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西行

榕城三絕即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三者都是福州享譽全球的傳統藝術珍品,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為福建省省會。榕城三絕中壽山石雕歷史悠久,而脫胎漆器、軟木畫都是二十世紀初初步形成的。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是福建福州傳統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嶽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亦稱塔石,其石質脂潤,色彩斑斕,溫潤如玉,為歷代藏石家所珍愛,是進行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鑑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據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淨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徵稅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採,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去尋找。由於壽山石開採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等說法。

品種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品種很多,按產地劃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產於溪邊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產於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散佈于山巒溪野。田坑又稱田石,質地溫潤可愛,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

工藝

壽山石雕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鉗雕、浮雕、透雕、微調、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一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說,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特色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通常在一塊壽山石上,有紅、黑、黃、青等數種顏色,相互交錯成自然斑紋。藝匠們根據石塊的形狀、色澤和紋理進行構思和藝術加工,雕刻成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果蔬、海味等陳設欣賞品和印章、文具、菸缸、水盂等實用工藝品。製作時先鑿打出粗坯,剝出大體輪廓,然後用手鑿深入刻劃,最後經修光、磨光、上臘而成。製作一件作品,少則費時幾天,大的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如今,福州的壽山石雕除了各種類型圓雕及圖章外,還與脫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結合,製成各種屏風、圍屏、掛聯等,遠銷北美、西歐及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

鑑賞

鑑賞壽山石雕注重三看: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鑑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鑑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意義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傳承

現在壽山石雕的主要傳承人,西門派有林文舉、劉愛珠、江依霖、王洧華等,東門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發述等。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採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福州脫胎漆器作品,早期多為佛像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後逐漸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發展,使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州的發展歷史,人們總要把它同"沈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沈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1767年-1835年)。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沈紹安早年為油漆匠,在福州楊橋路雙拋橋附近開設"沈紹安"老鋪,以油漆加工為業,並且製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類小商品。當時福州為八閩首府,手工業比較發達,雖然說漆器行業在各種手工業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競爭十分激烈,生意並不好做。再說,福州從南宋開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陳舊的工藝影響了漆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店中生意清淡,沈紹安不時到官家深宅或宮觀寺廟去做油漆活兒。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時,他發現寺廟大門的匾額木頭已經朽爛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受到啟發,回家後仿照舊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後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塗上青漆,等漆幹了之後脫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經過反覆試驗、改進,終於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沈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技法,開創了我國漆藝文化的新面貌,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沈紹安進貢朝廷的脫胎菊瓣形朱漆蓋碗,通高10釐米、口徑10.8釐米,壁薄如紙,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見後龍顏大悅,親自在蓋內、碗心題刻隸書填金詩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乾隆帝的詩,生動地描述了沈紹安脫胎漆器的特點,足見當時沈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件漆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內。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自沈紹安首創脫胎漆器起,其技藝代代族傳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脫胎漆器"之稱。1920年,沈紹安第五代孫沈正鎬、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銀調到漆料當中去,在原有紅、黑、朱、紫的髹漆技藝基礎上,新研製出金銀、天蘭、蘋果、蔥綠、古銅等顏色,使漆器表達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變,做出來的作品達到了華麗輝煌、燦爛奪目的效果。1898年,沈正鎬、沈正恂選送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牌,從此福州脫胎漆器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接著,沈正鎬、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蘭等沈氏脫胎漆器世家產品先後選送參加意大利、美國、柏林、倫敦等地的博覽會展出,獲得了各種獎牌,聲譽大振。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1905,清廷授予沈紹安五代孫沈正鎬"四等商勳,五品頂戴", 1910又晉升沈正鎬、沈正恂為"一等商勳,四品頂戴"。1949年後,沈氏蘭記漆器店改製為脫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藝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設計、髹飾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榮獲全國漆器造型設計一等獎,併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臺灣廳用作主要裝飾品。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的發展沒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過藝人們的努力,它還衍生出一個新的畫種--漆畫。1964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些美術工作者把漆器裝飾工藝技法用於繪畫,創作出了一批漆畫作品,首次以獨立畫種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受到首都美術界和群眾的矚目,從此福建漆畫從實用美術進入觀賞藝術領域。原來漆畫是附著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幾十年來,通過畫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裝飾技法運用在平面上,來做成獨幅畫,這就形成了漆畫。漆畫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其它畫種所不能替代的。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據介紹,漆畫採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銀、螺鈿、蛋殼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罩明、戧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藝手段,使畫面產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加上漆畫質地華美堅固,適用於建築,是現代壁畫的理想形式。

漆畫是畫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畫面不能直接接觸木板,必須在畫面和木板之間用生漆做一個嚴密的隔離層,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這個畫板由工廠生產製作,然後畫家用熟漆在上面畫畫,幹了以後畫面上就有一種光澤,很漂亮。至於漆畫的作畫手段很多,整個脫胎漆器的工藝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畫上。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具體來說,在坯地上,除了綢布脫胎坯和木坯外,還有鈣塑和合成樹膠坯等多種;在表面裝飾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暈金、漆畫、錦紋、嵌銀彩、嵌螺甸、仿古銅外,還有赤寶沙、寶石閃光、仿彩窯變、磨漆畫等多種。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福州第一、第二脫胎漆器廠已相繼倒閉,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被解散,從業人員紛紛改行,原有藝人所剩無幾,“印錦”、“臺花”等脫胎漆器髹飾的技法也已失傳,福州脫胎漆器髹飾,這一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需要善加保護。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軟木畫

以栓樹皮為材料,快刀作畫,雕鏤粘結成亭臺樓閣、 樹木花草、小橋流水、迴廊曲徑以及人物鳥獸等掛屏、屏風、大小擺件。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福州軟木畫問世於上世紀初,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一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鬆、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製成紋理纖細的複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臺樓閣等。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


榕城三絕: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


軟木畫品種繁多,有雄偉壯觀的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件以及與實用結合的產品、旅遊紀念品等,達二三百種規格,四五百個花色品種,作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