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5.3:多学识之需上达,一以贯之方见道

「卫灵公篇第十五」3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有学问)是因为博闻强记吗?”子贡回答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能将天道之理融会贯通于学问之中。”

【注释】

“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言语科弟子,小孔子31岁。曾任鲁、卫之相,办事通达,善经商之道。

“女”,音义皆同“汝”。

“予”,音义皆同“余”,我。

“识”,音义皆同“志”,记住。

“一以贯之”,将天道之理贯通于学问。“一”,指天道之理;“之”,指学问。

【评析】

很多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很有学问,是因为好学而且博闻强记。学得多、记得多,自然就有学问。子贡刚入孔门之时,对孔子了解不深,也是这样看待孔子。

有一次孔子就问子贡说:子贡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有学问只是因为博闻强记?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当然不是啊。孔子曾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参见《善读「论语」9.8》)。孔子自认是没有什么知识的,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孔子也常常一无所知。既然如此,为什么孔子又那么有学问?还能“叩其两端而竭焉”?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并帮助别人破疑解惑?

孔子说那是因为“予一以贯之”。孔子曾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参见《善读「论语」4135》)。因此这里的“一”,就是指天道之理,亦即孔子之道的核心——仁。孔子当然不会真的完全“无知”。孔子之所以要这么说,只是想表明自己的所知,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下学而上达”(参见《善读「论语」14.35》):由下学于有限的人事之知,而上达于无限的天道之理。再将天道之理融会贯通于学问之中,结果就以有限的所知而给了世人无限博学的感觉。但那其实只不过是异事不异道、隔行不隔理而已。

孔子之道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外显以义,行义以礼。而智、勇、忠、信、孝、悌、廉、耻、刚、直、谦、恭、俭、让、温、良等,则皆为仁德诸端,与仁密切相连。因此,孔子之道看似繁复,但归根结底其实只是一个“仁”字。是故子曰:“予一以贯之”。

善读「论语」15.3:多学识之需上达,一以贯之方见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