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緬甸歷史以四個族群為主:孟族(mawn)、驃族、緬族(Băma)及傣族(Tay,又稱撣族)。哈維 (G. E. Harvey) 著作《緬甸歷史》中認為緬族自稱其祖先系來自北印度佛陀的部落,他們保留許多印度的文化習俗,約在西元后從印度阿薩姆(Assam)進入緬甸境內。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在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在825年-1757年,孟族國王統治南緬甸。

1044年-1287年,緬族國王由蒲甘城開始統治。

1278年,元朝政府設置緬中行省,管理緬甸東北部地區。後撤,併入雲南等處行中書省。1287年-1531年,撣族國王由阿瓦由緬甸中部開始統治。

1531年-1752年,東籲王朝統治緬甸。

1752年-1885年,貢榜王朝統治緬甸。

1824年-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以英國的決定性勝利告終。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英軍進一步拿下緬甸其它區域。

1875年,東部克倫尼邦被確認為主權國。[來源請求]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第三次英緬戰爭,英軍佔領了整個緬甸,並將之納入大英帝國下屬的印度領地當中,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雲南總督岑毓英據情上奏[,大清國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政府抗議無效。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六月):中國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為分開的行政區。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1897年,修改訂約劃定疆界及規定商務課稅等條文。緬甸完全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省,由印度總督派員駐緬治理。

1937年4月1日,《印度政府法》實行,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緬甸本部。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併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1942年昂山和奈溫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本佔領緬甸。

1943年8月1日,日本宣佈給緬甸成立緬甸政府,並幫助緬甸發展國家經濟。

1944年2月,昂山秘密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

1945年3月27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揭起武裝抗日旗幟。

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後,大英帝國重返緬甸。

10月16日,原緬甸總督斯密士爵士(Sir Reginald Dorman-Smith)重返緬甸,實施軍事管治。11月,臨時政府正式產生,以昂山為副總理。後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分裂,臨時政府亦因此而夭折。

1946年8月,藍斯將軍(General Sir Robert Rance)出任總督。第二次臨時政府成立,昂山為緬甸總理。

1947年,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也譯為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為,聯合上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7月19日,昂山將軍及六位閣員被暗殺。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六十多年的的殖民統治,正式宣佈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蘇瑞泰為首任緬甸總統。1948年-1958年,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為緬甸聯邦的執政黨。1958年-1960年,吳奈溫將軍強迫吳努讓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吳努的緬甸聯邦黨(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名)在1960年緬甸大選獲勝而執政。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1962年-1974年,吳奈溫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1964年5月廢止50元及100元大鈔[6]。1967年6月緬甸排華殺掠事件。

1974年-1988年,吳奈溫頒佈新憲法,承認若開邦、欽邦、克欽邦、克倫邦、卡耶/克倫尼邦、孟邦、撣邦為行政單位。吳奈溫將軍脫下軍裝,自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緬甸聯邦”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確立一黨專政,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

1988年8888民主運動之後,奈溫退居第二線,由蘇貌將軍接班,執政黨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更名為“緬甸民族團結黨”,成立“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堅持一黨專政。1989年6月18日,緬甸聯邦軍政府將“緬甸”的英文寫法“Burma”改為“Myanmar”。1992年,丹瑞將軍取代蘇貌將軍全面接掌軍政大權,繼續一黨專政。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1997年,丹瑞將軍改“緬甸聯邦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緬甸聯邦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繼續一黨專政。同年,蘇貌將軍病逝,吳奈溫失勢。2002年:吳奈溫在軟禁中去世。

2005年11月7日,因戰略思維,緬甸政府宣佈首都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2007年8月中旬,仰光爆發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是緬甸二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抗議遊行,參加人數大約數十萬人。遊行本為抗議油價高漲,後轉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遊行,至9月26日軍人政府開始鎮壓,致數人死亡。

2008年2月9日,軍人政府宣佈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2008年5月3日,特強氣旋風暴納爾吉斯襲擊仰光等人口稠密城市,造成至少13萬人死亡。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佈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但是國歌不變。並且把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

2011年3月24日21時55分(UTC+8):緬甸東北部發生地震矩規模6.9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011年3月30日,登盛成為緬甸總統,丹瑞退位。2012年4月1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發布公告,在45個議會議席補選中,全國民主聯盟最終獲得了43席(聯邦議會人民院37席、民族院4席共計41席,地方議會2席),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季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2013年5月2日,緬甸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證實,總統登盛已經正式辭去該黨主席職務,現任聯邦議會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鞏發黨主席。

國家知識系列——緬甸歷史

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25年來首次大選。經過計票,由昂山素季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取得執政權,結束軍政府長達54年統治,以及鞏發黨5年的執政。其後全民盟及軍方依照憲法組成政府,昂山出任國務資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