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吃没走出县城,却闻名大江南北!

扁食的俗称有很多,北方统称饺子,广东一带纳入馄饨的范畴,沙县小吃称之为扁肉,部分地区的人们也称之为扁食。因为在闽南,小吃众多,扁肉和饺子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在福建、台湾等地被称为扁食。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作为一个地道的甘肃清水人,看到网上有些描述扁食的文字和图片。认为有必要说说咱们清水人的扁食,与众朋友共勉!

在外的游子看到此文是否想起上学那时候早上起来一碗热腾腾的扁食

说起来这个扁食不得不说的是饺子、馄饨;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事实上清水的扁食分家里的和饭馆的两种,家里的是有馅的而饭馆的是没有馅的俗称瞎(清水人读ha)扁食。字为“瞎”读ha方言把瞎子读ha子,也有如“你这人哈气滴狠”。

这种小吃没走出县城,却闻名大江南北!

自家包的扁食

避免混淆,先说咱们各家各户自家的扁食吧,各家包扁食的方法和馅料导致味道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扁食皮,它为厚1毫米的梯形。里面包的馅料,包成元宝状。蘸上汤料吃!

至于汤头主要突出咱们西北人的酸辣味,而酸辣味主要为盐(百味之本)醋(纯粮食酿造,用之前可用姜、蒜切碎末炝一下,以减轻其烈酸,形成一种酸香。辣椒(油泼辣子,为使其突出香辣,需泼辣椒时油温高一点使辣椒处于一种焦的状态方可突出其香减少其辣,有追求的可以在辣椒面里面放上少许香料粉和果仁碎)。

这种小吃没走出县城,却闻名大江南北!

饭馆里的扁食

由于清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汉族的荤扁食和回族的素扁食。

荤扁食滋味鲜香醇厚、肉丁入口即化、唇齿流香,真是叫人欲罢不能。而回回的素扁食细细品尝,它是一种回归本味的自然之味。豆芽、菠菜、包包菜、胡萝卜丝的鲜淡、醋的酸香很、辣椒的焦香、本地自产的熟胡麻油香,就着一晚热面汤。

荤扁食厚重,素扁食清香。

看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已经哈喇子来了。不急,下面我给大家说说这个荤扁食臊子的做法,大家可以在家自己做。

首先,原料为猪肉。超市有卖的现成的切好的猪肉丁,不过不建议大家买。大家可以直接去菜市场买三分肥七分瘦的。

然后切,肥是肥瘦是瘦分开切成1cm³的丁。锅里放少许油,先炒肥的,煸炒至肥肉微黄,炼出许多油为止(千万不要炼干成油渣子)这时盛出备用。接着炒糖色,锅里放少许油,放入白糖,熬至颜色红亮、冒小泡时迅速倒入少许清水即成糖色。

然后倒入瘦肉丁不停的炒,不然就糊锅了。再放入肥肉丁,炒至瘦肉断生变色时加调料:盐(多放,比你平时的口味稍重)大香粉(多放,臊子的香味源于此)花椒粉(多放,想起麻老婆子呆了),有追求的可放少许其他香料。再炒至肉熟水分彻干即可装入容器内放凉进冰箱冷藏保存备用,随用随取、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接下来就是臊子的熬制了,也可以理解为对前面炒好的臊子进行稀释。取臊子适量,加水适量、味精适量、鸡精适量、生姜末少许、料酒少许,颜色淡可加酱油少许,熬制时间较长。最后粉面子勾芡即可!(有几点要注意,盐味在肉炒熟以后放不能提前放否则老。肥肉丁最好带皮切。炒时盐和花椒大香粉味道重于平时。熬至猪皮软烂。)

清水的扁食馆很多,但独具特色的只有几家。每家与每家的扁食问题就在这些肉汤上,火候、汤道、时间、材料,这是一般人学不来的。最有名的是好再来扁食馆和瑞泰扁食馆,客人络绎不绝,吃得津津有味。

这种小吃没走出县城,却闻名大江南北!

每当人们从家里出来的时候,遇见几个熟人,就会说:“走啊,去吃扁食去啊。”然后他们就会心照不宣地一起走到好再来或者瑞泰的扁食馆门口,一起去在招牌面前说:“走吧,去吃吧。”那扁食在捞到碗里,泼上肉汤之后,再撒些香翠欲滴的葱花,再根据客人的喜好舀上一勺扁食馆自制的油泼辣子。一碗香喷喷的扁食就出炉了。在我的家乡清水,扁食是早餐,过了9点,一律不再卖扁食。早上起来吃一碗扁食,神清气爽,干啥事情绝对顺利。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来清水旅游。当然,也别忘了吃一碗扁食,如果你不吃扁食,那么你在清水县城就算是白来了。

这种小吃没走出县城,却闻名大江南北!

家乡的扁食是家乡的一大特色,足以让五湖四海来的游客们恋恋不舍,不愿离开这小城清水。不说了,我要去吃扁食了。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快来清水品尝一下扁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