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贩卖私盐犯法,那贩卖咸鱼呢?

挚滗画畫紅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别以为古代朝廷都是傻子,人家不比现代人要蠢。

你那点小心思,古人早就知道了。

问这个问题,等于问“既然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在古代,盐都是国家垄断专营的。

只要是人不能不吃盐,所以盐的成本不算高,出售可以卖到高价。

比如管仲在齐国的经济改革中创立了食盐专卖,使盐利到达成本的“百倍”。

到了唐代中期,盐税收入占政府税收的一半。

这是极大的利润。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曾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了“善后大借款”。

新中国直到2014年,才解除国家的专卖政策。

既然盐是国家专营,国家自然想方设法禁止各种形式的私盐走私活动。

古代这类刑罚很严格。五代十国时,盐法最酷,贩私盐一斤一两就可以处死。宋代略宽了一点,无非是杀头的标准放到三斤或十斤而已。

私盐走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著名的黄巢这种武装走私私盐的帮派,形同等于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组织,采用武装走私私盐,遇到官兵甚至会厮杀。

黄巢后来就是依靠这批凶悍的走私贩子,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水浒里面的李俊,也就是私盐贩子,所以有一批敢打敢杀的手下,最终去劫法场救了宋江。

除了走私盐以外,另外就是以比如盐菜、咸鱼等各种方式进行走私。

遗憾的是,朝廷比你要聪明多了,早就想到了。

渔民捕捞的鱼不能及时卖掉,就必须腌制成咸鱼。但腌咸鱼需要的盐,都必须向政府申请。

政府批准以后,渔民也不是不要钱将盐领走,而是需要出钱购买。虽然这种腌咸鱼的盐,比外面卖的官盐便宜,但价格也是不菲。

所以,大家别以为古代咸鱼是廉价的烂东西,其实是相当高档的玩意。普通老百姓家,是绝对吃不起咸鱼的。

这主要是腌鱼需要的盐价格很高,另外鱼本身价格也不菲,大家没有听过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吗?

同时,盐的重量很轻,一匹马就能携带很多。但咸鱼的体积大,运输并不方便,运输成本也是很高的。

说通俗点,能够吃得起咸鱼,就不可能吃不起盐。

其实,古代所有和盐有关系的食物,都不便宜。

萨沙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故事:一个著名的吝啬鬼,常年在外做生意。因为节省,每次吃饭只吃自己家做的3颗盐黄豆。结果一天他吃饭正在数黄豆时,突然有个熟人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家里大吃大喝,隔几天就举办一次酒宴。吝啬鬼大怒,说“你能败家,我也能败”,于是从瓶中多拿出2颗咸黄豆吃了。

当时看的觉得很好玩,区区2颗黄豆算什么,这家伙太吝啬了,后来知道这种咸菜在古代真的不便宜。


萨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事,大家有没有想过,秦始皇驾崩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县]行宫之后,赵高是从哪儿弄来了那么多咸鱼掩盖秦始皇的尸臭,而且当时的咸鱼都臭了,为什么也没有人提议把咸鱼都扔掉?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原因就在于古代的咸鱼太贵重了,能够吃得上咸鱼的人只有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而且,即便是咸鱼臭了,人们也不愿意扔掉。


相信大家都读过《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可见,当时的鱼肉是可以和熊掌相提并论的美食。

公元前533年,19岁的孔子结婚,他娶的是一位宋国官员的女儿,另外当时的孔子已经是鲁国的官员,深得大老板鲁昭公的赏识。



第二年,孔子的妻子生下一子。听闻消息后,大老板鲁昭公必须要表示一下,所以送来了一份非常贵重的礼品,那就是一条鲤鱼。孔子接到鲤鱼后,感激涕零,心里想大老板对自己太好了,这份知遇之恩一定要铭记于心,于是为自己的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

看看当时的鱼有多么贵,身为国君送礼就送了臣子一条鲤鱼,就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给收买了。以此看来,当时的鲤鱼简直就是奢侈品中的VIP,普通的平民百姓怎么可能买的起?




