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内行”的欣赏书法?

feng569661700


如何真正内行欣赏书法

一、看整体布局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

没有整体美,局部美也就失去了价值。整体美是指作品的章法布局美。点画组字,集字成行,再由行构成篇幅,形成章法。章法是否均衡协调

,照应严谨,左右映带,疏密有致,前后呼应,空旷疏朗或行间茂密是整体布局的关键。整体印象与效果包括: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

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楷隶篆等静态书体看平正均衡,行草动态书体看错综变化,起伏跌宕。书法神采、气韵、意境通过运笔、结构与章法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的艺术生命,是表达性情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气脉贯通,气韵和神采才能表现出来。意境包含意境、情调、风度等内涵,是书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意境美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

二、看单字结体

汉蔡邕《九势》对点画线条作过专门研究,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

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展示力度。书法的点画线条要有力度、有节奏,所构成的书法字形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进去,展示出来。大篆小

篆须藏锋,行草书要藏露结合,注意起始承接呼应,中段忌轻薄浮滑。运笔交替变化,轻重缓急适度。做到欹正相生,美观均衡。参差错落,

变化多姿。

三、看笔法、墨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都是有力度的,这是笔力。看笔力以“圆”和“澀”为标准。圆的线条结实、饱满,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为好。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也就是古人所比喻的“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效果。澀就是不浮滑。书写时线条冲破纸面,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圆是中锋用笔,澀是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澀行,是一种蓄势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澀而澀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凝重、苍劲、沉着、老辣的效果。书法线条长短、快慢不能平铺直叙,而是随着书者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速度,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书法效果难以显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燥”、“润”、“浓”、“枯”的有机搭配是书法好坏的关键。墨基本可分浓、淡、焦、湿、干五种。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多年后,也好像刚写出来一样,有精气神采。

四、欣赏者要有艺术修养,了解创作背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意思是你有鉴赏众多剑器的经历,才能识其优劣。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

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汉字演变经过了漫长

的岁月,甲骨文、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都有流派和书法代表人物。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千古不

朽的宝贵遗产。对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每个时期的代表书家应有一定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应有所了解。看得多,了解得多,

欣赏评价书法才有发言权。一个没有书法常识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如: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用的是鼠须笔,茧纸,和现代人用羊毫生宣写的不

一样。颜真卿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祭侄文稿》是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写成的,时年颜真卿才49岁,他有浓烈的家国情怀、深厚的

思想文化积累和非凡的书法功力,所以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的写作。第一,《祭侄文稿》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

息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的英雄礼赞;第二,他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留下千古镜鉴;第三是文化价值,为中国书法写下至刚至烈、真气充盈的

不朽篇章。现在,当我们捧读这篇作品时,仍激动不已。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是感受不到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力量的。


王树山书法


想要“内行”的看书法,其实没有捷径,只有不断修炼,包括大量的练习、对比、观摩最优秀的碑帖和作品。不同人对书法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水平,但要做到所谓“内行”,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恐怕是很难真正实现的。

书法作品的功力是评价作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功力分两种或两个层级,一是入帖功力,也就是学帖到什么程度,参加各种展览、比赛,一般主要只看这种功力,这是对初级书法家的评价标准。另一种功力是出帖功力,也就是高级标准,主要看作品个性,对知名书法家的评价就得用这个标准。

当然,个性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对那些只有个性没有传承,以及书体过于怪异的作品,则不在此列。还比如,有的人写楷书、隶书、篆书感觉还不错,很规矩,说明入帖还可以,但到了落款行书的时候,就没章没法,漏洞百出,或俗不可耐,这就说明出贴不行,也说明离真正的书法家水平还是差得很远。

初级修炼者只能是初级欣赏者,最大的特点是主要只喜欢自己多看多练的字体。高级修炼者则主要看功力,包括入帖和出帖的功力,以及是否真正形成成熟、独特的个性,对字体则相对比较包容。这也许大概就是所谓“内行”的欣赏书法吧。



大帽山书法


书法创作作品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欣赏和评价:

一是,从整体,看品位。

合格的书法作品起码应看着顺眼。好的作品应气韵生动,使人感到出众,有亮点,即新或奇。

二是,从点画,看功夫。

点画线条上要有骨力(力度),有弹性,有变化。

三是,从墨色,看韵味。

墨色要有深度—入木三分;有厚度—立体感。

用笔用墨是连着的,俗称笔墨功夫。笔墨功夫是练出来的。笔墨功夫决定点画线条的质量。好的笔墨功夫点画线条用笔到位,墨色厚重。

四是,从结体,看风格。

不同的结体体现不同字体的风格。上不上"体",是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好的结体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看着愉悦。

临摹作品和仿毛体作品应从"形"和"神"两个方面去欣赏和评价。

好的作品应形神兼备,形似神驻。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欣赏书法有真内行与假内行。



假内行是背书式的,什么笔法,墨法,章法都懂一些,书法的名帖也或临,或熟识的也多,书法功底也不错,评论书法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一般的人及书法爱好者的层面会折服,但,这些人只能评论普通的,一般的作品。



内行应该是那些评价高端作品的人。



作为内行不仅需要熟识上面所述的素质,其本身就应该是位出色的书法家。书法很神秘,神秘的地方在于,如果你自身没能吃透书法的真正内涵,你就无法辨认一些概念的真谛。比如说力道,比如说俗气,什么是力道?从哪里能看出力道?什么是俗气?什么样的书法是俗气?没有到达境界的人是无法把这些概念说明白的,而这些恰恰是高端书法的关键指标。



书法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需要深入对细节的研究,这也是进入书法高端的敲门砖,评论高端作品也是如此,一件作品在细节没有达到要求前,那只能划入中低端的行列。然则,这个能够划分细节的人,自己的书法都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如何有辨识的能力?



