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在國庫沒錢時為什麼不鑄錢?

李金老師聊商道


因為古代貨幣大多是銅錢或者金銀,並不是想發行就能發行的,古代的皇帝在國庫沒錢時一般都是直接加稅,比如明末國庫空虛時就加收遼餉、剿餉與練餉,合稱三餉,但是也有些皇帝選擇鑄造偷工減料或者是大面額的錢幣。

漢代的公孫述,王莽時期他起兵割據益州,自立蜀王,就發行了了鐵五銖,史學界一度認為這是最早鑄造鐵錢的記錄。不過後來在西漢一些墓葬裡也發現了鐵五銖錢,所以鐵錢的歷史可能更早。鐵較銅便宜,所以這其實就是偷工減料發行貨幣。

梁武帝蕭衍後來也發行過鐵錢,不過他發行鐵錢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因為國庫缺錢,而是當時很多人囤積銅錢,加上蕭衍好佛,民間也以信佛為風尚,寺廟極多,眾多佛像也耗費了大量的銅,所以只能發行鐵錢。

而到梁元帝蕭繹的時候,則創造發行了當十錢,也就是一枚銅錢等於十枚鐵錢,開了鑄造大面額錢幣的先河。

到了北周,周武帝為解決軍費問題,發行了相當於五枚五銖錢的“布泉”,之後又鑄造了相當於十枚五銖錢的“五行大布”。五行大布和布泉大小、重量相等,唯一改變的不過是幣值而已。到周靜帝時又發行了“永通萬國”,一枚永通萬國等於十枚五銖錢,也是為了斂財而已。

發行大錢最瘋狂的是清朝,咸豐三年,因為軍費開支太大,於是清廷決定鑄造當十的咸豐元寶和當五十錢的大錢緩解財政危機,隨即又增加了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等面額的大錢,咸豐四年,又鑄造當五、當十的鐵錢。據統計,當時發行的各種大面額制錢足有50多種,一般都叫做咸豐大錢。

不過這麼做的一個後果就是這種大面額的錢幣衝擊市場,造成錢不值錢。加上當時偽造大錢的也多,各地對於大錢抵制日盛,都要折價使用或者乾脆不用,一度因為外地糧商拒收大錢導致北京糧價上漲。所以當百以上的大錢很快就被迫停止發行,陸續回收,市面上只有當五、當十兩種,而且一枚只能當兩、三文錢用。

從這三枚大錢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當幾不同外,大小是很接近的,所以就是赤裸裸的搶錢而已。


不沉的經遠


你想的太簡單了,銅錢為什麼值錢,並不是朝廷的信譽,而是本身銅就值錢。事實上古代並不只用銅作為錢,只是通常銅錢比較常見。

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賞賜大臣的時候,通常是賜金銀還有布匹,綢緞,當然布匹,綢緞未必都是用來穿的,布匹也可以當錢。


我們知道最早是用貝殼作為貨幣的,所以很多關於財貨的詞都有“貝”的部首,但是你知道幣的繁體字“幣”怎麼來的嗎?看到下面的“巾”字了嗎?《說文解字》中關於“貨幣”解釋的很清楚:“貨,財也,幣,帛也”。

簡單的來說貨幣就是指錢和布匹。有時候布匹甚至比銅錢更加受歡迎,特別是和外國人交易的時候,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未必會認銅錢,但是一定會認你的絹帛。《唐會要》記載:“十月六日敕。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而布帛為本。錢刀是末。”意思就是說皇帝下令,交易應該以布匹為基準。布帛的重要性甚至高於銅錢。

土蕃文獻記載,唐天寶年間絲綢之路的交易情況是這樣的

馬一匹,次上,絲綢九匹。波斯敦駝一頭,絲綢三十三匹。草駝一頭,絲綢三十匹。胡奴一人絲綢二十一匹。

實際上銅錢就像帛布一樣,本身就具有它自己的價值。帛布是以匹來計量的,銅錢是以重量來計算的。從錢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無論是“秦半兩”還是“五銖錢”,實際上都是直接點名了這枚錢的重量,而不是它的價值。



有沒有不按套路出牌的,偏偏指定價值呢?有,當然有,而且非常有名,有名到它的名字都臭大街了。那就是劉備在蜀地發行的一枚大錢“值百五銖”,意思是這枚錢的價值值一百枚五銖錢。

當時蜀漢因為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劉備在劉巴的建議下發行了這種錢,實際上比五銖錢也大不多少,但是非要說它值一百枚五銖錢。結果,朝廷是開心了:“以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但是百姓們就慘了,百姓們不但要受到朝廷盤剝,這個時候曹丕卻對著幹了,他發佈了一條命令規定了五銖錢的重量和成色,統一起來。結果就是蜀國紛紛把財貨兌換成魏國的貨幣。蜀國物價飛漲,在劉備入蜀前,蜀國百姓沒有經歷戰爭,一直休養生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到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就什麼情況了?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簡單了來說就是劉備用的是殺雞取卵的方式。



