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连中三元是一种怎么的传奇经历?

熊掌大人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文臣良将几乎多到数不胜数。在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时期,曾出现过一位十分传奇的内阁首辅,就算是放眼古今,其都是难得的人中龙凤,令人仰慕又敬重不已。

▲商辂雕像

他的名字叫做商辂(lù)。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商辂生于浙江淳安一户普通人家,自幼聪敏机警,很小就能吟诗作对,后来更是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一直被乡间的人们视为“神童”。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商辂顺利通过乡试,并取得乡试第一名的佳绩,成为当年的解元,为此声名远扬。时隔十年,他再次参考,又在会试中夺得第一,成为当年的会元。中了会元以后,商辂意气风发,次年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就这样,商辂不声不响就做到了“连中三元”。很多朋友或许会好奇,“连中三元”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呢?事实上,自大明王朝开国以来,仅有黄观一人做到,商辂这是第二名,而在整个科举史上,一共也就14人得以享受这份荣耀。毕竟在那个时代,想要“三元及第”,就需要真正的硬实力,不仅文章内容要写得好、写得有深度,关键还要能符合皇帝的口味。

当商辂“连中三元”的消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震惊,毕竟他是大明王朝第二个这样的天才。事实上,当黄观被明成祖朱棣从登科录上除名后,商辂甚至可以算是大明仅有的一个“三元及第”的贤才。很快,商辂就被朝廷任命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负责修订书籍、草拟诏书等工作。不久,因为他在任职中表现出色,又被派往东阁“实习”,这里是历代大学士的摇篮。因为商辂仪表堂堂、行事端正,所以又被明英宗朱祁镇特意选拔为展书官。

▲“土木堡之变”军事路线图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为避免朝廷动荡,商辂和于谦等人一起上书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继位,这便是后来的景泰帝,商辂也得以进入内阁。由于当时形势危急,京师覆灭就在顷刻之间,有大臣提出南迁,然而商辂和于谦等人却坚决主张和敌军决一死战。后来在他们的坚持下,朱祁钰同意顽强抵抗,明军终于在“京师保卫战”中获胜。

▲明代宗朱祁钰剧照

担任阁臣期间,商辂非常注重土地分配问题。他认为边关之所以频频告急,就是因为那里的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明太祖打下江山以后,很多规矩都沿袭元朝,然而在土地分配问题上,不但沿用旧规,而且在皇亲国戚的领地问题上比元朝更为随意,当时的皇田几乎遍布全国,再加上官吏们又不敢管,导致王府兼并周围百姓土地的情况愈发严重。皇田的扩大,导致大量粮食流入王公权贵的粮仓,朝廷在对外用兵时甚至没有足够的军粮配备。

作为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商辂上书冒死进谏,可惜明宪宗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加上在此之前,商辂曾多次上书劝谏朝廷裁撤西厂,结果没过多久又在宦官的撺掇下再次建立起来。商辂与奸佞之人斗争了一辈子,已经年老体衰、有心无力,不愿意和他们同朝为臣,所以愤然辞官、归隐家乡。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商辂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毅”。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客观地说,很少有人能像商辂一样获得这样“三元及第”的荣誉,也很少能有人能历经三朝、出任内阁首辅而得以善终。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就称赞“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商辂用他的勤奋与智慧、忠贞与耿直、清廉与大义,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明史》


趣观历史


状元难得,连中三元更难得,有何传奇?我们且看北宋中期名相王曾。

王曾是个不世出的人才,24岁那年连中三元(即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

解试拿个第一并不难,难的是进京赶考。那年的科举中,云集京师参加省试的有近1万5千人,而知贡举陈恕特别吝惜名额,总共赐进士及第119人,录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为示公正还专门初试一场,刷掉一大批人。初榜公布,考生大哗,京师街头充满了愤怒和哀怨。有人编写歌谣诅咒陈恕,有人雕刻陈恕的木像并涂上血扔到庭院中,还有人扎了草人题上陈恕大名,摆在大道上拿鞭子抽打。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竞争下,王曾荣获省试第一!

