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益州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任、庞统和魏延。原文如下: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厮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阜处用强弓硬弩射来。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曰:“不如杀奔雒城下,取大路而进。”延从其言,当先开路,杀奔雒城来。尘埃起处,前面一军杀至,乃雒城守将吴兰、雷铜也;后面张任引兵追来:前后夹攻,把魏延围在垓心。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攻占涪关后,马良奉诸葛亮之命前来送信。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按照天象,雒城之战对主要将帅不利,建议刘备谨慎从事。而军事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是怕自己抢了头功,故意写信阻挠,便极力催促刘备进攻雒城。刘备无奈,只得按照庞统的部署出兵。雒城守将张任得知刘备大军将至的消息后,在落凤坡设下埋伏,最终射死庞统,又将魏延包围。幸好黄忠及时赶到,救了魏延,但刘备大军却伤亡惨重。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大军进攻雒城时的部署,叫做“兵分两路”, 意为部队分成两路人马,各自向预定的目标前进。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小说中描述的雒城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过程却大相径庭。按照小说的描述,刘璋得知刘备进攻雒城时,调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四将在该城驻守。而据《三国志•先主传》载:“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该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则称:“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这也就意味着当刘备大军进攻雒城时,守将仅有张任、刘璝二人,并非小说所言的四位。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小说中提到的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射杀的情节,也并非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谈过。张任在庞统被射杀之前一年已经被俘遇害,而庞统虽然是在雒城一役中被射杀,但地点也并非是落凤坡。这个情节只不过是作者根据宋元时期民间艺人所杜撰出来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庞统的确是中箭身亡,但与两个人无关,其中一位是诸葛亮


至于小说中诸葛亮派马良从荆州来到益州前线送信一说,也不是历史的真实。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诸葛亮入川是在庞统被射杀之后。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诸葛亮却是在庞统遇害前就已经进入了益州。而庞统看到诸葛亮的来信误以为是诸葛亮担心自己抢头功的情节,也是作者的虚构。之所以这样塑造庞统的形象,一来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二来也通过这个情节点出庞统这一人物的性格缺陷:求胜心切,性格急躁。这一点倒是非常符合历史上庞统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