以上是先秦时期的事情,那么秦朝之后又是什么情况呢?答案还是那样,咸鱼照样是贵重无比。

西汉时期,刘安在《淮南子》中曾说;“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这也就是说,皇上想要木材,臣子就需要砍光树林,皇上想要吃鱼,臣子就需要去排干河谷。现在读来,皇上吃鱼简直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另外,《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羊续的官员调任南阳太守。南阳郡是东汉年间的天下第一大郡,甚至比一些州的人口都多,因此当地非常富庶。

羊续上任后兴利除弊,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另外他为官清廉,经常以身作则的要求下属勤俭节约。当地官员以及富豪希望用“糖衣炮弹”把羊续拉下水,那送什么好呢?府丞想来想去,没有送豪宅,也没有送宝马,而是送了几条鱼。

羊续接到这几条鱼后大惊,心想这些东西太贵重了,于是把鱼悬挂起来,并且让府丞等人看,以此告诫他们别送了。从此“羊续悬鱼”就成了为官清廉、拒受贿赂的代名词。



综合来说,秦汉时期,虽然盐铁官营,食盐价格贵重,但当时的鱼类资源更加贵重,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所以没有任何人会用盐把鱼腌制成咸鱼去卖。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到了唐宋时期。


唐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吃鱼的难度大大降低,看似可以腌制咸鱼贩卖获取利润。但朝廷里养着一大帮需要吃闲饭的人,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制定一些条条框框限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自宋朝以后,商人如果想要得到贩卖食盐的许可,他们需要从官府购买“盐引”后去朝廷的盐场领盐。宋朝的一份盐引可以从官府领取食盐115斤,明朝的一份盐引可以领取300斤。



同样,渔民如果出海捕鱼,他们需要在关口做登记,记录捕获了多少鱼。海关登记之后会根据捕鱼的情况计算出所需要的食盐,之后给他们开出票据,然后渔民拿着票据去官府领盐。

另外,官府为了防止渔民和海关人员勾结虚报,同时也为了防止渔民将节省下来的食盐卖出,官府统一将渔民腌制咸鱼的食盐染成了红色加以区分。也因此,用不完的盐根本不能卖出,只能交给官府保存,等下次打鱼回来领取。



当然清朝中后期,由于盐商也利用关系贩卖私盐,加上清政府放开地区管理[清朝道光以前,所有商人贩卖官盐都有规定的垄断地区,不能随意跨界销售],所以食盐价格有所降低。如果这个时候腌制咸鱼出售,估计过高的咸鱼价格,加上运输的落后,咸鱼永远也卖不出去了。


我是越关


我觉得能想到这个方法的肯定是聪明人,但是别急,人家朝廷官员比你还聪明。朝廷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早就规定了所有渔民腌制咸鱼,必须购买官盐。不过你也可以用私盐腌,卖私盐的把盐弄出来,然后你买来腌制,变成咸鱼当私盐卖出去。

话说,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百姓都这么做过,你能想到的,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也早就想到了。渔民想把鱼卖的远就必须防腐,近海地带不缺海鲜,赚不了什么钱。一斤盐,盐户造出来,从头到尾,去掉本钱,朝廷就给十文。交上去后,由朝廷负责卖,每斤一百文到三百文。腌五斤鱼,需要食盐一斤。每艘船打捞几百斤到几千斤的鱼,以官价来买盐,只能等着破产。

在偏远的地方,不但腌鱼是奢侈的,甚至连自己吃都觉得奢侈,内地许多百姓压根买不起盐,平时吃饭是淡饭。哪天想提高生活质量了,就用菜叶子沾一点盐巴,让嘴巴有咸味就可以了,而这样的情况可是一直持续到了民国。

据历史记载,古时贵州的老百姓吃盐,按现在底层职工的工资来算,那时一斤盐能卖到70块钱,这并非我夸张。

盐对人体是刚需,而价格如此昂贵则是朝廷人为制造出来的,盐一直是税收的一大块,但造价却十分低廉。但你以为在沿海地方,因为这样就导致渔民不缴税了?