而后殿试时实行“糊名考校”,即阅卷前小吏将考生姓名、籍贯用纸条糊上,只留编号,以防考官与考生串通作弊。结果殿试唱名,王曾还是第一。

这么一个天才,深得吕蒙正、李沆及寇准、王旦的器重,还被李沆选为女婿,被寇准专门破格提拔。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央要从各地万余公务员中招考百名县处级干部,王曾力挫群雄,连赢三场,次次第一,从此牢牢刻入了一号人物和广大同僚的脑海。

这种经历在重文教的宋王朝里,无疑是步入中枢的经历和节奏。


纪岩松


【文藏来答】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金字塔上的顶尖人物,科举每三年一次,天下读书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状元有多难可想而知。然而,还有一种比状元更牛更稀缺的神奇物种存在——三元及第。即在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拿到第一名,集解元、会元、状元这“三元”于一身,又称“连中三元”。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间,三元及第者只有十五位(不含两位武三元),这才是真正的凤毛麟角。而北宋时期的冯京(字当世),就是这十五位超级学霸中的一员,并且他的经历更富有传奇色彩。

连中三元,名动天下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仅二十八岁的冯京,在汴梁城创下连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的科举神话,以“三魁天下元”之名笑傲朝野,一时风光无限。

冯京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帅!冯京有多帅?据与冯京同时代的北宋诗人孙升记载“(冯京)美髯而长”,也就是说冯京既有古代帅哥标配的美髯,而且长生玉立。此后还有北宋学子称“若冯当世(冯京字当世)、沈文通(沈遘字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冯京与沈遘(gòu)是同一科的状元和榜眼。关于状元之位,两人还有一段渊源。冯京二十八岁,沈遘(他叔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二十四岁,二人皆是才貌双全的青年俊杰。只不过,沈遘的运气比冯京稍微差了一丢丢。在殿试的时候,本来中状元的应该是沈遘,但当时沈遘已经担任了太庙斋郎(一种官职),皇上和大臣们觉得沈遘本身已占优势,就把状元之名给了冯京,而沈遘成了第二名榜眼。

榜下捉婿,遭遇“抢”婚

年纪轻轻,连中三元,冯京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作为一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学霸,冯京也愁啊!愁啥?长得太帅,学习太好,人太聪明,被太多白富美暗恋,难道不是一种烦恼吗?

在有着“榜下捉婿”优良传统的大宋,中状元还未婚的大帅哥冯京,在达官贵人的眼里自然成了香(好)饽(女)饽(婿)。

冯京高中三元的消息一经传开,外戚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就企图先下手为强。冯京被张尧佐的家仆簇拥到张府,张尧佐不由分说就给冯京围上一条金带,说:我侄女嫁给了皇上,但我还有个女儿,我想把她许配给你。并且谎称这是皇帝授意的。张尧佐不但好酒好肉伺候着冯京,还拿出丰厚的嫁妆目录给他看。

然而但是可是……在这么一番威逼利诱之下,冯京竟然笑眯眯地坚决推辞了。冯京说:谢张大人美意,可我早与王家千金有婚约了。其实,冯京身为连中三元的天下文魁,自然不想掺和到外戚之家的政治漩涡中去。冯京所说的王家千金,身份也大有来头,是兵部郎中、三司判官王丝的千金。而王小姐的哥哥正是冯京的同年(同科进士),显然王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喜忧参半,婚事一波三折

人生四大喜事,冯京在二十八岁那年一下占了俩,先是金榜题名,紧接着就与王家千金完婚,简直就是人生赢家。但天有不测风云,虽然之前就险些被外戚张尧佐抢去做女婿,但接下来冯京的婚事那才叫一波三折。

冯京与王小姐举案齐眉的日子刚开始,谁想王小姐红颜薄命,第二年就去世了。

恢复单声狗身份的冯京,很快又被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瞄上。富弼见冯京年少英才,又相貌堂堂,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然而,当幸福生活再度向冯京招手的时候,命名又跟他开起了玩笑。结婚第二年,这位富小姐也撒手人寰了。冯京又成了孤零零的单身狗。

此时已升为宰相的岳父大人富弼,还是很看好冯京的,于是再度把另一个女儿嫁个他。在古代,姐姐死后,妹妹嫁于同一人的事情并不罕见。好在这次冯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富家二小姐身体健康,不但能在仕途上给与他很大助力,最重要的是还能与他白头偕老。

后来冯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成为古代状元里少有的能成大器者,更为后世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文藏


商轳,明朝唯一的“连中三元。”

成绩优(连中三元)、人品好(安抚流民)、学问大(诗词文章)、官职高(内阁首辅),妥妥的人生赢家。

商轳生于浙江淳安,从小就聪慧过人。据说他可以过目不忘,读书不计其数。

靠着老天爷赏的这碗饭,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商轳在1445年的殿试中,高中状元。

由于他中考是第一名、高考也是第一名,再加上这次公务员考试还是第一名,所以叫“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后,商轳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并且在东阁读书学习,成为朱祁镇的身边人。

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朱祁镇被俘虏到美丽的万里草原,朱祁钰登基为帝。

在这个关键时刻,商轳被推荐进入内阁。

此后逐渐参与国家大事,由翰林侍读、学士、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成为大明朝的撑天栋梁。

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在处理公务之余,还把自己的奏章、诗词、文章整理成册。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宋元通鉴纲目》等。



