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趙孟頫《心經行書冊》 紙本,冊頁 遼寧博物館藏

附錄:尊古而生新

撰文/劉宗漢

轉自《中華遺產》2004年第2期

舊時訓幼童習字 首要從歐、柳、顏、趙四家楷帖中擇一而臨, 打好基礎,成人後,或改習他家,或沿襲所學繼續發展。其中 “趙” 就是元代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松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南宋高宗無子,過繼這一宗支的趙慎為子,並傳以皇位,是為孝宗。這樣,趙孟頫的祖上在南宋得以世為大官。他本人19歲時.即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後,在家讀書力學。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經程鉅夫推薦入仕元朝。趙孟頫仕元后,從儒家思想出發,對元朝的弊政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見,大部分為元世祖所接受。但趙孟頫的意見,往往遭到蒙古大臣的反對。元代是一個以蒙古人、色目人為統治基礎的國家,禮遇漢人知識分子、部分接受漢人的意見,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策略需要,一旦矛盾尖銳,皇帝必須偏袒蒙古人。這使得趙孟頫惴惴不安,便在至元二十九年改求外任。此後,直至英宗至治二年(1322)去世,雖然一度還朝,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外省任職。趙孟頫在元代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死後追贈魏國公。

趙孟頫在書畫兩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從這裡介紹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心經》冊頁裝,3開。第1開前1開,是白描觀音大士像。第3開後第1開.是白描韋陀像,後面第2—3開是明王稚登、清張英、張照、勵宗萬等人跋和原梁清標題簽。每單開縱288釐米,橫108釐米。此冊原為清張若藹舊藏,有“煉雪鑑定”、“晴嵐居士”等印。乾隆時入清宮,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心經》原為手卷,入清宮後改為冊頁,並加裝檀香木雕花夾板。《心經》前後的《觀音像》、《韋陀像》是清人所繪。著錄於《秘殿珠林續編》。

這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趙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運筆自如,清潤流暢,自成面貌,但細分析起來,卻又感覺它筆筆字字都自有來歷。我們知道,宋代書畫藝術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馬遠、夏珪末流的畫風,大多空闊粗疏,韻味全無。書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傳世的趙孟堅《自書詩帖》、文天祥《木雞集序》,都說明了這種情況。生活在這一時代的趙孟頫,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如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託古改制一樣,他在書畫上,也以提倡“貴有古意”,來振興頹勢。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但宋末元初時,已沒有東晉人那種以玄風為背景的風韻。趙孟頫臨摹的拓本字帖,與鍾、王、智永原寫本的神采也已有距離。這樣,趙的書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現。加之晉人席地而作、懸空書寫,與元代端坐高椅、據案書寫的姿勢截然不同,書寫效果判若有別。這樣,趙孟頫雖主觀上追摹古人,而實際上卻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趙孟頫一心尊古、規模古人點劃的臨帖方式,對明清以來的書學影響很大。至於他借鑑行書的筆法與小楷的結體來寫大楷,創造出一種別於歐、柳、顏體剛性楷書的柔性趙體楷書,則因其適應性強,大可書寫匾額,小可謄錄殿試大卷,影響就更大,試看元代刻書一律通行趙體,就可知趙字的風行程度了。

趙孟頫所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只一本,此冊是寫給中峰和尚的。中峰釋名明本,號中峰,元代高僧, 主持吳興弁山幻住庵。元仁宗曾賜號佛慈圓照禪師。圓寂後諡普應國師。中峰小趙孟頫九歲,但趙對中峰執禮甚恭。自北朝以來,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寫經或僱人寫經以為功德。但所寫經卷。均用楷書,趙孟頫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是一個創例。

本冊明王稚登跋說:“趙魏公平生好寫佛經、禪偈,餘所見甚多,指不可盛僂。蓋其前身當是高僧,故津津於竺乾妙典,不一書而足也。”其實,在元代這一特殊的朝代,知識分子,不論是在野的,還是出仕的,精神都是有些苦悶的。他們或逃禪入道,或寄情山水,甚至流連風月,作為書會才人,編寫雜劇。這些人不可能前身都是高僧。至於趙孟頫,一方面,因以趙宋宗室出仕元朝,受到遺民鄙視;另一方面,在元朝朝廷又受到蒙古大臣的排擠,以至於不得不向皇帝表白:“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在這種心境下,他寫過一首《罪出》詩,說: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

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

昔為海上鷗,令為籠中鳥。

一個“籠中鳥”向空門尋些寄託,與其前身是否高僧,恐怕沒什麼關係。更何況趙孟頫還寫過《洞玄自然九天升神章經》這類道教經典,那就更與高僧無關了。王稚登是晚明所謂“山人”之流。當時人沈德符在所著《萬曆野獲編·山人》中。對王曾加以諷刺。此冊王跋之陋,足證沈的諷刺是頗有道理的。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昔尋李願詩卷(下為局部) 紙本,行書,縱30cm,橫99.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昔尋李願向盤古,正見蒼厓巨闢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牙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願誰為,坐令再往之計墯渺茫。閑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旁無壯士遣屬和,遠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入崔嵬藏。我今進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給不報落,無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子昂

末款屬"子昂"。鈐"趙子昂氏"、"松雪齋"印二方。有清乾隆、嘉慶諸璽,又孫煜峰藏印。

清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此作是趙孟頫書寫的唐韓愈《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古子詩兩章歌以和之》詩,此詩帖與趙孟頫《與國賓山長》信札及楊維禎《小遊仙辭》、危素《陳氏方寸樓記》四段合裝於一卷,共24行。

此詩帖筆法豐富,變化多端。初起較為嚴謹,楷中帶行,寫到後來行中見草,筆力蒼勁厚重,點劃、使轉交待分明,應是趙孟頫晚年書法之力作。(撰稿人:張彬)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秋興賦》局部 紙本 縱25.7釐米 橫284.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被世人不斷追逐的書法家,留下的不只是墨寶,而是對書法的啟發!


趙孟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