咱大清百姓有的是办法,既然官盐贵,又不能买私盐,那就去找价格十分低廉的渔盐就可以了。清廷当然研究过这样的情况,而百姓也十分的聪明,故意冒领盐额,因而规定,渔民出海捕鱼,必须想海关报清楚鱼数,凭官方发的凭证去领盐。也不怕你多报,因为是发了盐票了,官方也是根据你的鱼数来征税。

你想通过腌鱼来多领盐进行贩卖,朝廷老早就知道你的诡计了。所有的渔盐全部染成红色,这样就容易跟食盐分别,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是这么干的。腌鱼用不完的盐的上交库里,有官方替你保存,等下次再用。但这样也有弊端,比如实际操作起来,总有一些的偏差和见不得人的勾当。普通船发2000斤,小民截留200斤走私,相当于3快钱的盐,贩卖出去赚50快,一次就能吞一万块。

跟朝廷抢肉吃,可是要杀头的,除非你有关系,这叫官倒;也可以不倒,就是获得某个区域的独家经营权,这时候你可以随便哄抬价格,这叫盐商;不合内部人员合作,叫私倒。

黄巢、钱缪这样亡命之徒就是盐枭,他们不用假装腌鱼,而是直接跟官府硬来,时间久了,有钱了,然后再拉关系。这时候你就是知名人士,县令什么的都会跟你拉关系。

小民盐贩的花样就五花八门了,有的用油纸包盐藏船底的;有抢废气盐滩贩卖私盐的;有假冒经商夹带私盐的。在其他朝代渔民捕了鱼,你让他们买官盐,价格那么贵,谁受得了,鱼都臭了,只能卖到近的地方。

这样的条件、环境、政策,导致很多人私盐腌鱼卖,元代是为了对付这些私盐腌鱼贩子,还专门定制了法律:

“诸犯私盐淹鱼、虾、竹笋等货,买,或自行食用,及博易诸物者,照私盐法科防。”

这不但卖的有罪,买的也有罪,这叫防微杜渐,不让这些走私贩子钻空子。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问了:既然大清官盐这么贵,腌鱼的渔盐这么便宜,那内地的百姓为啥不买咸鱼,如果买了咸鱼不久能吃上盐了么?

大兄弟,要是他们能买得起咸鱼,早就买盐吃了。


大国布衣


上有计策,下有对策,这种循环的方式,古已有之,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古代“盐”如黄金,是绝对的官家垄断品,价格非常昂贵,当时普通老百姓想像如今这般使用盐,那得是官或者非常富有才行。

在封建社会,盐是官府经济的命脉之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命脉,征盐税,成为非常重要的税收来源,甚至能到财政收入的一半有余。

盐,是人的刚需,人体必需要摄入盐,在这种刚需状况中,官府又垄断盐业,并且以极高的价格来售卖盐给老百姓,简直就是一种“搜刮民脂”的生动体现。

反抗是有的,封建社会一直有铤而走险的私盐贩子,但在官方的严厉打击下,风险又极大,但为了基本存活,乃至也能分得一杯羹,一直有走私盐的行为发生。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经常吃上盐并不容易,但吃盐又是必须,因而就会生出一些对策来,比方腌咸鱼这种方式。

但官府立马就生出对付老百姓的方式,腌制咸鱼也要从官方买海盐,海盐比普通的盐要便宜不少,但官府会把海盐染成红色,对渔民购买海盐也要按鱼多少来购买,严格限制。

官不让利于民,则民只能自谋生存。


老李有刀


你都能想到这点,古人也肯定能想到啊。

古代市面上干海水产品的种类极为丰富。例如,南宋咸淳年间,临安(杭州)“城内外鲞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咸鱼干、海味产品包括:

郎君鲞、石首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等等至少有60余种。不过,这些干海水产品必须都是用来路合法的官盐来腌渍。

官盐和私盐的差别,关键在于有没有盐引。

在元代大德年间编纂的《昌国州图志》中,就提到沿海地区的渔民,在盐渍鱼类时,要用有盐引的官盐,是为“渔盐”。最初,渔盐的筹办情况是这样的:

岁办不等,旧实无之。盖附海之民,岁造鱼鲞,多买有引客盐为用,官方未尝置局也。

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规定渔船要“赴局买盐淹浥鱼鲞”;等到大德元年(1297),买数已达至800余引。

对于用私盐腌鱼的人,朝廷一般都是要严加惩处的。根据《元典章》的记载:

