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作書時用腕的方法十分重要。執筆不光是手指的動作,還有要掌握好手腕的運用。有人說,運指不如運腕;又有人說,以手指捻管之法,靈活性照樣十分大。這些說法雖有失偏頗,但是也還算是有一定道理。但是運腕之法在書寫時確實有很大的用處,是學書時不可忽略的一關。以下我們便來介紹一下運腕之法。

枕腕

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枕腕一般是用左手為枕,墊在右手之下。此法可以用來寫十分小的字,如小楷和小草。因為手腕的高度和靈活度受限很大,難以寫出很大的字,因此以寫小字、執筆較低為宜。另外,宋朝蘇軾執筆法與此類似但是可能有些不同。據其好友陳師道說,“東坡作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就是把手腕放到桌子上,不進行轉動。細想來應該與我們今天用硬筆寫字的姿勢十分類似。但是蘇東坡作品多為小字,並不因此受太大影響。如果其喜作榜書,恐怕不會用這種執筆方法。

提腕

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手肘著案而手腕提起。提腕之法適宜寫中楷大小的字,因手部位置較高,運動範圍較枕腕法稍大,故而可以寫較大的字,但是同樣不適合書寫很大的字,因為畢竟運筆幅度仍然受限,寫大字容易出現過多側鋒,而且沒有氣勢和力量。

懸腕

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懸腕是最具靈活性的一種用腕方法,即將手腕和手肘都懸起,整個手臂離開桌面,憑空運筆。懸腕之法適宜書寫大字,因為手腕和手肘兩處關節均不受限制,活動空間範圍十分大,所以能夠前後顧盼、氣韻貫通。但是懸腕法的難度十分大,因為手肘和手腕同時懸空,沒有依靠,初學者難以駕馭。尤其是懸腕書寫不十分大的字時,筆畫往往出現抖動無力現象。初學時還應多加練習,慢慢適應這種用腕之法。

迴腕

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清代何紹基使用的一種方法。即將手腕勾起,手指朝內捏住筆管來執筆。啟功先生稱這種方法為“豬蹄法”,因其手型十分像豬蹄之形。這種方法不便於運動,運腕時十分受限,很難做好中鋒,而且長時間書寫容易造成手腕痠痛,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可以普遍採用的方法,啟功先生對這種方法也很排斥。在這裡寫出,只是想讓大家瞭解一下,大可不必在意,僅用前三種方法即可。

學會這個小技巧,讓你書法變得更靈活:運腕之法的實戰運用

現代許多書家多推崇懸腕之法,原因很明顯,因為我們現在寫書法多為純藝術創作,寫字經常很大。這種現象由近些年來中書協舉行的國展便可看出。入展作品多字形大而誇張,以追求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寫法被一些人稱為“展覽體”。由於“展覽體”和“老幹部體”等等一些以“大而誇張”為長的書體的盛行,所以懸腕法常常被認為是一個書者水平高低的象徵,可以懸腕便水平高,不可則還需練習。但是我們看我們所學習的古代碑帖,多為小字作品,大字者少。如顏真卿所書《多寶塔碑》,其字徑大約為我們平常使用的銀行卡、醫療卡寬度的一半。如此小的字,仍然筆筆到位、點畫不澥,以懸腕法為之,難度極大。所以我們也不需要一味追求某一種方法,應當根據書寫的字體和字形大小靈活使用腕法。唯有如此,方能幫助我們進步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