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要是一開始就立胤禛而不是胤礽為太子,會發生九子奪嫡的情形嗎?

青燈問史


如果冊立胤禛為皇太子,那麼皇子們對於皇位爭奪的激烈程度只會是更加的激烈。

太子胤礽之所以能夠在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康熙冊立為皇太子,完完全全是因為“子以母貴”,憑藉是的他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高貴的身份以及其身後的整個赫舍裡家族卓越的貢獻和強大的家族勢力。

可是即便是這樣,在索額圖還沒有被康熙處死之前,已然出現了有明珠集團支持的皇長子胤禔與太子的嫡位之爭。而在索額圖死後,太子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政治靠山,這才有了諸多皇子參與的“九子奪嫡”事件的爆發。

而胤禛的出身相較於太子,可謂是天差地別。

太子胤礽出生的時候,母親赫舍里氏就已經是皇后了,並且,胤礽背靠著的是整個赫舍裡家族,且不說已經過世的索尼,胤礽的外公噶布喇、和叔姥爺索額圖,都是康熙朝時期的重臣,整個赫舍裡家族更是康熙前中期最顯赫的三大家族之首。出身背景是非常的顯赫。

而胤禛出生的時候,其生母烏雅氏什麼級別和封號都沒有,而他的外公也僅僅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護軍參領,實力完全不能和赫舍裡家族相比,其最初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比八阿哥胤禩那辛者庫出身的母家好一些。

烏雅氏是在後來不斷的為康熙誕育皇嗣,地位才得到了逐步的提升,在康熙“惠宜德榮”四妃中,排名第三,地位是要低於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和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略高於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不過在他們上面,還有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所以,從出身地位上來說,胤禛是完全不具備任何優勢,更不具備“有嫡立嫡”的法理性依據,因而立胤禛為太子,非但不能避免九子奪嫡,反而會讓奪嫡的爭鬥更加的激烈而又慘烈。


形成“九子奪嫡”的局面,並不是單純的冊立太子的問題,而是與康熙、太子、皇子、朝臣們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就是太子胤礽自己的問題。

太子胤礽本來握有一手非常好的牌,有著高貴的身份、康熙的寵愛以及朝中不少親貴權臣的支持。但是太著急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經歷讓其按奈不住,再加上其叔姥爺索額圖的不斷挑唆和引導,太子胤礽變得愈發的貪婪和驕縱,不僅讓他的兄弟對其非常的不滿,就連康熙皇帝都深感氣憤。

而太子自始至終不知道反省和改變,反而是在康熙處死索額圖之後愈演愈烈,自己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壞,最終讓康熙兩度將其廢黜,而“太子失德”,也就成為了康熙皇子們正相反對太子,進而奪取嫡位的重要原因和導火索。

其次,便是康熙自己的問題。

在對待太子和皇子們的問題上,康熙確實有點太過於想當然了。

他對於所有皇子都有著非常悉心的教導,全面培養他們的能力,並且讓皇子們充分的參與到了朝務、政務、旗務等工作中,這使得皇子們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養的同時,也開始與朝臣有了接觸與聯合,進而發展成為有著一定能力和勢力的政治集團,這才有了與太子對抗的基礎,而康熙在這個時候也疏於了引導和教育,反而對於皇太子的一再打壓讓皇子們看到了機會,這才有了皇子們紛紛參與嫡位的爭奪。

所以,康熙對於皇子們的教育以及培養的方式上,也成為了造成“九子奪嫡”的重要原因。

再次,就是皇子們和朝臣的問題了。

儘管康熙一直希望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滿清政權終究是個少數民族政權,依然有著少數民族“擇賢者而立”的傳統和固有思維,這也就使得在“太子失德”,皇子和大臣們紛紛不服,進而才有了為了皇位而開始的拼爭爭奪,這其中有著皇子和朝臣們的野心,也有著整個滿清大的環境因素背景的影響。


所以,“九子奪嫡”並不是簡簡單單立誰做太子就能解決的問題,當康熙意識到這一點後,只能選擇通過默默的將繼位候選人記在心裡,用一邊考察一邊保護的方式,使得其最終才能夠順利繼位,而這個康熙心中的繼位人便是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而康熙硬生生的等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才將其公佈,為的就是不希望其重蹈廢太子胤礽的覆轍,進而能夠順利繼位。


雍親王府


首先要明白的是,胤禛雖然最後爭得了皇位,並不等於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就是個錯誤,也不等於立胤禛就不會重蹈覆轍。

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從大清的歷史說起。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朝代,有其時代背景,也有其機運。胤礽是大清第一個皇太子,同時也是最後一個皇太子。縱觀清朝十二帝,為什麼不像唐宋明等朝代以立太子保國本,順利繼承接位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創始人們,從努爾哈赤開始,就沒有創立太子的政治傳統和習慣。

