爭道路的開端。兵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由統制派法西斯軍閥掌握大權的天皇制專政政權建立起來了。


野史也是史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政局異常動盪,日本國內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當時,蔓延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29~1933年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日本的經濟。日本廣大農村破產,城市裡的平民生活艱難,社會上充斥著一股對現實不滿的氣氛。軍隊的下層軍官和不明真相的群眾,把經濟困難的原因歸咎於日本政客和財閥的腐敗無能。

(二二六事件,在日本歷史上是個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中國關注的人卻不多)

一、1930年代日本發生大小政變或暗殺事件。

在日本國內,軍隊內部和民間激進勢力打著“改造”“革新”的旗幟,發動了一起又一起針對文官政府和財閥的恐怖活動。我們簡單羅列一下。


1、1930年11月14日,日本首相濱口雄幸遇刺。雖然當時僥倖保住性命,但是第二年8月26日還是傷重而死。濱口雄幸遇刺的原因是不明真相的軍人和群眾把經濟形式差歸咎於政客的腐敗。


濱口雄幸遇刺之後,越來越多的軍人干政事件冒出來。日本政壇更加動盪不安,經濟形勢不見好轉,底層百姓對時局的不滿也與日俱增。因為日本此時官場和財閥的腐敗,老百姓自然對官員、財閥不滿。


2、“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是兩次未遂政變,分別發生在1931年的3月和10月。主角是後來的遠東國際法庭上的戰犯之一的橋本欣五郎,他和他手下的一夥人目的是建立軍隊主導的政府。兩次政變沒有成功,算得上是胎死腹中。但“詭異”的是,主謀者沒受到嚴厲處罰。據說“處罰”就是關了20多天“禁閉”——在某飯店裡面把相關責任人軟禁起來!


3、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時任首相的犬養毅被暗殺。一群海軍軍官,光天化日之下闖入首相官邸,開槍打死堂堂首相,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可是兇手被捕後,沒有被處以極刑,過了數年之後被釋放。


犬養毅首相被刺殺,起因於“九·一八”事變後,他和軍方的分歧——不肯立即承認偽滿洲國。再加上犬養毅對軍方的作風表示不滿,因而遭到軍隊激進分子和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憎恨。


4、“血盟團事件”,發生於1934年,是海軍內的激進分子主導,採取“一人殺一人”,目標就是文官和財閥。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和三井財閥團琢磨遇害。


5、相澤事件。相澤事件要多說幾句,因為牽涉到日本陸軍內部的爭鬥。


20世紀30年代以來,因理念方面的差異,日本陸軍分化成“皇道派”“統制派”兩大派系。


“皇道派”主要由多數下層軍官和少數高層將領組成,這些人主張建立以天皇親政的政府,天皇直接統治軍隊,主張採取暴力活動達到目標。上層軍官屬於皇道派陣營的有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小畑敏四郎,柳川平助等,除此以外幾乎是一大群激進的下層軍官(發動二二六事件的軍官就在此列)。


“統制派”由中上級軍官組成,這派人主張儘量不採用暴力方式,以現有的軍隊組織框架,運用現有的體制,自上而下變革,建立軍人主導的內閣。他們中大多數是握有實權的軍官,如永田鐵山,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軍隊上層軍官中支持“統制派”的較多,同時“統制派”和政界、財經界也有一定的聯繫,甚至得到昭和天皇的暗中支持。


二派是相對立的,彼此之間明爭暗鬥,都想按自己的主張來主導軍方政策,控制政府,都想把對方的影響從軍隊中清除掉。不過,二者在對外侵略擴張上,沒有本質區別。相較而言,“皇道派”比“統制派”更激進一些。


進入1935年,“皇道派”和“統制派”的爭鬥更加劇烈。


先是“皇道派”的荒木、真崎先後丟官,手中實權被剝奪。尤其是真崎喪失權力,從教育總監的位置上退下去,對日後“二二六事件”爆發點燃了導火索。


1935年8月12日,日本陸軍中佐(中校)相澤三郎,腰掛軍刀,來到陸軍省軍務局,“拜見”軍務局長永田鐵山少將。表面看來,這是軍隊內下級見上級。可後面發生的事情就讓人意想不到了。相澤三郎直接抽出刀來,劈死了永田鐵山少將,事後相澤被捕。相澤三郎殺死永田鐵山,就是“皇道派”對“統制派”的不滿。

