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亂談:投資確定性來自智慧而非知識!

不得不說,知識和智慧永遠是兩碼事,它們之間隔著一條名叫天賦的長河,知識乃智慧之基礎,它只需勤奮,不需太多天賦便可俯首拾起,而智慧則需天賦,天賦這東西不可言說只求會意,古來通讀經史子集之書蟲眾多,但真正大師級人物卻鳳毛麟角,此之謂知識與智慧之差別

投資路上,何為知識:基本財務、估值、生意模式、基本面、技術面……太多太多,何為智慧:在足夠知識基礎之上對事物底層抽象規律之剖析、融解、通悟,剖其事物之內理,是為格物致知。

智慧跟知識有關也無關,智慧激發於領悟,領悟累積于思考,思考之養料正是厚實之知識,狹隘之認知難育道地之智慧。

知識之於智慧猶如勤奮之於靈感,勤奮未必催化靈感,知識亦未必激發智慧,但智慧之催生劑定是足夠知識養料,無知識基礎妄談智慧是無基之瓦,終將崩塌碎裂,故投資之智慧必先以投資之知識來墊石鋪路

有紮實之知識未必通悟投資之智慧,智慧是對事物底層邏輯規律之融解通悟,我見聞太多資深投資老學究們通讀各類理論雜籍,但因終不得其髓有不貲之損,原因就在於其稟賦領悟不及,無法將其所學分解融通,剝開知識之底層大道,其所學如殘磚廢瓦般胡亂堆砌,永遠昇華不到對事物內理的融解通悟,如此學其再多,若無智慧激發有何卵用。故智慧之覺悟跟年齡無關,跟知識儲量亦無直接關聯,知識是定性,智慧為靈性,二者可謂一死一生,由死及生,此為通悟,投資如佛,若無慧根,費力累心。

未通悟智慧者,雖有大師親傳手教,只能得其皮毛模其手法,如諸葛馬謖,雖有良師真傳,亦難得道,我也見聞過於而立不惑之年就覺悟智慧者,如巴神費老之列,有悟性在身,輔之以閱歷,知識如風捲殘雲般被融解昇華為智慧,投資對其如騰雲駕霧般快感,大有得道成仙之象,豈不聞巴老跳踢踏舞上班,芒格鮐背之年依風姿不減,再觀學究投資客,礙於被稟賦所壓,雖徹夜苦讀勤奮備至,終難得道,雖是知命之年卻有古稀之貌,命也。

通悟智慧之前,知識僅是一堆冰冷數字的堆砌,激發覺悟有何良策,以個人觀之,真熱愛也,秉性使然,各人喜好有傾向,術業有深淺,有人善淺嘗輒止,有人善深悟其道,二者雖同為投資,但熱愛之真假早已註明,有人沉浸於漲跌刺激,有人忘乎於紙上談兵,假熱愛也。

真熱愛定是愛其道而非術,知識是為術,智慧是為道,苦讀財會並非無用,但僅為術,真熱愛之人往往有輕微強迫症,對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並非問人而是自問,自問不通再是問於底層市場,如此每一問題必當耗時許久甚至幾年,強迫者可觀察消費者每一細微行為,力求市場給予答案,這是問道於市場,再是問道於世界,如芒格所提多元思維模型,若無真熱愛,定不會捨近求遠涉讀其他學科,真熱愛往往會愛屋及烏、愛屋學烏,此為融解匯通之基礎,在同一角度你會看到你認為所正確之邏輯,但另角度觀之,荒謬至極,故問道於世界就是獲得看待問題的多個角度,通過多角度對一邏輯反覆驗證推敲,過去所學之知識猶如一潭死水被亂棍攪動,底層認知被一步步輪番打破重塑,覺悟之竅由此一步步拱開,這一切捨近求遠的多視角問道皆歸幸於真熱愛,真熱愛引發真主動,想此在世人看來奇葩枯燥之事若讓你樂此不疲,真愛也

真熱愛,日思夜也想,早出也晚歸,愛屋也學烏,如顏回簞食瓢飲於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假熱愛是陶潛筆下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

投資確定性來自智慧而非知識,知識屬定性而智慧是靈性,確定性必發掘於靈性,譬如白酒之飲習,窖藏之多少,此為知識,塑化劑短時弱化此飲習,斷其日後歸位或繼續弱化,此之為智慧,通悟者能於紛雜生活中,洞悉飲習之底層規律、領悟人性之頑疾、徹解情緒之變動,此源於多視角下對底層人性之反覆參悟打磨,悟其精髓,烙其心智,利空拂亂市場之際,方可不為所動,更亦淡定竊喜,如此拂亂愈甚,愈心暢氣爽,耄耋之年可待,再觀未開悟者,若泰山壓頂大軍壓境,倉皇如潰軍出逃,或因篤信失靈而崩潰,或因精神抑鬱而自殺,或因心力驟增而減壽

投資確定性因人而定,其抄襲不來,更極難複製,他人確定性成不了你的確定性,確定性之因由可言說但不可通悟,通悟之言,雅俗皆聽,懂而難悟,雖可抄作業一時,卻鮮能貫徹至底,看似捷徑實則危境,利空壓境之際,二者定性立見高低,一方坦然從定,一方疲於奔命,心性使然,豈不知作業可抄但定性難學,真定性方可將確定性一以貫之,故投資確定性因人而定,眾人難共享之。

然世間不乏慧悟者,但緣何投資大成者甚少,人性之障也,通悟解決內理,人性徹實執行,強通悟而弱人性,空有其智,強人性而弱通悟,徒有其志,炒股亦炒人性,炒不盡喜怒哀樂,市場如醫士,醫不盡遍地炎涼,調研如修行,修不盡佛道心性,豈不聞李佛摩爾自盡,期貨大佬跳樓。

故投資最大天敵為自我,人性之痼疾,野性之頑劣,貪婪與恐懼撕咬,理智跟慾望纏繞,一念買為佛,一念賣為魔,佛魔交戈,心魔難除,頑疾難斷,慾壑難填,人性難磨,故投資必先修佛,佛之目的,在清察自我,洞悉汙孽,雕琢人性,佛之方法,在肢解人性之弱點,暴曬於日,日必躬省,如此,為達通悟如切如磋,為修人性如琢如磨,二者同修,大成可待。(作者:纏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