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20)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20)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⑴疾:忧患,担心。⑵称:相称。

【译文】孔子说:“君子最担心的事情是一直到死,都没有具备与君子这名声相称的德性。”

【简评】很多人将这段话理解为孔子也是个追求名声的人,比如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就将“称”解析为“称述”,因此“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也就理解成了“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日知录》卷七上也有这样的话:疾名之不称,则必求其实矣,君子岂有务名之心哉?是以《乾》初九之传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吾自幼及老,见人所以求当世之名者,无非为利也。名之所在,则利归之,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苟不求利,亦何慕名?杨氏伯峻之解,重在生前之名为人称颂,顾氏炎武之解,重在身后之名。

也有人两者并重的,认为有才有德的君子,生前怕没有人称颂,死后怕没有人赞扬,因此,做为君子,就应该“立德”、“立功”、“立言”。证据就是孔子说过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获得声望名声,也就不值得敬畏了。可引用者忘了这句话前边还有一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针对“后生可畏”而言的,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岁还没有修炼成与年龄相应的道德修养,在年轻人面,确实是没有什么资本而言的。

《论语》中,约有九十来段语录中提到“君子”这个概念。这些“君子”的概念,除少部分是对掌权的人的称呼和对别人的评价之外,大部分讲的是君子如何进益修身、自我控制。在说到君子的“名声”时,讲的都是君子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去争什么名声,关键之处,君子要“名符其实”,而不是去追求别人称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为政第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十五》)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十六》)

实际上,君子们确实很有名声,孔子以圣人名,屈原以爱国名,至于以后的仁人志士们,名垂青史的就太多太多了。但我相信,受人称颂、“名垂青史”本身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的。他们坚守信仰,恪守道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至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理想的实现、人生的和谐、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幸福,这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借用道家的一句话来评价君子们之所以获得崇高声誉的原因吧: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信夫!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