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導讀:在延續千年的歷史畫卷裡,有一種人就像明珠一樣耀眼奪目,“英雄”,沒錯,就是英雄。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裡,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戎馬一生,卻未得封侯的悲情英雄李廣。

歷史上,對這位飛將軍有著很高的評價,所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更有“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詩句傳承至今。

但這位讓匈奴望風而逃的飛將軍,卻為何至死不得封侯?甚至不得善終?時也、運也,還是有著其他的原因?在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的同時,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在探討這個話題,我們呢,也不免俗,今天就來巴拉巴拉。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悲情將軍李廣戎馬一生,至死未封侯

西漢名將李廣,一生極富傳奇色彩,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大破匈奴,因功升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調任未央宮衛尉。

漢武帝七年,雁門關外,李廣和匈奴對戰,因寡不敵眾,負傷被擒。後乘敵不備搶箭逃出,數百名匈奴兵緊追不放,李廣箭無虛發,終於逃出,從此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

那這樣一個厲害的角色,卻始終不得封侯,看起來很奇怪。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原因。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雁門關大戰,李廣被俘後逃出

首先,李廣缺乏大局觀,從他多次戰爭的表現就可以看出。

做為一軍主將,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瞭解全局,根據敵我形勢來統籌安排軍隊,讓自己的軍隊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而不是逞個人之勇,到處衝鋒。

而李廣呢,對不起,不管這些,他甚至多次因此被敵人圍困。雖然之後都得以生還,但一味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勇,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可想而知,勝利的天平自然不會傾向於李廣。

還有,李廣身為上郡太守之時,就為追三個射鵰者,不惜擅離職守、以身犯險。由此可見,李廣考慮事情,實在是不夠周全。如果這3個射鵰者是誘敵之計,匈奴乘虛而入,前來偷襲,後果又會如何?

《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中,幾乎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更多的是憑藉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了敵人。

最有力的證明,就是他與部隊失散,獨自被俘,為什麼呢?很明顯嘛,他老人家又是一腔熱血上頭,單刀赴敵了,渾然忘記自己還是一軍統帥了。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李廣對軍隊的管理非常散漫

對於軍隊的管理,李廣主張人人自便,軍隊裡的各式文件一律從簡。這樣雖然方便了,省事了,可是軍隊卻散漫了。

從歷史文獻《西漢幕府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軍事文件對軍隊的記載是事無鉅細,詳細周到。包括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士兵的生病醫治;軍隊中的輪值換崗等等一系列內容,幾乎是面面俱到。這樣的文件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軍隊。

而李廣呢,他嫌麻煩,把軍隊中的程序和文件簡化了,這樣的軍隊還能管理的好嗎?軍隊最重要的是什麼?軍隊的整體素質,一向鬆散慣了的士兵又怎麼能打好仗呢?

另外,殺俘虜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絕對的弱智行為,而李廣呢,他偏偏就幹了。

話說羌人發生叛亂,當地主官正是李廣。李廣成功的招降了800多人,可之後卻又全部殺了。這件事跟秦國白起坑殺40餘萬趙國降兵倒是形似,可這內部原因分析下來,還是有不同。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李廣將投降的800羌人戰俘殺死

秦國白起坑殺趙軍的確非常殘忍、有失道義,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麼做也有他自己的考慮。趙國降兵是在主將戰死且彈盡娘絕的情況下投降的,完全是形勢所迫。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會再起事端。40萬人吶!這個定時炸彈威力太大了,一旦爆炸就不是死幾個人那麼簡單了,白起這麼做完全是站在國家利益考慮的。

而李廣呢?這800羌人是李廣招降的,不是打過惡仗後被逼著投降的,這個投降的誠意應該是可以信任的。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被殺死,雖然人數和白起沒法比,,只有800人。但性質卻完全不同,要更加惡劣的多。

吳起殺妻求將,終被亂箭射死;白起殺已降,最後不得善終……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李廣的行為比吳起、白起更加嚴重,最後不得善終,正是天理尚存,因果循環。

後來還發生的一件事。雁門關之戰中,李廣被俘後逃脫,後被革職。在家閒著沒事,外出打獵,結果回來晚了,在路過霸陵亭(漢文帝陵名)的時候,被當時的霸陵尉呵斥。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李廣一得勢就殺了霸陵尉洩憤

這位官爺呢,也是喝多了,管他是誰,就是不讓過,這就是成語《霸陵醉尉》的來歷。結果,李廣只能認倒黴,在霸陵留宿。

後來,李廣調任右北平太守。這老哥是不忘舊怨啊,請命讓霸陵尉同去,結果霸陵尉剛到右北平,就被李廣殺了。

而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卻是另一種景象。韓安國坐牢時,獄吏田甲辱他。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

後來,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

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兩廂一比較,高下立判。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李廣的最後一戰,運氣很是不好,迷路了

當然了,李廣的運氣不好也是個問題。

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兵分四路出擊匈奴,每軍一萬人。本來機會是均等的,結果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情況。

公孫賀帶著軍隊公費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的一支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

再說李廣的最後一戰,衛青是主帥,命李廣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運氣實在是不好,他居然迷路了。

六十多歲的李廣,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

忠君愛國,戎馬一生的悲情將軍,至死不得封侯,時也?命也?

面對最後一次戰役的錯失,李廣只有自殺

李廣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

不可否認,李廣忠君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都沒有封侯。

當然了,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鬥力極強,這是他的優點。

但這些改變不了他的結局。就以李廣的性格,別說封侯了,最後甚至都得不到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