凡用私盐腌浥鱼虾鲞鲒竹笋货卖或博易诸物,比同私盐法科断,正犯人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镣役二年。

甚至如果用私盐腌鱼自家食用,也算是犯罪,必须要笞打五十七下。

由此可见,在古代用私盐腌鱼是完全违禁的行为,哪怕你腌的鱼是用来给自己吃的。


HuiNanHistory


古代贩盐非法,但是自用是不违法的。在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自己晒盐自己吃,只要不拿到市场上卖就可以,所以拿盐腌咸鱼吃也是合法的。至于说卖咸鱼,由于卖咸鱼是要交税的,这使得卖咸鱼根本不会影响国家收入,官府自然没理由阻止。

在古代卖盐非法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只有盐是社会必须品,其他东西老百姓都可以自给自足。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个东西老百姓家都可以自己做,唯独盐这种东西老百姓自己做不来然后又必须得吃,这是一种矿物资源。所以当时对盐税抓得很紧。在雍正税改以前,人头稅跟盐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主要就是官府为了收钱只能垄断市场,任何人不得跟官府竞争。就如同现在的石油一样,所以不要抱怨油贵了,谁让你非要用!

但是呢,只要不影响这个大格局的话,官府并没有那么不讲人性。毕竟盐这玩意儿容易获得,总不能家家户户都去搜盐并且要求人拿出买盐证明,而且查证难度也非常大,这也就是当时私盐走私屡禁不止的主因。

当时的沿海居民都会拿瓦罐去海里舀点海水然后放到太阳底下去晒,晒出来的盐就是粗盐。拿来自己家腌咸菜咸鱼咸肉,这些东西自己吃是没问题的,少量送给别人也是没事的。但是拿来卖就不行,得交税!


优己


古代贩卖咸鱼犯法不犯法?其实这也是跟你用什么盐来说的。

朝廷为了防止私盐的扩散,规定渔民腌制咸鱼时,必须使用官盐,但是这种事情时很难管的,就像私盐走私一样,屡禁不止。

腌鱼主要为了防止腐败,否则的话就卖不到远方了,而渔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需要大批腌制咸鱼。

大家都知道垄断的力量,古代官盐的利益非常之大,这也是为什么会把盐收归国有。

盐的生产,有一部分靠的是海边的渔民,渔民自己平常也嗮点海盐,官方出面收购,但官方只给一些手工费,然后倒手大价钱卖出,利润有些能翻十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铤而走险贩卖官盐。

渔民腌制咸鱼时,如果使用官盐那就等于成本非常高,再加上 运费,你想想古代的咸鱼价格有多高,但依然渔民挣不到什么钱.

而渔民为了保持利润,就把自己嗮的盐拿出来腌制咸鱼,大大节省成本,但这在当时属于犯法,走私私盐。

后来朝廷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就把渔民家的盐矿都染成红色,这样就能区分官盐与私盐的区别,而如果腌制咸鱼那样颜色就会不一样,这在当时不仅卖鱼的犯法,买鱼的也会被罚钱,判刑。


爱历史的小蜗牛


问这个问题的人很聪明,不过古代人也不傻,能想到这个办法的人很多,朝廷自然也想到了对策去堵住这个漏洞,古代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千年来盐税可一直都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容不得人外人插手一分的。

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盐就真正成了官方专卖,严禁私人贩卖的,任何人敢卖盐那都是重罪,被抓到了可是会罚到你怀疑人生。当时的政府税收比较少,盐可是朝廷最重要收入了。

让我们看看古代盐的利润有多高,盐户们负责熬制食盐,他们从头到尾熬制一斤盐,朝廷会给10文钱买断,也就是说朝廷拿到的盐成本价是10文钱。而老百姓买一斤要多少钱呢?最少100文!有些地区甚至能卖到300文。如果按照物价折算,那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将近100元钱,大家对比一下现在的盐价就知道有多贵了。

所以古代很多偏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是很少买盐的,不是不想,而是实在买不起。

而沿海地区产鱼,而古代的保鲜技术落后,放不了几天就臭了。想要把鱼卖到远点的地方,那就必须要把鱼腌制起来,做成咸鱼以后就可以长期存放了。于是就有人想了,既然不允许私人卖盐,那我卖咸鱼呢,咸鱼不也可以起到盐的作用吗?拿衣服!