努爾哈赤創立八旗推舉汗王的制度,即後來在《雍正王朝》被老八用來逼宮亂政的理論基礎,帶有封建貴族民主的意思,皇太極就是在這種制度下產生的汗王,最後建立大清國。皇太極上臺後,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在范文程等的幫助下,可謂全盤吸納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由於女真傳統思想的影響甚深,這種政治制度要真正根植在大清朝貴族思想之中,並非一日兩日就行,所以,皇太極死後,並沒有指定的繼承人。

倉促之間,皇太極駕崩,清朝尚未入主中原,在女真貴族勢力的權衡平衡下,立了小孩子福臨為皇帝,這已經完全拋卻了努爾哈赤八旗推舉制度,但是又還沒有完全建立起漢化的太子制度。所以,福臨的繼位充滿了兇險,甚至關乎到大清朝的存亡,當時的歷史證明,君權要是沒有集中,一旦出現大的政治或者軍事事件,國家很可能因為這種制度上的問題走向滅亡。

福臨親政後,進一步改進了清朝的政治制度。順治十八年,在他打算立福全為太子的情況下,因為得了天花,還沒有對立太子制度進行完善的情況下,就死了。這回,在孝莊太后的爭取下,玄燁繼承了皇位。因為繼承人交接的問題一直困擾了大清兩代皇帝,清史上從皇太極到福臨,因為皇權交接的問題產生過諸多的分歧和矛盾,要不是因為女真族部分位高權重的人心有大局,只怕也會因此一盤散沙,難以推翻強大的明朝。

到康熙手中,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康熙因為深受滿族政治文化中優秀部分的影響,寄希望於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困擾了他的思想。

康熙完全沒有領悟到漢族朝代立太子所需要的條件和基礎。那就是皇權與儲君的權力需要制衡或者說需要約束。封建帝王的權力是無上的,就是家天下的政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當皇帝立了太子之後,太子可以幫著皇帝處理政務,但是皇帝需要授權,需要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分配,哪些是儲君之權,哪些是皇權,必須要分的一清二楚,方才沒有矛盾,才不會出現儲君爭奪皇帝權力的問題。這樣,儲君太子與皇帝就會安然相處,不會發生矛盾。這是其一。

其二,皇子們不得涉政。皇子們一旦涉政,就會爭奪皇權或者儲君之權,就會形成勢力或朋黨,形成了朋黨,就會為爭奪皇權產生鬥爭,首先是和太子儲君進行鬥爭,以奪取儲君的位置,然後與皇權鬥爭,奪取皇權。

很可惜的是,康熙沒有做到上述兩點中的任何一點,究其主要原因,在於女真族起家的時候,讓皇子們參政對於促進女真族的統一和建國起過巨大的作用,在康熙看來,這是優秀的政治文化部分,不應當拋棄。可就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九子奪嫡的嚴重局面。

當然,漢族帝王們也有馬失前蹄的例子,比如說隋文帝楊堅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就是典型的被楊廣矇蔽了眼睛的結果。在康熙前四十年,尚能夠駕馭這種事情的發生,可是後來卻因此惱火不已,其癥結,就在於此。

也許,立胤禛為太子,胤禛會耍兩面派,會取得康熙的喜歡和信任,會按照康熙既定的方針走下去,但是,來自於已經涉政的若干兄弟的爭奪卻不會停止,稍有不是,就會如同胤礽一般被打擊拋棄。胤禛是否招架得住,還真是難說。要是康熙始終不能解決儲君與皇權分配的問題,不解決皇子涉政的問題,那麼九子奪嫡的局面就永遠不會解決。胤禛能維持多久,能否如胤礽挺立四十年,還真的不好說。


青燈問史



這個假設比較怎麼說呢,扯淡。

雍正王朝雖然是電視劇,但他脫離不了大歷史的範圍,太過天馬行空,脫離了歷史基礎的假設,有點沒法說下去了。

先說說康熙為什麼要立胤礽為太子,因為胤礽是嫡長子,他上面的大阿哥只是庶長子而已。依據是什麼呢,是嫡長子制,這可以視為清朝入關以後漢化的標誌之一。

也可以說是清朝漢化的一次嘗試,再看看清朝之前的繼承人制度,那叫一個糟糕,壓根沒有制度可言,都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選擇,而不是提前的選擇。

太宗皇太極是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留下包括皇太極在內四貝勒當國,經過一年的政治鬥爭,皇太極才繼承了汗位。世祖順治帝身為皇太極第九子,能繼承皇位,是多爾袞跟豪格政治鬥爭妥協之下的結果。康熙身為世祖第三子,則是因為出過天花,免疫天花才繼承的皇位。

