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兩年怎麼幹地產?融創、中海、旭輝、綠城,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3月29日,融創在香港召開業績發佈會,面對媒體拋出的“機器人好,還是新能源汽車好”這個問題,孫宏斌的答案是:“房地產好”!

孫宏斌這個回答簡潔有力,代表了廣大房企,特別是規模房企的心聲——雖然近年來由於房地產市場持續盤整,去年A股和港股有43家房企遭遇業績虧損或下滑,更有多家上市房企發生債務違約,但規模型上市房企過去一年大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失敗者各有各的不同,成功者卻大多相似。未來行業會怎麼走,市場回暖了嗎,該怎麼投資佈局……這些讓很多房企和地產人迷惑的問題,標杆/規模房企都有清晰的路徑,而且在年報或業績發佈會上給出了十分明確的答案。

<table><tbody>

企業簡稱

銷售額

同比增幅

融創

4608.3億元

27.3%

融信

1219億元

73%

綠城

1564億元

6.9%

萬科

6069.5億元

14.5%

弘陽

473億元

84%

中海

3012億港元

29.8%

遠洋

1095.10億元

55%

旭輝

1520億元

46%

/<tbody>/<table>

每一家看似迅速崛起的房企,或多或少,都踩過坑,然後才練成自己的心法,聽一聽他們對行業的判斷,看看他們的做法,會更有方向。

01

對2019年保持謹慎樂觀

為2020年衝刺積蓄力量

去年底,馬雲在浙商總會年會演講說:宏觀跟你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擔心的90%和宏觀有關係,但是90%的宏觀和你都沒關係。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人來說,斷難認同馬雲的說法。無論企業還是個體,都無法改變宏觀經濟形勢,但對房地產這樣一個靠政策吃飯的行業來說,關注宏觀經濟,進而研判行業的走勢十分重要。就像天氣預報說明天有雨,那你最好帶一把雨傘出門。國家要去槓桿,那你最好別再加槓桿了,否則掉坑裡人家只會說你傻。

今年春節以後,各地樓市“回暖”“小陽春”的消息頻傳。相比去年底,今年春節之後,市場確實有反彈,但要說V型反轉還早,對此,各規模房企對此還是很清醒的,對2019年持謹慎樂觀態度,但是看好2020年。

孫宏斌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政策有放鬆跡象,但穩房價是政府的核心訴求,調控政策大幅放鬆可能性不大,對今年房地產市場不能太樂觀。

中海地產董事局主席顏建國認為:從全年的市場來看,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一點,因為各地政府因城施政後,比較差一點的肯定會放,價格漲得比較快的,有可能會適度收一收,但是今年總的來看,市場會是比較平穩的。

鬱亮說得更加簡潔明瞭:萬科從來不評價政策,我們只是應對。領導講話,我們都要認真學習。但是有幾個基本的核心,房住不炒非常重要。

……

這代表了多數規模,甚至部分中型房企對市場的看法。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們2019年的目標都相對保守,相比於單純追求規模,更加註重安全、穩健和效益。

<table><tbody>

企業簡稱

目標銷售額

同比增幅

融創

5500億

19.35%

融信

1400

15%

綠城

1800億元(衝刺2000億元)

15%

萬科

/

/

弘陽

600億元

20%-30%

中海

3500億港幣

16%

遠洋

1400億元

27.84%

旭輝

1900億元

25%

/<tbody>/<table>

對於規模和效率哪個更重要的提問,孫宏斌在業績會上表示,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起初規模重要,沒有規模無效益可言,後期有了規模後,效益就變得很重要了,到了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效益優先。

業績發佈會現場,對於規模的提問,顏建國的回應始終穩字當頭,“規模對我們來說不是特別追求的目標”。2019年,中海有6955億港幣的貨值,目標銷售額是3500億港幣,全年去化率在50.3%左右即可達標。

當然,融創、中海的體量本身已經不小。但體量比他們小的規模型房企,同樣比較保守……

比如,綠城、融信、遠洋等。遠洋希望給自己留有更多的利潤空間,“有一些項目需要適當保住利潤,這兩年不想片面的追求所謂的銷售規模,現在企業越來越意識到要回歸財務表現。”2016年以來,銷售業績連年翻番的融信,2019年的銷售目標較2018年僅增加了15%。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即便是像弘陽這種正走在衝千億道路上的房企,也開始適當調慢了速度,2019年的目標增幅是20%~30%。

孫宏斌說,排名對我們不重要了,我們現在這個排名很好。明源君相信這是真心話。因為融創第4的排名已經足夠靠前。可是,其他房企為啥也變得這麼佛系呢?難道真的無慾無求了?

