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的路上

人才,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人才界定,首先是可解決企業關鍵性難題,尤其是難題的唯一解題人;其次是能使企業某項工作,尤其是重要工作有重要提升或改進。

例如,突破銷售瓶頸或技術革新使效率大幅提升,或為企業管理和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

從人才的培養環境分析,邁出校門的學生首選央企國有企業,是因為工作規範和學習氛圍,相對比較好,而助力成才。

有所成器,初為人才,並不一定留在體制內發展。許多人都到外企私企,打工或當老闆了,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而留在體制內的人才,也深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並不像離開體制的人那麼活力十足。有些人才沒落了,有些人才有副業,有些人才還學習。

人才面對現實生存風險,有選擇冒險下海經商的,有選擇留在科研領域單位的,有選擇放棄專業從政管理的。

我講的“私企為何沒有人才”,截選自財稅管理專業而言,發表時沒有定義好“私企”範圍,引發熱議。中小企業的確缺乏人才,尤其是財務管理人才。

為什麼會戳痛這麼多人?人才無論是技術、經營,還是管理,從“二.八”原理分析,都是這個專項領域的至少前20%裡的人。

至於中小企業以外的私企,當然有人才,我就是一個。我供職於全部性質的大型企業,包括囯有央企、行政事業單位、外商獨資和民營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