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大航海时代系列 [第212节]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文末和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对话框回复:地图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关键词:罗得岛州、浸礼会、保守与开放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今天的美国文化看起来十分开放,但当年马萨诸塞的清教徒生活却十分保守和排外。勤奋及节俭不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更被认定为是必须坚守的戒律,以至于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建立后的头半个世纪,甚至连庆祝圣诞节都被认为是放纵和非法的。

为了在保障个人权力的同时,不至于让个人与集体意志发生冲突,马萨诸塞殖民地不仅通过兴建大批学校对信徒进行教化,同时还只给予清教徒以政治权力。这使得当时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在社会管理模式上呈现出“政教合一”的性质。

说起来颇有点讽刺的是,本来新教信仰者尤其是清教徒们,是希望改革完全摒弃“旧教”中那些束缚人性的成分,但为了有力量与那些他们认为的保守势力做斗争,试图建立理想国的马萨诸塞殖民地自身却不得不变得更加的保守,并且以新的方法禁锢人的思想。

为了纯洁自己的社区,那些自认为是自由代言人的清教徒,甚至曾经绞死过不认同其做法,但又拒绝离开的不同意见者(虽然很快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转化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你会看到无数改革者或者革命者,为了实现最初的平权理想,而不得不蜕变成他们原本讨厌的人。毕竟竞争状态时,你会发现威权和集体主义做法,会更加的有效率。

很显然,马萨诸塞殖民地强烈的控制欲,虽然更能够让个人主义与集体意志高度统一,但这种背离宗教改革初衷的做法,即使是清教徒内部也未必都得到认可,更别说是非清教徒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导致出什么样的结果呢?

答案是分裂。新教之于旧教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信仰自由。如果不认同某一宗教理念,完全可以自立新的教会。既然清教徒们能够因为不满英国宗教改革而出走新英格兰地区,那么不满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教不分和排除异己做法的人,同样可以在北美另寻出路。

由于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绝对优势,那些非清教徒移民大多只能选择向南部其它殖民地迁徙。不同的清教徒意见领袖,则选择在马萨诸塞湾之外的新英格兰地区另建殖民地,以在抱团取暖的同时,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

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出走者,是一名叫作“罗杰•威廉姆斯”的牧师。这位牧师所代表的清教徒思想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及认为对待意识形态及行为不同者,应该保持更宽容的态度。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威廉姆斯与印第安人部落


1636年,这位牧师在马萨诸塞湾和鳕鱼湾之南,找到了另一个海湾——纳拉甘西特湾,与这个海湾相连的河流,则被命名为“普罗维登斯河”。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罗杰•威廉姆斯”并没有直接谋求在此建立新的殖民地,而是从印第安人手中购买普罗维登斯河口的土地,建立了名为“普罗维登斯庄园”的新殖民地。新殖民地的存在让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们,以及其它宗教信仰者多了一种选择。

在政教分离原则下,“普罗维登斯庄园”成为了宗教自由的代名词,甚至连犹太移民也能在此安居乐业。换句话说,即使你的信仰与“清教徒”不相容,也不影响你的政治权力。这种宽容的态度,显然具备着独特的吸引力。

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普罗维登斯庄园”的定居者们又在沿纳拉甘西特湾,向原住民部落购买了更多的土地,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美国最小的州——罗得岛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倒不是因为这个州是一个岛屿,而是因为这块殖民地最初的轮廓,看起来与希腊的罗得岛有些相似。

美国罗得岛州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尽管很多其它类型的新教也实行公理制,但由于马萨诸塞湾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地区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的信仰在后来的教派分类中,被认证成为了“公理会”(又称“公理宗”)。既然美国文化的源头为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精神”,而马萨诸塞殖民地又为新英格兰地区的核心,人们很容易认为今天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应该是“公理会”。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下全球的“公理会”信徒加起来,总数亦不过300余万(其中大半在美国)。是不是感觉很诧异?其实并不难理解。“清教徒精神”固然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但“公理会”固步自封的做法,很早就不适应美国发展的需要了。

单纯将“清教徒精神”对应当年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做法,并只看其保守面也是有失偏颇的。“普罗维登斯庄园”和罗得岛殖民地的出现,使得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开放的一面。

时至今日,“罗得岛州”的自由主义气氛依然让很多人神往,甚至曾经被评为“对女同性恋最友好的地区”。与马萨诸塞殖民地的保守相比,罗得岛所代表的清教精神的开放面,就像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

身处一片清教徒主导的殖民地,罗得岛殖民地在包容其它宗教信仰者的同时,也成就了清教徒运动中的另一个支派—— “浸礼会”(又译“浸信地”或“浸礼宗”)。 “浸礼会”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并且在信仰上更为宽容。

这一名称来源于,其信徒在接受洗礼时需要全身浸入水中完成仪式。全身浸礼并非“浸礼会”的独有,它与其它基督教教派的更大差异在于反对儿童受洗,认为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信徒,才能真正理解教义并接受洗礼。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另外,浸礼会同样实施公理制,其教义甚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神交流,而无需经过牧师中介。若从理性和突显个人权力的角度来说,“浸礼会”的理念反而比“公理会”更加的接受此轮宗教改革的本意,或者说更加的“原教旨”。