安全、穩健,固然是這些房企2019年迴歸“保守”的重要原因,但其實也是為了未來更好的衝刺。因為熬過了冬天,才能迎來春天。融信的管理層就表示,“雖然今年(2019年)不會有太大幅度的增長,但明年就會有不錯的提升。”

02

拿地風險依然存在

沙裡淘金對沖風險

過去幾年,不少房企規模上升很快,但是增收不增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拿錯了——太貴!不少“地王”至今仍距離解套遙遙無期。

經過兩年多不斷加碼的調控,土地溢價率逐步迴歸正常。去年底以來,不少房企開始加大拿地力度,今年春節後各地樓市“回暖”的消息更是刺激了不少房企拿地的衝動。然而躺著賺錢的時代畢竟已經一去不復返,市場機會有,但風險也沒有消失。

孫宏斌就表示,2019年拿地風險特別大。因為地便宜,錢也便宜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再往下將會是地貴錢也貴,而今年(市場)售價大幅提高的可能性是比較小。

第一,踏準週期

旭輝林峰曾說過:寧可踏空,不要踏錯。因為踏空頂多業績少增長一點,但踏錯卻可能要命。

業績能夠持續高增長的房企,都是玩轉週期的高手。比如融創,2017年下半年到18年地價比較高,融創基本沒怎麼拿地。使得融創的優質土儲價格比較低,即便在限價條件下,依然能夠走量賺錢。

相反,前些年少部分激進的房企,去年以來比較難過,不得不依靠賣地/賣項目,賣股權求生。

要踏準週期,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實在自己沒辦法做研判,跟著標杆走就行。比如旭輝就秉持著“樓賣得好的時候不買地,樓賣不出去時買地”的投資拿地理念。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第二,量入為出

當市場橫盤甚至局部略有下行的時候,最好要量入為出。因為在房價和地價價差很小的情況下囤地沒啥意義。

中海的資金實力雄厚,貸款成本又低,但一直十分穩健。去年,其拿地總金額與17年基本持平。顏建國透露,2019年,中海的計劃新購地權益投資額1350億港元,買地貨值超過當年的銷售額即可。

旭輝今年買地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量入為出,買地的金額與實際銷售和回款掛鉤,19年買地的預算應該會小於回款的45%;二是要看好的買地機會。

即便是過去幾年兇猛異常印象的閩系房企,也開始量入為出。比如,儘管財務情況不斷趨好,但是,融信依然是堅持著謹慎的拿地態度,2019年,融信將以銷售回款30%-50%的資金作為拿地投資的預算。

第三,風險對沖

一是像碧桂園那樣,不同能級城市對沖(一二好賣賣賣一二線,三四線好賣賣三四線)。這一點千億房企基本可以做到。即便是幾百億規模的問題也不大。

弘陽地產總裁何捷在業績發佈會上就表示,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東、中、西,或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大的城市帶,它們的週期、窗口期是不一樣的,考慮不同的週期、不同的發展帶、不同的潛力進行佈局,可以對沖未來市場政策的一些變化。

二是拿地結構的對沖。

拿地有三種,第一種是做標杆的地,第二種是週轉快的,第三種是糧倉可以賣8-10年的。

三類項目標準不一樣,標杆性允許地價貴點,利潤率10%,快週轉利潤率15%,糧倉型的可能3-5%這兩年,但每年會漲,可能過兩年15%了。

諸如融創、融信等絕大部分地都在一二線,但這一塊的對沖做得好,同樣可以走得比較穩健。

三種類型的地,比例要合理。一些房企為了迅速擴大布局,拿了太多做標杆的地(以便在新進入城市快速打響品牌),最後容易深陷泥沼。

三是不同產品的對沖。

某50強房企總裁告訴明源君,公司在行情好的時候會適當配比一些持有經營性的物業,這雖然會沉澱部分資金,減緩攻城略地的步伐,但持有型物業可以提供持續的現金流,有效對沖週期波動的風險。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03