(日本陸軍少將、軍務局局長永田鐵山,此人有謀略,在日軍內部地位甚高。東條英機、崗村寧次等人都是此人的“小弟”。)


日本國內的形勢已經十分嚴峻了,不僅是軍方和百姓對政客和財閥的不滿,還有軍隊內部的種種爭鬥,此外激進事件不斷髮生並且沒有約束(軍方高層有意無意縱容,助長了激進勢力的蔓延),這一切都表明未來還有更大的血腥事件會發生。

(相澤三郎中佐,他“以下犯上”,砍殺軍務局局長永田鐵山少將。反映出日本軍隊內部的勾心鬥角十分嚴重了)

二、激進的下層軍官,用極端的手段“訴求不滿”

“相澤事件”發生後,日本軍方高層開始注意到中下級軍官們的“異動”上。為了不再生事端,軍方高層決定把一些“皇道派”的高層軍官趕出中樞機構,轉任地方。其次,1936年3月,把第一師團1936年春調往滿洲(中國東北)——第一師團是皇道派的大本營。


第一師團的青年軍官不想被調到滿洲,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天皇和陸軍高層的支持,實現自己的主張。在磯部淺一,安藤輝三,野中四郎,慄原安秀,河野壽等皇道派軍官的密謀策劃下,他們打著“尊皇討奸”、“昭和維新”的口號,開始了這次最激進的行動。要知道:以往的刺殺行動雖然性質惡劣,好歹是幾個軍官單獨行動,而這一次是動用了軍隊!


在政變軍官們看來,自己的舉動是“拯救國家”的“義舉”,為此要誅殺“國賊”。


那麼要殺哪些“國賊”呢?兵變軍官的名單是:

1、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

2、大藏大臣(財政大臣)高橋是清。

3、內大臣齋藤實。

4、教育總監渡邊澱太郎。

5、侍從長鈴木貫太郎。

6、元老牧野伸顯伯爵。

7、元老西園寺公望。

8、農林大臣後藤文夫。


政變軍官的如意算盤是推翻當前內閣,只要幾名內閣大臣一死,內閣就得重選。政變軍官的算盤是:在天皇和軍隊高層的支持下,讓自己派系的軍人主政,即荒木貞夫和真崎甚三郎等人。


血腥的刺殺行動開始了:高橋是清、渡邊澱太郎、齋藤實死亡;鈴木貫太郎重傷;岡田啟介、牧野伸顯、後藤文夫、西園寺公望僥倖逃過一劫。


叛軍下一步行動是佔領警視廳,電臺,車站,包圍了皇宮,同時散發自己“尊皇討奸”“昭和維新”的主張——《蹶起趣意書》,指責元老、政治領袖、軍閥、財閥、官僚和政黨因為私慾而危害國家,要求天皇親政,剷除腐敗政客、元老重臣、統制派的軍閥;推舉皇道派真崎甚三郎任首相,荒木貞夫為關東軍司令官等。

(出動軍隊進行政變,這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並不多見)


三、二二六政變被鎮壓和影響

叛亂軍官們希望天皇和陸軍高層能夠支持自己,不過他們的算盤打錯了。支持這次叛亂的高層軍官並不多,文官和軍隊高層主張“鎮壓”這次叛亂,諷刺的是,昭和天皇也對這些激進的軍官們十分反感。


日本軍方高層調集重兵,包圍了叛亂的部隊。叛亂的士兵們紛紛散去,最終在1936年2月29日,領頭的青年軍官解散了剩餘的部隊。這次政變被“鎮壓”下去。

(二二六事件,反映出日軍內部一種對現實的極度不滿的焦躁情緒,日本軍方高層知道下層軍官和民眾的不滿情緒達到頂點,於是開始擴大戰爭,意圖轉移矛盾)


