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外詩論——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玉門關外詩論


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淺析李白《憶秦娥》與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先看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玉門關外詩論——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詞表達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是唐五代詞中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傳為偉大詩人李白所作。詞雙片四十六字,傷今懷古,託興深遠。上片以月下簫聲悽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響遏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的情景。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悽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古人對此詞評價很高,譽之為“百代詞曲之祖”。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

這首詞不象《菩薩蠻》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唉,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銷魂、顧影自憐。因此,下面自然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勾起往事的回憶。一夜夜、一月月、一年年……請注意,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

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闋則出現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遊原上清秋節”起,畫面是清秋節佳侶如雲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這裡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苟且繁華,但“樂遊原上清秋節”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寶後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可又有誰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呢?不是嗎,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著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蹟,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繫到王朝的未來。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模糊了,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

該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我們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著交錯否定之趨勢。

玉門關外詩論——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玉門關外詩論——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再看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作於1935年2月,是他所有詩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詞的賞析後,將郭沫若的內容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口氣在清樣的四邊空白處寫了一段對這首詩詞的註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佔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說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情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此詞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銳重佔婁山關後,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況:“詞是後來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情。

此詞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憑添悲壯。接著第二句,悽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迴腸蕩氣之感。長空浩瀚無涯,大雁哀鳴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悽唳聲中,在聲、色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第四、五句,鏗鏘的馬蹄聲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句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呵成,讀到此處不由得讓人想到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中的悲壯場面,千古絕唱在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這首充滿悲壯氛圍的詞中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謂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說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淒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後二句讓人有一種彷彿親眼見到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李白《憶秦娥》中的“盛唐氣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句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句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特別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雄關漫道真如鐵,倒置語法,即:漫道雄關真如鐵。在這裡,雄關之雄,多麼峭拔,難以攻破,多麼凝重。雄關真如鐵,而在紅軍面前,且看“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何等的氣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又是多麼豪放勁健。讀到這裡,只覺得紅軍戰士前進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得山頭在晃動。在字裡行間,不僅歌頌了紅軍的頑強意志,抒寫人民的勝利信心;而且對敵人的鄙夷與蔑視,也溢於言表。

另外,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說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至於最後獲得成功。它對於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秘的符語般的力量。


玉門關外詩論——兩首《憶秦娥》的不同氣象


(原載《南京詩詞》2018第3期)


平臺欄目設置 詩詞講座 名家賞析格律詩詞 詩詞評論
歷史典故 新疆巾幗 新疆詩壇名家 新疆詩壇新秀玉門關外詩詞

總顧問:於鍾珩顧 問:唐世政 王善同 薛維敏 週五常 劉 剛 黨新菊 戴步新 趙 麗策 劃:李新平編 委:李新平 薛維敏 週五常 劉 剛 黨新菊 戴步新 丁維才 王翠英 文 清 呂鵬飛 江化冰 曹 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