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清朝前期面临的两场最大的危机,莫过于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南下。

虽然三藩之乱声势浩大,但毕竟大部分在南方,王辅臣在陕甘,距离北京较远,而葛尔丹进军内蒙古草原,则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可以说是心腹之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葛尔丹率领2万准噶尔骑兵,在乌尔会河(今乌拉盖河)与2万清军遭遇。当时清军仓促迎战,战术死板,缺乏火器兵。

噶尔丹摆下的口袋阵中,将清兵包围,准噶尔两翼士卒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枪交叉射击,清军惨败,全军覆没。

据当时在噶尔丹军中的俄国使者著文回忆,噶尔丹“大杀中国军队……缴获大车五百多辆以及全部辎重”。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葛尔丹产生了清军不堪一击的轻敌骄纵心理,有恃无恐地继续挥兵南下,进逼到距离京师仅仅700多里的乌兰布通,给清廷造成极大恐慌,北京一片混乱,一度造成了“京师戒严,米价上涨”的局面。

“京师戒严,每牛录下派至八名,几于倾国矣.城内外,典廨尽闭,米价至二三两余”( 刘献廷:《广阳杂记》)。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为此,康熙为了稳住人心,不得不硬着头皮御驾亲征,出兵内蒙古,两败葛尔丹,彻底解除了他对北京的威胁。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康大麻子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不过,最近枪叔再读这段历史,却发现其中很多令困惑之处。

比如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葛尔丹的战术:驼城。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驼城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驼城

这种战术在葛尔丹与喀尔喀蒙古打仗的时候,噶尔丹依恃这种战法,挡住了敌方骑兵的冲锋,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但上次成功的战术,未必下次还管用。比如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舰队,从此迷信“大舰巨炮”战术,直到二战时被美国海军航空兵教育做人……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10万人,准军2万人,噶尔丹故技重施,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名为“驼城”。准噶尔士兵依托箱垛,弯弓射箭,用俄国滑膛枪开火御敌。

结果,清军不是喀尔喀蒙古,清军调集八旗军火器营1000人,汉军火器营400人,藤牌兵2400人,用铁心火炮5门,子母炮3门,集中炮火轰击“驼城”。骆驼成了活生生的靶子,终于将“驼城”炸开一个缺口。准噶尔军阵中,骆驼肉横飞,鲜血如雨而落,受惊的骆驼纷纷挣扎站立,四处逃散,冲散了准军的阵型。清军见状,冲入敌阵,噶尔丹大败,当夜率残部逃走。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自从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投靠满清之后,满清的火炮技术已经超过大明,每次攻城,不像以前那样的人海战术了,而是先用火炮轰城,轰塌之后,再一拥而上攻入城中。

入关后,最有名的炮战就是红衣大炮轰塌大同和潼关,平息姜壤的大同反正和攻入陕西,占领李自成的老窝。

以大同和潼关的城墙尚且不能挡住红衣大炮,更何况是驼城,想想真是可笑。

不过葛尔丹也不算没有见识的人,他早就跟沙俄有来往,准格尔军队中有许多沙俄的火枪,可以说早就见识了火器的厉害。

既然与满清为敌,那早已从漠西蒙古、漠南蒙古的同族那里得知满清拥有火器和火器如何厉害的情报。可为什么还要在大草原上弄个驼城,简直是自取灭亡。

纵观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之战,基本上都是骑兵对决,打的是机动战,消灭对方主力,目的是迫使其投降或者向西向北逃窜。

比如强汉征讨匈奴,巨唐剿灭突厥,无不如此,卫青霍去病李靖李绩都是快马轻骑,杀入草原寻找游牧民民族的主力,与之决战,歼灭其主力。

隆美尔在北非沙漠中的坦克战,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尽最大可能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胜利的保证。

而游牧民族对付中原王朝的讨伐,则是避开锋锐,步步后退,诱敌深入,同时骚扰补给线。当中原王朝的大军失去了锐气,行军多日疲惫不堪,消耗了给养,被迫后撤时,再集合优势兵力尾随、袭击、合围,一举歼灭。

明朝时徐达北伐北元,就是被王保保诱敌深入,集合优势兵力击败。几十年后丘福更是不听明成祖的劝告,一意孤行,孤军深入,结果被围歼,全军覆没。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多,地形熟悉,随时可以获得给养补充兵员,完全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为此,中原王朝出塞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给养一断大事不妙,也因为如此,很多次出塞外都是无功而返,而且宁可无功不可有过,一旦有过,就是全军覆没。

当时清军三路大军赶来,合围葛尔丹,葛尔丹最好就是向西向北撤退,广阔无边的蒙古大草原是辽阔的大后方,可以任其驰骋。同时派轻骑不断侦查三路清兵的动向,待他们给养耗尽被迫撤退之时,再尾随而至追歼敌人,或者集合优势兵力,消灭其一路。

这种战术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付中原出塞军队的最佳战术,不明白为什么葛尔丹放弃自己的长处,居然和清军打起了驼城阵地战,简直是自取灭亡。

但康熙的清军不能一直北进或长期停留在草原,因为人数太多(有十万之众),粮食要从内地运来,时间一长,根本无法保证军需。

明成祖“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前两次鞑靼和瓦剌不服,想跟朱老四比划比划,结果在正面战场被明军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学会了做人。后来学乖了,一旦明军出塞,立即逃走。明军找不到敌人,粮尽退兵。

瓦剌保存了实力,二十多年后终于酿成了“土木之变”;鞑靼后来也多次破墙而入,在北京周围烧杀抢掠……

葛二蛋放着祖宗成功的战略战术——运动战不用,反而在大草原和清兵打阵地战,以自己之短,对抗敌人之长,真是匪夷所思,岂能不败?

第二次昭莫多之战,清军9万人,分三路分进合击,以逸待劳的葛尔丹约2万人,依然跟清军硬碰硬,结果被清军主力优势兵力挡住攻势,又被清军奇兵包抄袭击后方辎重,准军大败,葛尔丹大妃阿努可墩战死,葛尔丹率领残部逃走。从此,一蹶不振,余部纷纷叛逃,自己最后服毒自杀。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外蒙古抗中神剧《阿努可敦》海报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阿努可墩

纵观葛尔丹的一生,虽然后半生败给了康大麻子,但前半生却用兵如神,扩地千里,说是一代枭雄也不为过。

1677年,噶尔丹进攻青海和硕特汗国,将其灭掉,统治了青海和西藏。

1678年,噶尔丹统一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准噶尔各部听从他的号令,五世达赖喇嘛赐予他“博硕克图汗”的称号。此后,噶尔丹向东攻取哈密和吐鲁番,向西臣服中亚哈萨克诸部。

1682年,灭天山以南的叶尔羌汗国,一统新疆。

1685年,又攻占中亚的安集延,臣服吉尔吉斯。

自此,准噶尔汗国的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雄踞中亚,成了西北草原上的强大势力,史称“最后的游牧帝国”。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准格尔汗国全盛图

只可惜,葛尔丹遇到国势上升期的清朝和一代雄主康熙,所以一统天下的大梦只能破灭。临死之前,葛尔丹可能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