有別於以往的刺殺事件的從輕發落,這次事件處罰的力度相當大:帶頭鬧事的軍官(有兩名判決前自殺)和民間人士(北一輝、西田稅),全部死刑,其餘涉案人員判處監禁;同情這些青年軍官的高級軍官,要麼解職,要麼退居二線,真崎甚三郎還進了監獄。


日軍高層看到了國內底層不滿的氣味濃厚,於是下定決心擴軍備戰,通過對外戰爭轉嫁國內矛盾。二二六事件之後,日本徹底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小林品歷史


看了很多回答,要麼語焉不詳,要麼就是不知道從哪裡找來的錯誤資料。一個答主被指出錯誤後,不但沒有去查證,反而破口大罵,真是丟人丟到家了!我查閱了一些正規文獻資料,基本還原了事情的經過,接下來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從根源上講,二六六事件爆發的根源在於日本軍部與內閣之間的統帥權之爭。1930年,民政黨內閣接受了倫敦裁軍會議條款,這引起了軍部的不滿。隨後,軍部開始不再聽從內閣的指揮,公開干涉政治。

軍部和內閣的爭鬥,導致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雙重政府和雙重外交的狀態。由於當時的內閣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反制軍部,反而處處在外交上為軍部的擅動辯護,這導致軍部法西斯越來越不把內閣當回事。

另外一方面,日本軍部內部也不太平:首先,陸、海軍的對外戰略並不統一;其次,海外駐軍也經常不服從軍部的命令,以致常出現“下克上”的情況。因此軍部內部也是派系林立。

1931年十月事件後,軍部內部在如何對待內閣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分裂為“統制派”和“皇道派”。前者主張以一些合法化手段實現軍部主政,而另一方依然堅持採用政變的方式清除內閣,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統治。

由於“皇道派”主張偏激,軍部的高級將領普遍支持“統制派”,“皇道派”受到打壓。1935年,“皇道派”軍人刺殺了“統制派”的核心人物陸軍省軍務局長永田鐵山,這雙方的矛盾徹底激化。

1936年,“皇道派”青年軍官以“昭和維新”的名義發動兵變,殺害了多名高官,要求陸軍首腦進行國家改造。不過,在天皇的支持下,兵變很快被鎮壓。

此次政變後,“統制派”徹底掌控軍部,通過一系列協商,基本協調了各方的分歧,達到了所謂的“舉國一致”。除此之外,軍部也取得了對內閣的政治支配地位。

歡迎大家補充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主要參考文獻:

二二六事件、西安事變和七七事變

試析二二六事件中裕仁動用皇權的用意


戰情解碼


日本的“二二六”兵變,是指1936年,東京城在下了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雪後,“皇道派”的軍官襲擊了首相官邸,警察廳等政府機關,殺死了內閣大臣前首相齋藤實,天皇的侍從也被打成重傷,叛軍佔領了陸軍省,參謀本部,國會等首相官邸,要求陸軍上層對國家進行法西斯改革,他們試圖通過軍事政兵變建立軍部法西斯獨裁。

但是這件事卻觸怒了天皇,天讓人想到的是,皇下令平叛,幾天時間,雙方經過激烈鬥爭後,叛軍被平叛,軍部嚴厲的處理了相關人員,前後審判了兩個多月,在這期間,有兩名軍官自殺,17人被判死刑,其餘人員根據不同的罪名進行了審判。



此後,“統制派”開始對“皇道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掌握了軍部的主導權,而沒讓人想到的是,“皇道派”政變時的目標,軍事獨裁和法西斯化,反而在政變失敗後被“統制派所實現”。

日本軍部在國內推出了一連串的反動措施,壓制言論自由,迫害進步人士,加緊鎮壓日本人民,(當時日本軍人的待遇比普通人高了不知幾個檔次,普通人基本就是水深火熱,據說是因為軍人心裡有愧疚才發動政變)對外加緊侵略東北,先是制定了廣田三原則,而後又通過了讓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實現特殊化,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意圖讓華北脫離中國,成為第二個滿洲國。