康熙之前的三位皇帝壓根沒有立儲的習慣,也就是努爾哈赤明確的立過長子褚英為繼承人。

所以說清朝的立儲制度,到了康熙時期,一直是混亂的,也是敏感的。康熙以嫡長子制度第一次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其實是一次巨大嘗試,當然此漢化之舉,肯定會獲得漢臣及其那些深受漢化的滿族大臣支持的,所以才可以服眾。

如果康熙一開始立老四胤禛,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因為老四既不是嫡長子,更不是嫡四子。這樣一來既不是按嫡長子制度走,獲得不了漢臣及其那些深受漢化的滿族大臣支持,又沒有前例可循。

試想一下,立胤礽有嫡長子制度為依據,都發生了九子奪嫡。立老四什麼依據都沒有,九子奪嫡肯定還是會發生的!

而且屆時九子奪嫡恐怕會更早的來臨,老四胤禛就是再會權謀之術,可其他幾個兄弟也不是吃素的,康熙又在位那麼長時間,經過數十年的政治鬥爭,這群兄弟目標一致的對老四這個儲君,老四最後恐怕也是難逃被廢的命運。


宋安之


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假設!胤禛根本不符合立太子的條件!如果,康熙強行冊立胤禛為太子,胤禛會比胤礽混的還慘!

首先,胤禛不符合立太子的條件。

滿清入主中原269年,只冊立過一位太子:胤礽。在胤礽之前,滿清是沒有太子這一說的。而胤礽之所以被冊立為太子,主要是因為康熙對皇后赫舍里氏的感情。胤礽被冊立時,才剛滿週歲。康熙選的日子也很有意思,是胤礽同母親哥哥承祜的生日。承祜是赫舍里氏的第一個兒子,兩歲時就染病幼殤。

而赫舍里氏在生胤礽以後,就難產而死。可見,胤礽的冊立,其實主要是因為康熙對赫舍里氏的感情!

除了感情外,胤礽能夠冊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族大臣的支持。歷代漢族王朝,都會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簡單說,就是正妻的長子,繼承皇位。滿清入主中原以後,漢族大臣一直想按照漢族文化傳統影響滿清。他們支持胤礽,就是為了讓滿清走上“嫡長子繼承製”的道路,這樣,國本會穩固!

而胤禛是不滿足以上幾個條件的。

首先,胤禛的母親不是皇后,當時她的身份低微,並不受寵,也沒有顯赫的孃家!

其次,胤禛上面除了二哥太子外,還有大阿哥,三阿哥。論年齡,也輪不上他!

其次,如果胤禛真的當了太子,會死的很慘。

一是因為,滿清就沒有立太子的習慣,而胤禛的個太子實在是不夠格。

二是因為,滿清皇子都在京城,都可“開府建牙”!

明朝的皇子,成年以後都被分封到各地當王爺了。沒有朝廷旨意,這些王爺不能走出封地,不能進京!所以,只有太子自己在京城守著皇帝,肯定地位穩固。

而清朝不一樣,所有宗室皇子都在京城!清朝還允許皇子們到六部任職辦差!皇上每天被這麼多兒子圍著轉,肯定會在心裡有個比較,到底是太子好還是其他皇子好。而且,其他皇子也會全力在皇帝面前表現、爭寵!有眾多兄弟們挖牆腳,誰當太子都不好過啊!

爭寵的事,胤禛自己也幹過。在《雍正王朝》第一集,胤禛擅自查戶部,一是在打老八的臉,二是在挖太子的牆角!他要是真想扶持太子,就該對康熙說是太子讓他查國庫的賬,把功勞給太子!

(太子和索額圖)

胤礽能撐這麼多年,離不開權臣索額圖(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一黨的支持。而胤禛卻沒有這麼實力強大的“孃家人”支持,肯定會比太子“死”的早!

胤禛當太子以後,都不用“九子奪嫡”,大阿哥和明珠就把他搞倒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立胤礽為太子不是導致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

清代進入康熙朝,已經基本完成了中國的統一,整個國家已經沒有較大的戰爭,但是滿漢的民族矛盾依舊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雖然順治皇帝在親政以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但進行了很不徹底,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依舊存在。還有很多漢人依舊寄希望於這個小朝廷可以恢復漢人的統治。

在清朝內部,反對漢化的輔政大臣鰲拜逐漸掌權,遂與康熙的皇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儘管康熙以溫和手段解決了鰲拜集團,但朝廷內部關於漢化改革與否的爭論依舊甚囂塵上。連康熙皇帝本人也是左右搖擺不定。加之,三藩實力的不斷膨脹,讓民族矛盾綁架到了地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身上。吳三桂利用康熙急於削藩的心理和行動,以滿漢民族矛盾為主要旗幟掀起了一場三藩之亂。

