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113)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治世,並奠定了其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將大漢盛世推上頂峰的基礎。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中國通史(113)文景之治

文帝劇照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諡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中國通史(113)文景之治

劉啟(公元前188年1月17日—公元前141年正月 [1] ),即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漢文帝劉恆嫡長子,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所生 ,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

中國通史(113)文景之治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初,社會經濟薄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與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后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漢文帝之皇后竇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

中國通史(113)文景之治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