通過二二六兵變,日本進入法西斯獨裁,確立了依靠天皇統治機構,建立軍事法西斯獨裁來進行國家的法西斯化衝刺,把日本這個國家體制完全納入戰爭和法西斯軌道,加速了侵略步伐。


風雲一點通


關於1936年二六兵變的詳細內容。中國的網絡已經有多種敘述,筆者就不在此贅言了。
筆者就簡單談一下二六事變前後的日軍內部變化。

簡而言之,在1936年226事變之前,日本陸軍內部形成了所謂的皇道派和統制派,有觀點認為這二者的區別在於對華侵略的緩進和急進的方向上。但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在中國東北已經取得了不少的利益,日本陸軍炮製出來的偽滿洲國,一直被認為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而日本海軍也時常在中國沿海附近製造事端。可以說,在當時日本國內,侵略中國已經是一個共識的目標,而不是說因為某些勢力阻撓而沒有對華作戰。

也就是說,在對華問題上,日本國內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那就是武力侵華。然而,這還不是說日本會發生二二六事變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說日本的內閣政府代表的是整個日本政府的話。那在當時人的眼中,日本雖然在清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在國內的經濟恢復以及民生等方面,日本的經濟可謂是停滯,更不用說此時的日本民生的凋敝情況了。在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後來參加226事變的士兵中,還會出現那樣的情況,一個日本青森縣家境較好的士兵,還會拿出自己的薪水去接濟同鄉的一個貧窮的士兵。從這點來說,被認為是日本當時最富裕階級的軍隊。也未能做到現代人說的一人當兵,全家不餓。相對的,當時的這些平貧寒將怒火轉移到日本的內閣上,在這些底層士兵看來,只要將現任內閣(也就是岡田啟介內閣)推翻,由裕仁天皇重新掌握實權,改變日本。那麼日本就會進入昭和維新。自己的煩惱也就會因此而消失了。

這可以說是一種極為天真的妄想。

而在二二六事變後,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很少會提到後面的日本歷史。雖然當時的日本內閣個並沒有被推翻。可是,在此後的內閣中恢復了以前的陸海軍武官現役制度。一言以蔽之,如果說此前的內閣成員都是由預備役軍人,也就是退役軍人組成內閣。在此後,日本不管什麼人,想成立內閣。要是內閣中的陸軍大臣海軍大臣,非現役軍人的話,那這個內閣,不是倒臺就是無法成立。

也就是說,此後的日本那個其實已經被日本軍部所綁架。很可能是下一個上任的日本首相,完全就是聽命於日本軍部的要求。

在內閣之外,日本陸軍內部又在二二六事變後,在陸軍內部開展的“肅軍行動”。牽連的高級軍官達幾千人之上。這些幾千人被退役之後,多餘出來的位子就需要新的軍官來填補了。這當中還就包括了死在中國的阿部規秀。

也就是說,226事變看似是一場失敗的政變。然而,也正是因為226事變的關係,日本陸軍清洗了內部的其他勢力,加速了日本陸軍的對外戰爭決策。如果說此前的日本陸軍中,還有對華緩和這一類人存在,在事變後,幾乎就是清一色的對華戰爭派。

可笑的是,在政變士兵的要剔除的陸軍軍人的名單中,既然還包括有根本博(後來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和武藤章。連底層士兵都認為武藤章不是個好東西,也難怪後來武藤章會幹出那樣的笨蛋舉動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二二六兵變”是近代日本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也因此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那就是加快了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步伐,讓日本政府下定了全面侵華的野心。

那麼,“二二六兵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兵變失敗多人都被判刑

在1936年2月26日,日本國內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日本軍部以“皇道派”為主的下級青年軍官,因為不滿軍部老年高級軍官以及日本政府高層在是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決定中猶豫不決,所以冒險發動了震驚日本的“二二六兵變”。

在“二二六兵變”中,日本軍部的下級青年軍官率領著一千多名士兵對軍部老年高級軍官以及日本政府高層展開了殘酷的刺殺行動,導致兩名內閣總理大臣被刺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這場兵變引起了日本天皇及高層的憤怒,被派兵鎮壓,最後發動兵變的19名叛軍領導人物被處以死刑,另有40人被判處監禁。