景泰年间,卫所的土地基本被周围的土豪侵占。

土地啊,士兵们就靠这几亩地养家糊口。

商轳面对这种情况,就派人去各大卫所核实:张三,占了600亩;李四,抢了3000亩。

他就下命令:打土豪分田地。将夺回来的土地,归还给军镇的将士们。



有一年,开封等地遭了灾荒。

没有饭吃的农民,只能远离家乡去吃大户。当饥民流窜到济宁一带时,都被地方干部驱赶。

商轳知道这件事后,说:“不行啊,老百姓吃不上饭是要造反的呀。”

于是,他派人告诉饥民:“来京城吧,我给你们土地种。”

饥民从此到了京城附近,耕种闲置土地、领取救助粮食,生活从此安定。

这一件事,商轳活人无数。


温乎


来个连中六元的~

古代科举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为“案首”,俗称“小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试均为第一名即为“六元及第”,俗称“连中六元”。

连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举制度形成以来,只有两个考生获此殊荣,一个是明朝考生黄观,另一个就是清朝的钱棨[qǐ]。

钱棨本名叫钱起,字振威,号湘舲,因与唐朝诗人钱起重名,后来更名为钱棨,江苏苏州长洲县人。

钱棨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钱中谐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召试博学鸿词科,钱中谐位列一甲第十四名,后参与纂修《明史》。

钱棨完成了五次科举考试,排名均在第一,他参加最后一次考试——殿试的时候,却无缘第一名,排名为第十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皇帝亲自干预之下,钱棨竟被改为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七十岁的时候,清朝尚没有连中大三元的状元郎,老皇帝觉得很遗憾。

发出感慨:“我大清立国一百余年,尚无连中三元者,很遗憾,我这辈子也许看不到了!”

主考官马上安慰老皇帝说:“本次殿试,考生钱棨、秦承业两人已经连中解元、会元,此次殿试,极有可能产生连中三元的状元。”

乾隆帝大喜,连连打听这两个考生的相关信息。

殿试结束,乾隆帝首先把考生钱棨的试卷抽出来,简单看了看,就把本来是第十名的钱棨钦定为第一名。

而殿试第一名的考生秦承业可惨了,本来他才是连中六元的状元郎,可惜因为祖先有个叫秦桧的,惹得老皇帝厌恶至极,钱棨因此捡了个大便宜。

乾隆皇帝特作《三元诗》一首:“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墩。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著。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庆祝这件大喜事。

皇帝亲自祝贺钱棨,满朝文武纷纷题诗祝贺,“和者数百家,”钱棨同学别提有多么光荣了。

钱棨最初任职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1792年)任职顺天乡试同考官,上书房行走,担负着教育皇子的重任。

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钱棨任右赞善、广东乡试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任侍读、起居注官。

当时权臣和珅拉拢钱棨为自己所用,但是钱棨拒绝拜在和珅门下,遭遇和珅的报复。乾隆帝听信和珅一面之词,以“旷职”罪名将钱棨停职留用。

和珅“跌倒”之后,钱棨被嘉庆皇帝重新启用,升职为礼部侍郎。

嘉庆四年(1799年)钱棨到云南任主管教育的官员,因水土不服,死于任内。


汉周读书


那天跟几个朋友一块喝酒。买了三瓶白的,老村长的。

那几天搞活动,就是瓶盖里有优惠券或者最高一百元现金。

然后我买三瓶老村长,每个瓶盖都抠出一块钱。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所谓连中三元就是指古代的科举考试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种等级的考试中都得了第一名。下面具体说说三级考试都指的什么;



古代的科举考试等级很多,首先你在府,州,县基层开始,叫童试,考中的人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然后再高一级的是在省城考试,参加的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的人叫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的是会试,在礼部举行,参加考试的人是举人,考中了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最后就是殿试了,参加的都是贡士,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考中了就是进士,第一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所以连中三元很难,首先你得有才高八斗的学识,其次还得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最后还得靠点运气才能连中三元。所以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数也不多,不算武三元,才有16个文三元。

唐朝的;张又新、武羽黄、崔元翰

宋朝的;孙可、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清代的;钱栔、陈继昌

其实连中三元的这些人中是不是出名的不是很多,所以说连中三元不见得能真正成才,很多连中三元的都编书去了。像大家知道的明朝张居正只是进士,不一样权倾朝野,中兴明朝。看来连中三元确实厉害,但不代表一定有治国的才能。


楚风说历史


在古代连中三元是一种怎么的传奇经历?在古代连中三元确实是一种十分少见的传奇。也是实力和运气的巧妙的结合。说明这个人十分聪明,饱读诗书。运气也出奇地好,因为连中三元的概率无疑是十分少见的。可谓凤毛麟角。说明这个书生不但是是个天才。而且是个少见的奇才了。运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