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發生在益州爭奪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任、龐統和魏延。原文如下: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張任曰:“城東南山僻有一條小路,最為要緊,某自引一軍守之。諸公緊守雒城,勿得有失。”忽報漢兵分兩路前來攻城。張任急引三千軍,先來抄小路埋伏。見魏延兵過,張任教盡放過去,休得驚動。後見龐統軍來,張任軍士遙指軍中大將:“騎白馬者必是劉備。”張任大喜,傳令教如此如此。卻說龐統迤邐前進,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廝殺不得。又被張任截斷歸路,在高阜處用強弓硬弩射來。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曰:“不如殺奔雒城下,取大路而進。”延從其言,當先開路,殺奔雒城來。塵埃起處,前面一軍殺至,乃雒城守將吳蘭、雷銅也;後面張任引兵追來:前後夾攻,把魏延圍在垓心。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攻佔涪關後,馬良奉諸葛亮之命前來送信。諸葛亮在信中指出,按照天象,雒城之戰對主要將帥不利,建議劉備謹慎從事。而軍事龐統卻認為諸葛亮是怕自己搶了頭功,故意寫信阻撓,便極力催促劉備進攻雒城。劉備無奈,只得按照龐統的部署出兵。雒城守將張任得知劉備大軍將至的消息後,在落鳳坡設下埋伏,最終射死龐統,又將魏延包圍。幸好黃忠及時趕到,救了魏延,但劉備大軍卻傷亡慘重。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大軍進攻雒城時的部署,叫做“兵分兩路”, 意為部隊分成兩路人馬,各自向預定的目標前進。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小說中描述的雒城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但過程卻大相徑庭。按照小說的描述,劉璋得知劉備進攻雒城時,調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四將在該城駐守。而據《三國志•先主傳》載:“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該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則稱:“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這也就意味著當劉備大軍進攻雒城時,守將僅有張任、劉璝二人,並非小說所言的四位。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小說中提到的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射殺的情節,也並非歷史的真實。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談過。張任在龐統被射殺之前一年已經被俘遇害,而龐統雖然是在雒城一役中被射殺,但地點也並非是落鳳坡。這個情節只不過是作者根據宋元時期民間藝人所杜撰出來的故事改編而成的。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位是諸葛亮


至於小說中諸葛亮派馬良從荊州來到益州前線送信一說,也不是歷史的真實。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諸葛亮入川是在龐統被射殺之後。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諸葛亮卻是在龐統遇害前就已經進入了益州。而龐統看到諸葛亮的來信誤以為是諸葛亮擔心自己搶頭功的情節,也是作者的虛構。之所以這樣塑造龐統的形象,一來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二來也通過這個情節點出龐統這一人物的性格缺陷:求勝心切,性格急躁。這一點倒是非常符合歷史上龐統的性格特徵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