兵變的影響極其深遠

雖然“二二六兵變”並沒有成功,以19名叛軍領導人物被處以死刑,40人被判處監禁而宣告失敗,但是經過此次兵變之後,日本軍部老年高級軍官以及日本政府高層對此心有餘悸,日本軍部對日本政府的相關決策的影響力也變得越來越大。本來在沒有發生“二二六兵變”之前,日本政府對是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還猶豫不決的。

雖然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佔領了東北,1935年的華北事變中又佔領了華北,但是整個中國地大物博,國土廣袤,日本政府也沒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但是此次兵變之後,日本政府感受到了日本軍部向外擴張的強烈願望以及廣大的日本士兵勇猛好戰的氣氛,所以最終下定決心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也由此展開了序幕。


我的結語

在當時而言,日本侵華是必然的結果,但是是否見好就收,不全面侵華,或者推遲全面侵華的時間,都還是未知之數,也都是還有可能的。然而,一場“二二六兵變”打破了時局,讓日本政府下定了全面侵華的決心,在1937年悍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也給日本法西斯的最終覆滅埋下了伏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二二六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並不是一幫憤青無腦兵變那麼簡單。

大正到昭和這段時間,日本看起來國力強大,完成了變革,之前的戰爭中戰勝了大清國和俄羅斯帝國。但是,這一切的受益者只是少數人,多數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出現日本人跑中國來打工的現象,去美國、南美的就更多了。這說明利益並沒有共享,而是被獨吞了。

二二六就是軍隊裡面這種矛盾的體現。皇道派主要來自中下層家庭,來自士官學校。統制派很多來自一些世家,上層家庭,陸大畢業的。當時日本軍隊的待遇和外面普通人的日子天壤之別,這些下層的孩子來了軍隊後,看到這麼好的待遇,想到外面家人過的生活,自然會激起不滿,認為這個世道非常不公,需要變革。


這種不滿情緒,遲早會因為某件事爆發。皇道派下級軍官相澤三郎一刀捅死統制派永田鐵山後,統制派對皇道派進行了報復。之後皇道派反彈,爆發了二二六。

然而二二六的結果是皇道派風流雲散,統制派的二代們從此得勢。這幫二世祖帶著日本一路走向了末日。

日本人普遍同情二二六的年輕軍官們,認為這些人有擔當,沒有因為自己混進了軍隊士官成了既得利益者就對受苦者漠不關心,對於社會不公做出了他們的反擊。


白完家


正是因為二二六事件,才讓日本內部統一!

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其實也亂。當時日本少壯派分為皇道派與統制派。統治派比較希望穩重,皇道派則比較激進。而發生這場軍事政變,還離不開始作俑者北一輝。

他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鼻祖,但是學歷特別低,一直流亡在上海。他卻寫了一本《日本改造方案》一書,裡面充斥著憤青思想。他四處遊說日本少壯派,希望通過發動政變,從而達到建立軍部獨裁的目的。

而日本右翼派分子大川周明特別支持其思想,將其從上海接回日本本土。思想加上武器,讓日本右翼迅速膨脹。但是很快兩人分手,因為大川周明支持的是統治派,北一輝是皇道派的思想家。

1934年日本內閣討論軍事預算時,幾名皇道派青年軍官,強制要求增加陸軍預算。結果引起了陸軍大臣林銑十郎不滿,直接把皇道派領導人真崎甚三郎大將撤職。

而皇道派青年軍官相澤三郎中佐認為老大被革職,都是因為軍務局長永田鐵山的過錯。為了給老大報仇,又跑進局長辦公室把他殺了。矛盾越來越激烈,一直到了1936年2月26日,爆發了二二六事件。



皇道派的十幾名高層軍官,抽調1400多人,在東京發起軍事政變。多名政治要員被殺,佔領政府重要地點。但是皇道派的軍事政變並沒有得到外界的支持,進而演變成了武裝平叛。