很多书法人喜欢用创新去迷惑人,这些人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还想再书法界占据峰顶的位置,于是,把自己的书法弄得很怪异,故意把体现功力的地方弄混乱,大家都觉得不对,还说不出来哪里不对,不好。其实,这就需要评论的人有深厚的功底才成。



书法欣赏的内行,只有到达书法家的能力才能拥有这个资格,这个能力不光是笔法,墨法,章法,还需要深厚的书法审美,而这个书法的审美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不懂得书法的审美,就没有资格自称,或他称书法家,更不能以书法欣赏内行自居。


一笑貫长天


怎么开出这么容易的题,很简单,只要你是一位书艺高手,你便能轻松愉快"内行地欣赏起书法,这叫"艺高眼高"。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那么几个敢说真话的,国字号书、画展大赛获奖者,哂文曰:作品別写(画)得太好,太好了,那些评委反而看不出好来,评委就这料,比作者还差,不信,拉出来遛遛,看是骡子还是驴。太生动了,滑天下之大稽。一个写不出好字者,能明了好字是如何写出来的吗?更何况一幅书法作品,更有多层次的艺理要考量,如章法、行气、湿浓干淡、气韵等等。一句话,要成为欣赏书法的"内行",先成为书写的"内行"。





林庆逢358


如何“内行”欣赏书法?

内行,实为懂书法史,演变过程必有了掌,再有人之学养高低,情性大小,皆影响着一个人的欣赏力,

并不是会写书法就有鉴赏力,不写书法者,欣赏为也具有。

一般书写者,涉猎一种书体,则有局限性,那么广泛涉猎则会见多识广,相应来说,鉴别性强。

读书多,又喜书论,具艺术情怀,对美学理论有一定的熟悉,且有哲学思想,此类,属鉴赏力高者。这部分人,有灵感,有想象力。

世俗化人,对艺术欣赏,一般是庸化,无情怀,无品味。视艺术如同嚼蜡。

大众化,略知一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类也有心知肚明,意会而无从评者,实为众中高人。

内行看楣道,外行瞧热闹,是也,何谓赏析书法“内行”?一则从书写形质,二则情性,形质乃貌状,状貌有致有韵,视字巧妙,点划有度,结体构架,顺眼,符合美学视觉效果。

作为书论者,看其文气,情怀气,意境,从意识思想品味上,及文艺底蕴,诸多因素,不仅从笔法章法上,字美实为匠巧,以形式笔墨语言,表达的内在的东西是精神,通过笔质的血肉骨,来强化表述自己的感情。那么欣赏者,从中升华作品的魅力。更加完备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作品。延伸作品文艺内涵。此为真“内行”。

由此,内行,云云,



狂喜淡墨a


书法是线条艺术。

看书法作品第一眼看通篇,也就是内行说的章法,我们会发现有些单个的字确实不好看,但是它放在全篇幅里看又是刚刚好。

看完了我们又回过头再看墨色,行书和草书中通常能看到墨色的变化。看墨色变化可知书者书写时用墨的情况,毛笔吸墨强时墨汁与纸接触会出现涨墨现象,当写到七成或五成时笔头含墨量刚好写出来的字会不枯、不淡和不浓。在写就会出现大量飞白和枯笔。

如林散之先生的书风就是枯涩,但是又保持一种不散架的味道。又如沈尹默先生强调中锋,写出来的字是不会倒的,好似那一个个秦权、秤砣。

看单字,这里的单字从通篇里抽出来看,是为了看结体。也就是结构。为什么同是行书又同是一个字,但每个书家所写会不一样呢?问题就是在于不同书法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喜好,写出来的作品也不同,有俊秀,沧朴,雄壮等等风格。

我们看漂亮的人会有不同种,面相不好的人也各不同样。书法作品也一样,同是楷书,大楷与小楷不同,小楷又和小楷不同。行书中王羲之,、李邕和白蕉都属一路风格,王铎和傅山又是一路风格,但是在同一路风格中又有各自的特点。

有点好似“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

至于特殊的一些问题好比馆阁体,江湖体这些都是要加以区别的。

每个人的审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也是不同的,正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名字131333124


我觉得真正好的书法应该满足两个要求:

(1)外在的美感——这个很好理解;

(2)内在的灵魂。好的书法作品并非为写而写,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纸上展示。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里行间,不计工拙,随情而变,圈点涂改随处可见。观众若能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欣赏时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情感的起伏和渲泄。

楷书由于其笔法始终中规中矩,行笔速度慢,难以将作者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相比之下,行书更让人回味无穷。正因如此,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等行书作品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追捧。



冰剑2019



手机用户崇拜王羲之


笔法,结构,章法,用墨等等。

这样说吧,学习书法过程中,应该学习的地方都是欣赏所在,比方说笔法,圆笔还是方笔,还是方圆兼用。藏锋还是露锋,中锋还是侧锋,一般认为偏锋多败笔。结构体势方面如何处理,楷书讲究“法”,就是法度,是否合乎法度。另外章法疏密,大小,布局等等。用墨的枯湿变化等等。再比方说行书草书,字里行间都比较流畅,有好多评价书法说“一气呵成”,就是整篇气韵贯通。但不是说现在的“大师”胡乱涂抹之作,他们的就没有气韵。还有作品的整体风格是飘逸,是古拙等等。

当然要能“内行”的欣赏书法,就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自己的水平提高,才能从专业方面欣赏。

最后说一句我也是门外汉,哈哈,自己的拙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