胤礽就是出生於三藩叛亂,兩軍焦灼之際,整個清王朝都處於統一全國以來最嚴酷的環境之中。這個時候冊立他為皇太子,不僅是為了以防叛亂不能平定,皇帝本人有意外,帝國要有個繼承人,更要緊的因素是康熙藉此向全國宣佈清朝和明朝一樣,不再是之前的皇位繼承由貴族內部開會產生的原始狀態。

這是胤礽一歲就被立為皇太子的根本原因。

至於說為了紀念赫舍裡皇后,怎麼怎麼喜歡胤礽這個兒子,怎麼怎麼培養這個兒子,那都只是一個方面 不是主要原因。

其次,九子奪嫡是滿清王朝漢化改革過程中的一次嚴重挫折。

康熙皇帝雖然立了皇太子,但依舊延續了滿人所有兄弟兒子都參與政事軍事的習俗。你看康熙的幾次親征,儘管讓皇太子胤礽監國,但還是帶著皇長子胤褆出征,讓其建功立業,每次出去木蘭秋獮,也都帶著各位皇子。康熙嘴上說是為了防止向各位皇子像明朝的皇子一樣變成廢物,但實際上是康熙對滿清皇室貴族內部的一種妥協。

這樣也就造成了一種局面,不僅皇太子參與政事軍事,各個皇子也都頗有建樹和能力。那麼,胤礽就必須不斷保持上升的態勢,以便形成對其他皇子不斷提升的能力和人脈的優勢,自己不能上升的時候,就只能打壓其他皇子。那麼,拉幫結派,相互傾軋,就變成了必然發生的事情。那麼雍正之後秘密建儲,再也沒有普通皇子對皇帝位置產生威脅。(包括能力突出的恭親王奕訢)

再次,康熙皇帝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從康熙皇帝兩立兩廢胤礽可以看出,皇太子胤礽並不算一個能力很差的人。康熙對他還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就連鐵面著稱的雍正繼位以後也對這個曾經的帝國繼承者採取了寬容的態度。

加上,晚年的康熙,同樣也是沉醉於自己創造的康熙盛世之中,無論誰要去揭蓋子,打破這表面繁榮下的平靜,康熙都不會容忍,更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權力有任何的覬覦之心。當他發現皇太子暗地裡偷窺,當皇長子胤褆提出要殺胤礽,當皇三子胤祉告發胤褆巫蠱,當皇八子胤禩到他面前表白自己,康熙都顯得十分的激動,生氣和忌憚。再他看來,你們不僅是我的兒子,還是我的臣子,怎麼就這麼的不聽話呢?都說他仁慈,但是他圈禁胤褆胤礽胤祥,打罵胤禩陰險。他不是真的仁慈,而是老了,既沒有年輕時候的殺伐果斷,也沒有精力和智力來擺平這些皇子的矛盾,既想掌控處置這些不聽話的兒子們,又不忍心下不去手。假如再立一個皇太子,那麼再出現相互爭鬥傾軋的局面,那麼是處理一個皇太子,還是處理其他一眾兒子?他沒有了主意。於是就這麼拖著,拖到了他死亡,雍正繼位就成了千古之謎。

因此,這是當時歷史環境和康熙本人選擇所決定的,不是說換胤禛當皇太子就可以避免的問題。如果康熙堅決的執行明朝的政策,不讓其他皇子染指政治軍事,那麼即使胤礽當皇太子也不太可能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但是如果這樣做康熙能不能擺平滿蒙上層貴族的不滿,會不會產生其他的什麼矛盾,就真的不好說了。


阿楠說話


會。康熙面臨的問題是他的幾個兒子太優秀了,都有一身的本事。二皇子被廢黜很大原因是因為大家一起整他,這麼多有本事的人一起上,很難立得住。四皇子在辦理江南籌款成功後立刻就成為新的靶標,八皇子推薦四哥辦理國庫欠款,四爺回來在碼頭上歡迎的音樂、旗幟超標,以及大阿哥和十阿哥等的語言,基本上能確定這兩大勢力已經下手整他,太子在康熙面前對四皇子江南籌款的看法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嚇得老四趕緊辦砸了國庫欠款一事,向諸位大佬表明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來個急流勇退,否則老十四偽造文書的目標就會是四爺。康熙治國是個能手,教育兒子也非常厲害,這幾個兒子隨便挑一個放明朝就是中興之主。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四爺是深知其理的。


傻客氣


立長立嫡都輪不上老四,不存在一開始就立老四的可能。被立為太子就像被捕獵的鹿,人人都想吃鹿肉羹,早早被立為太子就是成為眾矢之的,奪嫡依舊會激烈。只有登上大位,名分已定,再公開奪嫡就是篡逆,是大逆不道的悖行,這才能終結奪嫡。當時唐太平與李隆基爭權,李上位後,一旨詔書勝過多年爭鬥,只能說老二命不好,被老四撿了個現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