做好產品,小步快跑

市場火爆的時候,什麼亂七八糟的產品都能賣出去。市場沒那麼好的時候,產品不對路,就會滯銷。事實上,市場上對路的產品,好的產品還是稀缺的。

綠城就表示,因為今年房地產的調控因城施策,對於綠城這樣講品質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正面的消息,今年發展感覺是平穩向好。

為啥?因為這意味著好的產品可以有溢價的空間了。事實上,即便在嚴控的去年,依然存在溢價空間。比如,據明源君瞭解,融信去年的溢價率為38.5%!

但無論是針對剛需的還是改善性的客戶,趨勢都是要小步快跑。融創的產品偏高端,但依然能夠快週轉。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在遠洋今年2373億元的可售資源中,住宅類產品佔比80%,以中小型、剛需快週轉的適銷產品為主,這樣有利於保持較高的利潤空間,實現可持續的銷售增長。

即便是綠城,也不得不跟上步伐。過去,綠城的速度比較慢。這一做法正在發生變化,張亞東表示,在新的大運營體系的管控下,綠城各項週轉指標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意味著我們在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拿的項目基本上在2019年都可具備銷售條件。

小步快跑不意味著不注重品質。關鍵是提高效率。一是構建時下大熱的大運營體系;二是調整組織,萬科、綠城等都優化了組織管控,縮減總部職能的人員,張亞東稱,2019年,綠城的人均效能會有很大的提升,根據目前的測算,提高15%左右。

04

轉型是必須,

但要摸著石頭過河

對於規模房企來說,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轉型。即便說“房地產好”的孫宏斌,依然在地產主業之外,佈局了文旅、文娛等。

轉型是必須,不過是怎麼轉的問題。

什麼才是比較穩妥的轉型/多元化?明源君認為,一是跟主業協同,二是控制好比例節奏的問題。

去年萬科提出收斂聚焦策略,被外界理解為是多元化業務的收縮。對此,鬱亮最近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我們不是砍樹,而是修枝剪葉。收斂聚焦不是隻做開發、把別的全砍掉。萬科轉型,不能簡單等同於多元化,我們是跟城市同步發展,與客戶同步發展。

不知道这两年怎么干地产?融创、中海、旭辉、绿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

比如,隨著旭輝的規模越來越大,現在開始在規劃加大收租物業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一線城市的辦公和一些一二線城市的商業。這跟主業緊密相關,甚至在拿地的時候,是個不錯的優勢。

過去一段時間中,遠洋把一部分資產投入到不動產、養老等業務上。未來,遠洋將逐漸深化對各業務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的探索,推動新業務與傳統開發業務的協同發展。包括持有性物業、物業服務、養老產業、房地產金融等,以後的核心將是“輕資產化”,這項工作2019年也將繼續。

即便像綠城收購百年人壽(佔11.5%的股份,是單一的大股東),除了對百年人壽的財務和戰略性投資外,百年人壽與綠城的合作空間還非常大,雙方協同效應非常多。特別是百年人壽對於地產產品方面的支持。

至於在多元化探索上的節奏,中海顏建國說得很到位,其用“今天、明天和後天”來形容旗下的業務——

住宅產業是中海的“今天”,90%的資源用於住宅開發,因為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最賺錢的還是在住宅產業裡面。

商業是中海的“明天”。2018年,中海投資持有商業物業總營業收入達港幣40.6億元,增速為38%。顏建國希望2020年超過50億,2023年收入達到100億。為此,中海每年大約用7%到8%的資源在商業這一塊。

中海的“後天”,包括教育、物流等,中海計劃每年投入1%到2%的資源來拓展,既是探索未來利潤成長的空間,也是對其目前的住宅產業產生協同性。

如此,既能把當下做好,能夠保持持續的增長,同時也為未來的轉型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再比如,旭輝在一二線會尋找比較好的商業機會。三四線城市主要將住宅和商業搭配做,用住宅開發支持商業發展。整個商業比重過去的比重在10%以內,未來幾年增長至15%,再逐步增長至20%。十年以後的目標是,像香港新鴻基一樣,一半是開發業務,一半是收租業務。(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凌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