軍事政變剛剛持續了四天,就迅速被平定下來。發動政變的高級軍官以及北一輝被判處死刑,而從此皇道派與統制派結合在一起。由於軍部的迅速平叛,也讓日本走上了軍部法西斯專政的道路。


史之策


20世紀30年代,日本內閣的擴張決策主要以軍部思想為核心,但由於陸軍和海軍的意見不統一,使內閣、軍部高層之間派閥林立,最終以兩大陣營走向對立面。一個是以小畑敏四郎為首的日本“皇道派”,另一個是以永田鐵山為首的“統制派”。

當時的“皇道派”認為蘇聯是最大的威脅,應該在防其強大時予以打擊,防止日本將來倒大黴,也就是要把日本的戰略意圖轉向蘇聯。而統制派根據東條英機的意見是先打擊中國,由此以後,兩方在軍事決策與經濟掌控中“勢如水火”,鬥爭幾乎達到了白熱化。

1934年以後,由於統制派的主張得到陸軍大多數中、上級軍官的支持,使其逐漸控制了軍部。為保持軍隊上下一統、合法掌握國內政權,開始尋找機會打擊皇道派,幾次“陰謀”得逞至使皇道派多人被罷免。到1935年,皇道派日見失勢,大批的軍官轉為了預備役,失去了臨戰指揮的權利。由此,皇道派的少壯派與統制派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直接導致了統治派的永田鐵山被皇道派的相澤三郎刺殺身亡。

1935年12月,陸軍部決定調遣東京第一師團(皇道派)駐防"滿洲",由此徹底激怒了皇道派,認為這是赤裸裸的削權。

1936年2月25日後半夜,也就是1936年2月26日凌晨,一群皇道派的青年軍官(少壯派)率領近二千名士兵突然發動軍事改變,也就是日本歷史上的“二二六兵變”。

這次政變,皇道派以“清君側、匡扶皇權”為目的,將視為“奸”者全部殺掉,以達到奪取“政權”的目的,實際上有人認為皇道派是“挾天子以令諸候”(由此惹怒了天皇,下令陸軍部平叛)。動亂整整持續了一夜,日本多名政要被殺掉,皇道派曾一度把握了東京。

——1936年2月29日,陸軍部調遣地方部隊抵達東京鎮壓叛亂,皇道派叛亂頭目除兩名自殺外,其餘全部被處死——

政變後,皇道派被大清洗,東條英機等統治派將領獨攬了軍事指揮權。


驍勇34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少壯派青年軍官不滿政府現狀,率領部下的士兵發動兵變,派出部隊刺殺政府要員,但是由於沒有將首相干掉,首相向天皇報告了情況,天皇震怒,下令這起事件是叛亂,於是在死對頭海軍的鎮壓下恢復了平靜。以前看過的相關資料說這裡牽扯到的不僅僅是皇道派和統制派的矛盾,更深層次還得牽扯到海軍和陸軍的矛盾。



由於內閣組成的成員多是以海軍的大佬為主,而相比陸軍,海軍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都是比較老謀深算,主張慢慢蠶食中國,對美蘇要進行合作,不能輕易動武。相比之下陸軍的眼光就比較短淺,相比海軍政策的細嚼慢嚥,陸軍直接主張吞併中國,北攻蘇聯,南打美國,直接開疆擴土,大塊吃肉這樣才舒服。可是對於這樣的政策海軍表示:滾一邊去。


而且陸軍一直以來就有以下犯上的傳統。對海軍派政策一直不滿的陸軍在1931年沒有經過本土大本營的同意下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用實際行動打了海軍的臉,大本營默也認了陸軍的行為,畢竟成功了,這也助長陸軍囂張的氣焰。但是對於政府的對外政策卻沒有改變,所以積壓以久不滿終於最1936年2月26陸軍又出手了,只不過這次沒有成功而已。但是他們這麼做卻歪打正著。而在事變後的廣田弘毅政府到近衛文磨政府都是陸軍派,所以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和中國開戰了。
由於226兵變的陰影,山本五十六在擔任聯合艦隊司令時就將自己的辦公地點設在長門號戰列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