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靠四個字得天下

一 、"用"字真言

會用人才者,無敵於天下

漢高祖劉邦,靠四個字得天下

公元前200年,劉邦在氾水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漢王朝。劉邦在楚漢相爭中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很想聽聽臣屬的看法。一天,劉邦在推陽南宮請列侯諸將喝酒。席間,劉邦問:“你們說我所以能得天下,究竟是什麼辱因?項羽當初勢力那麼大,自封霸主,後來卻失敗了,又是什麼原因呢?”高起和王陵分析說:“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這是他失敗的一大原因。他們認為劉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能論功行賞“與天下同利。”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說才能,“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銅,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張良、蕭何、韓信都是傑出人才,我能取天下,是因為我會用他們。而項羽失敗之處也恰在這裡。范增本是他手下最有才能的謀士,他都不能用。沒有可用之人當然要失敗了。

劉邦這些話說得很深刻,善用人確實是他終能勝利的一大原因。在他手下,除了張良、瀟何、韓信外,還有陳平、周勃、灌嬰、酈食其、曹參、樊噲等許多傑出人才。這些人都能披信用,在各自的職位上發揮才能,對劉邦的勝利都貢獻了力量。

二 、"知"字真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漢高祖劉邦,靠四個字得天下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其實,能成大事的男人和你我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他們只不過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適合”和“熱愛”,並且在成大事過程中永遠把“適合”和“熱愛”置於一切之首,從而心無旁鶩地奔向自己的目標。

他對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傑放手任用,將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是他成大事的一個關鍵。劉邦當然有很高的智慧,但主要表現在如何用人上,至於如何制定戰守之策,如何遠交近攻,他就不是很清楚了。在得到張良和韓信後,這兩個人恰恰彌補了他的短處,從而形成巨大的合力,足以戰勝有一范增且不能用的項羽。

三 、"智"字真言

吾寧鬥智,不鬥力

漢高祖劉邦,靠四個字得天下

劉邦和項羽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聽過了不少,當然這段歷史本身就很經典。對於項羽來說,自己各個方面都要比劉邦強,但為何卻成了最後的輸家呢?實際上項羽唯獨有一點不如劉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劉邦更加接地氣,而且懂得人心要如何俘獲。

項羽雖然厲害,但卻孤傲,他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往往不願意採取謀士的建議,甚至有時候會想出一些令人覺得“哭笑不得”想法。公元204年,項羽與劉邦對峙,不過項羽的援軍被截,遲遲無法趕到,再加上自己軍中的糧草所剩不多,於是他想速戰速決,同時想出來一個解決的方法,那就是與劉邦單挑,誰贏了誰就是老大,這一聽感覺有點像劍客之間的決鬥,幾十萬人之間的戰爭瞬間讓項羽變成了“個人秀”。

不過劉邦可不那麼傻,他回了項羽一句話,這句話後來成為了中國文人的口頭禪,那就是“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翻譯過來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劉邦知道自己單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以項羽的武功,天下難找出第二個能夠與他匹敵的高手。劉邦雖然好耍無賴,但是他卻贏了最後的戰爭,反觀項羽,出生名門之後,卻因為孤傲而藐視所有人,最終註定只能成為一個西楚霸王,而不是一代帝王。

四 、"厚"字真言

臉皮厚才容易成大事

漢高祖劉邦,靠四個字得天下

想當年呂太公在家設宴,規定禮品不夠千錢的人不能入座,但是劉邦,大喊賀萬錢,而其實他身上一錢都沒有。劉邦就這樣混了進去,席間還跟他人談笑風生,嘲弄其他座客。不過正室劉邦厚著臉皮混進去,呂太公才把女兒呂雉嫁給了他。

後來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劫獲了劉邦的父親。項羽在城樓上威脅劉邦,”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給煮了!“劉邦回答說”我們兩個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那就分我一杯羹吧!“

劉邦後來都是成了帝王。可見,成大事的人有不少都是臉皮很厚的。因為臉皮厚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更強了,面對挫折也不會膽怯,更有勇氣去面對。相反,如果臉皮不夠厚,遇到困難挫折就容易經不起打擊,就像項羽一樣,一次失敗便烏江自刎。

漢高祖劉邦,在未起事之前,按照現代人的目光來看,是典型的“矮、挫、窮”,還要外加一個“老”字,不僅如此,在秦末亂世的逐鹿群雄中,劉邦的才幹也只能說是平平,還被稱為“常敗將軍”。可就是這樣一個被稱為“無賴”的中年大叔,卻上演了一場“屌絲”大逆襲,硬生生地打敗了“高富帥”項羽。男人慾成大事,跟劉邦學習,領悟以下四字真言,必能出人頭地,必為人中龍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