新教也好,清教徒思想也罢,最初的发源端都在欧洲,还有观点认为 “浸礼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一些宗教团体,但一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意识形态都有可能诞生,只有当之在地缘政治层面得到背书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登堂入室。

尽管“罗杰•威廉姆斯”本人后来脱离了浸礼宗,但在罗得岛殖民地上建成第一座浸礼宗教堂的这段历史,使得这个美国最小的州能够在“清教徒精神”的释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然而以殖民时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影响力来说,浸礼会远不如公理会那么大。马萨诸萨殖民地在意识形态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性,让其无论在人口还是做事的效率上都拥有很大的优势。这使得马萨诸塞殖民地很快压倒“新英格兰”地区的其它殖民地,成为了本地区当仁不让的领导者。

问题在于如果只靠这些保守的“清教徒”,美国是没有可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及影响力的。相比之下,罗得岛的选择看起来更符合今天的美国文化,并且更利于扩张影响力。在日后美国的建国和进一步扩张的过程中,罗得岛所倡导“政教分离”原则及更开放包容的态度都得到了认可,成为了美国强大的基础。

这一转变发端于18世纪20年代。虽然最初都以宗教改革者的面目示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无论是主导新英格兰地区社会生态的“公理会”,还是经营南部殖民地的“圣公会”,本质都带有浓厚了政教合一性质。

区别在于,前者将意识形态的统一置于最高位置,而后者则实际服务于英国国王。无论哪种形态,都对其它类型的宗教改革者抱有敌意,甚至视之为异端。经由两个世纪的经营后,新大陆的民众越来越感受到了教会所带来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之为“大觉醒”的新一轮宗教改革再次在北美殖民地兴起。

如果说基督教历史上的两次宗教改革,都是以欧洲为主战场,那么“大觉醒运动”则属于北美。这场发端于新英格兰地区,然后席卷整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原有教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再一次将宗教改革的初衷,比如:由公众选举教职人员、简化教义及仪式、宽容的对待其它宗教、倡导理性思辩而不是盲目信仰等,以饱满的热情呈现在民众面前。

而这一轮原教旨运动影响下,公理会及圣公会内部开始分裂并走向衰弱。部分公理会后来与其它教派进行联合,进一步削弱了公理会的影响力,而圣公会在美国独立后,则不得不面临如何与英国进行切割的问题。

受益于“大觉醒运动”,那些原本被视为异端的小教会开始迅速得以壮大。在倡导宗教自由的大环境下,今天美国及至世界范围的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已经远不止粗分类的:路德会、加尔文派、圣公会(英国国教派)三大种类了。

长老会、公理会、浸礼会等与上述教派有着历史渊源的教派,已经取得了与之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大觉醒”之后的历史中,源出最初的清教徒运动,同时又坚持“政教分离”、“宗教宽容”态度的浸礼会成为了最大赢家,尤其在美国南方发展迅猛。

今天,在美国所有的基督教新教派别中,浸礼会总计拥有将近1800万信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800万的数字其实包含有两个已经在1845年分裂的教派:“美南浸礼会”与“美北浸礼会”。其中“美南浸礼会”的信众多达1640万,这个数字使之成为了美国基督教新教的最大派别。

之所以比较范围限定为“新教”,是因为如果以所有宗教或者广义基督教为范围比较的话,拥有6000万信众的罗马天主教才是最大宗教派别。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突显了自上而下管理的天主教,在整合力上要强于宗派林立的新教;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下,来自拉美的天主教信仰移民,正让美国越来越难坚称,自己是一个以“新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

美国宗教与宗族关系图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从美国两个浸礼会的名称以及分裂的时间点,不难看出美国历史上形成的南北结构,是浸礼会分裂的根本原因。拥护和反对“废奴主义”成为了二者分裂的初始原因。时至今日,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别则主要表现为对一些异端现象的包容度上。

在南方的浸礼会信仰者看来,北方浸礼会实在太过于开放和包容。黑人还没有取得完整的公民权时,美南浸礼会选择坚持种族主义。美北浸礼会则诞出了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样的牧师。而在强调种族问题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甚至美南浸礼会自己也选出了一位黑人主席的情况下,其保守主义火力则开始转向同性婚姻以及堕胎问题上。

上述历史告诉我们,“清教徒精神”也好,“美国文化”也罢,从一开始就是一体两面的存在着。也可以说,宗教改革及清教徒大迁徙所迁就的美国初始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因使得美国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只是从“合则两利”的现实需求来看,这些多样性的存在又往往会求同存异式的进行自我归类,并最终演化成左、右两种基本立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成为两党制的代表,并且认定这种共存及相互制衡,才应该是正常状态。至于说到底更突出哪个面,则要看具体的国内、国际形式需要了。以当下的情况而言,特朗普显然更愿意突出美国文化中的保守面。


- END -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关注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清教徒精神”与美国文化的一体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