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趙,諱樸初,世稱樸老,丁未(1907)年生,宜城府太湖郡人。其先文楷,嘉慶間一甲一名進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後使琉球。
文楷子曰畇,畇子曰繼元,繼元子曰曾重,曾重弟曰曾裕,曾裕子曰樸初。自文楷至曾重,皆中進士,或選庶吉,或入翰林,人俱奇之。
先是,曾裕署縣吏,尋為塾師,其為人頗敦厚,家事皆舉於內。內者陳氏,諱慧,樸初母也,篤信佛,於室置佛堂,日拜不輟。舍前有塘,深數尺,其中魚鱉甚眾,鹹生樸母。
樸老少時,每於庭與諸兒戲,或有投石於塘者,輒止之,曰:“此間生靈,可親可愛,請勿傷之。”諸兒乃去,不復捉焉。
樸老長七歲,某夕,望一蜻蜓盤旋堵上,甫俯衝而下,留於蛛網,力掙不得脫,而蜘蛛適寤,振奮招肢,行將食之。樸老急持一竿至,挑網驅蛛,蜻蜓見放。
母居其後,微觀其行,不覺笑靨始生,以為可教也。翌日,拏樸往拜佛寺,且告之曰:“生而為人,善念為本,此終生之信也。”樸老頓首再拜,形態堪誠。
先覺師父遂語於樸母曰:“是子虔誠,且善對,文氣亦厚,是為非凡,日後必成大器。”
年二十,母使行學,事表舅關絅之,關絅之者,淨業社之副會也,嘗與同事論樸老,曰:“吾親戚間有此兒,非常人也,願諸君稍授之學。”
樸老為秘書,以上司事表舅,未嘗怠懈。每有文書,常反覆忖度,三省而書,故時有通宵達旦之舉,表舅或憫其苦,乃竊望之,尋撫其首,曰:“文采飛揚,書法亦善,獨鮮佛書之見,未通禪意之路也。”
樸老始勉力就學,專研佛經,未達其志,終不休憩。己巳春(1929),佛教協會見創,絅之就常委,樸老趨之;乙亥秋(1935),圓明講堂新立,圓瑛法師薦為在家居士。
且樸老之為學也,固以嚴謹為要,及效佛堂,讀萬卷經書,融往學而開新義,自是學識益密,造詣益邃。
當是時也,日寇既凌於白山黑水,自學良退關內,而蔣公剿共甚急,無意與戰。未幾,日悍然舉力侵華,尋拔北平、上海、南京諸府,蔣公西狩巴蜀,陪都重慶。
樸老嘆惋之間,網羅天下救亡之士,廣濟淪陷豺狼之眾。或遇軍士苦戰敗亡者,嘗以寺庇護之,迨其傷勢有善,乃陰送之,兵卒無不泣涕,以為佛之臨凡也。
建國後,樸老歷事佛教協會會長、佛學院院長、紅十會副會。
文革後,開放起,美華凍解,中日冰釋,有司使使赴日,樸初為長。既之日,慷慨演講,誠致其辭,所言往往深入人心,所見未嘗有闕遺者,天皇共臣民俱稱之曰能。
己卯(1999),時樸老已屆九十有二,而香港歸母邦蓋二年矣。彼日樸老以久病之軀往與盛會,宣其主旨,發其倡議,港澳、臺僑皆引共矚,以為善言也。
明年,樸老卒於京師。佛界、政界、士大夫之徒,皆銜哀痛,以為斯人一去,乃新世之巨失也。
公遺言曰:“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流水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嘗有問計長壽之道者,公笑而應曰:“弟今年九十又二,“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輩人中,堪稱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兩菜一湯,飯二兩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統良好,所謂養生之道唯此而已。
近有詩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虛度自漸已九十;客來問我養生方,無他奉告惟蔬食。’質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歟,弟仍住醫院,遇有重要活動,向醫生請假外出。此間醫護條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煩囂耳。”
叔同則曰:
公之為人,和顏而悅色,禮賢而下士,或有後進可酌,往往獎掖,並引薦之。
及有塵垢者循跡而至,或邀題詞,或存墨寶,公必一一細問,詳加忖度,而後能致,逾矩則拒。
今之市面偽樸老書者甚多,殊不知公之真跡多遺佛寺,而鮮有濫作充數者,故寡流於市間。
且樸老家居四世翰林,乃書香門第之家。其為書多學王右軍之筆意,兼帶東坡先生之文理,字字溫和、情真意切,筆鋒有文人氣。更通佛學,字如其人,禪意頗濃,行書簡潔,恰到好處。
吾聞沙孟海、啟功、樸老者,俱享彼時書壇巨擘之名,遂細品其書法文字,以為妙絕。
閱讀更多 張叔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