朝廷规定了,腌制咸鱼必须要去买官盐,为了怕有人钻空子,出海捕鱼还会有专人查看捕了多少斤的鱼,记录有多少鱼会被做成咸鱼,需要用到多少盐等等。

而且专门用做腌咸鱼的盐也不简单,会把染上红颜色,称为渔盐。如果有人把鱼盐挪作他用,也是会被处罚的。

最后,就算腌制好咸鱼了,价格也不便宜,卖的比盐还贵,普通百姓还是买不起,有那个钱还没有直接买盐划算了。能吃的起咸鱼的那也算是有钱人了。


漂浮菌


看了几个回答,用数据和文献来论述。事实上,都偏题了。

古代盐铁国家专卖,民间不许私自倒卖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在于,即使用盐做咸鱼来贩卖,成本都会远远超过单纯卖盐!

盐户制盐,盐场以极低价收。因为这些盐户是固定的,必须给国家熬盐的世代相传户口,属贱民。很惨!普通农民没办法大规模制盐!

盐场卖给盐商贩卖,涉及盐引制度。明早期以向边关输送粮食换盐引,再到各大盐场提盐贩卖。明朝后期以及之后,盐商凭盐政衙门发盐引,交盐税后去各指定盐场提盐贩卖。所以不管怎么变化,普通人买不到盐,也不能大量制盐。盐商即使想发财夹带私盐,没规模不划算做,有规模的话,没那么多鱼,也不划算运输那么远去没有什么鱼产的地方卖。而且咸鱼容易变质。所以,没那个想法做咸鱼卖出盐的价!

综上所述,因为渔获太少,私盐产量低,有变质风险,运输费用高几个原因,导致夹私盐卖咸鱼不如直接卖盐划算!

所以,古代人不会傻到用私盐大规模做咸鱼来卖成官盐价。贩卖咸鱼不犯法,因为用的盐已经收税了,咸鱼产业形不成规模,对盐政冲击不大。


微清风吹雨616594197


盐与铁,重中之重!这两项商品长期以来都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要税赋来源。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盐铁开始实现官营,而且对于私人从事制盐和冶铁业严令禁止。这两个行业实现官方经营之后,便有了垄断。因此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开支得以急剧增长。才有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断用兵,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扭转了汉匈之间百年来的战场形势。


而且盐铁两项商品在实现官方经营之后,便使得政府有权力决定盐和铁两项物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以及对他国的贸易。毕竟盐这一物品直接决定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性。人体如果长期得不到充分的盐分补充。便会出现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等不良症状。

而且铁这一项物品,毫不夸张的说,则直接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一方面,铁是重要的铸造兵器的原料。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战场上兵器的资料和战斗力。另外一方面,铁又被铸造成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物品。直接影响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


因此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盐和铁长期被政府牢牢把控。并且设立严刑酷法,严禁私人从事盐和铁的走私和开采。然后政府通过提高盐和铁的税赋来保证国家税负的充盈。正是因此盐和铁两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处于暴利行业。尽管严刑酷法于前,但是依然有很多人铤而走险从事盐和铁的走私和贩卖,从中获取巨额的利益。

那么如果换一种方式去贩卖盐巴又会怎样呢?比如说题目中出现的,通过贩卖咸鱼来实现走私私盐的最终目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人去实践并且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况显然是有的,但是王朝统治者也马上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比如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曾经长期对于盐有关的行业进行严格的把控——其中包括咸鱼。

你没有听错,在明清时期对于咸鱼的贩卖和腌制,国家也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明清时期对于海边的渔民有着严格的控制,任何的鱼货在上岸之后都会进行细致的统计。然后关于这些打捞上来的鱼货的流向也有着明确的统计和规定。


并且想要获取用来腌制咸鱼的盐巴也是要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和购买。并且这种人实际上与市面上流通,用来使用的官盐又有一些不同。这样就避免了有些人通过贩卖腌制物品来实现走私盐的目的。

做一条咸鱼好难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