就像用金子不用怎麼擔心通貨膨脹一樣,這玩意要麼限於生產力的問題無法大量開採,要麼本來就是特別稀少,至於鑄成錢還是不鑄成錢都不影響它的價值,只是鑄成錢後方便攜帶和結算。否則銅錢也會像貝殼一樣被淘汰。當然你要用殺雞取卵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你要想好承擔後果。


漁耕樵讀


古代鑄錢需要黃金、白銀和黃銅這些原材料,並不是免費的。


黃金和白銀礦直到現在還極為稀少,古代的勘探、開採條件下,每年的產量極為有限,使用最普遍的黃銅礦也是有限的,古代朝廷花大力氣開採的銅礦還需要鑄造各種銅器,用於鑄錢的本來就不多,而且鑄造出來的銅錢面值並不高。


當然,古代皇帝也動過歪腦筋。


第一是鑄造所謂“當十”“當百”“值萬”之類的錢幣,也就是增加銅幣的面值。

普通一枚銅幣就是一文錢,銅錢上只有皇帝的年號,沒有面值。遇到財政危機的時候,就會發行“大面值”銅幣,比如:

上面的銅幣就是一種“當十”,也就是一枚當十枚用。

這是王莽曾經發行過的“直萬”,在收藏界很有名,當然上圖只是複製品——政府發行這枚錢的意思就是一枚一萬枚用。


還有漢武帝時期財政緊張,漢武帝一度希望用白鹿皮之類的東西來印刷貨幣。


當然,這種發行幾乎全部失敗了——因為市場上誰都不傻。


第二種方法就是發行紙幣。

當然,古代政府根本就不願意為這種紙幣承擔信用擔保,所以市場上很快就會驅逐這種貨幣。

古代能流通起來的銀票等,都不是政府發行的,而是私人銀行以其存款或者信用擔保而發行的,與國家、國庫毫無關係。


象眼觀天下


說點自己的理解,歡迎指正。

為什麼不鑄錢?我覺得很簡單,知道現在不能隨便印製人民幣嗎?害怕通貨膨脹是主要原因,古代也有這些考慮。這不細說了,大家都明白。

還有一個因素是,古代鑄錢成本高,原材料是真金白銀,鑄造工藝複雜,朝廷有專人負責管理。古代挖礦不像現在可以動用機械化設備,完全靠手工挖掘,礦石量勘測挖掘都很困難,都是屬於國家的,私人不允許挖掘。

成本太高,要鑄錢的話,就很慎重,原材料有多少,一年能鑄錢多少,都是有數的。即使皇帝因為缺錢了,想加大鑄錢數量,也不是想想就能的。

此外,皇帝缺錢還有很多辦法,比如嘉慶皇帝抄家和珅、曹操盜掘陵墓等等,這些不正常手段,都是可以用一用的。

歡迎大家討論。

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敏學訥言


答案是,他們鑄錢。

不光鑄錢,他們還想方設法用最少的材料,鑄最多的錢,也就是鑄造不足值的虛值貨幣。

漢武帝時,連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劉徹除了用桑弘羊主持鹽鐵專賣之外,還把主意打到了貨幣上。他鑄了一批錢,重量是三銖(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名字就叫三銖錢。他規定,百姓要用市面上的四銖錢(重量為四銖)一比一的兌換他的三銖錢。

但是這樣來錢太慢了,於是他弄了一批鹿皮,規定這是皮幣,價值四十萬錢。

東漢末年,董卓進京,缺錢了。於是鑄了一批“無子小錢”,投入市場。無子小錢有多小?0.3-0.8克,大概只有普通錢的十分之一。為何無字?因為太小了,無法刻字。

這筆錢投入長安城後,長安城立刻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加上戰亂的影響,長安城一斛(約現在三十斤)糧食暴漲到百萬錢。《三國志》《晉書》《後漢書》均有記錄。

後來,劉備入主四川,缺少物資。劉巴建議鑄造“直百錢”,即一枚直百錢,可以當做一百枚普通錢,以此向民間採購物資。於是劉備府庫充盈。

武則天時期,女皇陛下大刀闊斧,進行貨幣改革。她鑄造了一種錢,叫“乾封通寶”,重7克,規定可以兌換十枚“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是李淵時鑄造的貨幣,重3克。

到了宋元時期,濫發貨幣現象更加嚴重,因為這個時候有了交子。其實無論宋元,開始發行交子的時候,都很謹慎,都預備了充足的準備金,保證交子隨時能夠兌換成實物貨幣。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朝廷金錢缺口越來越大,於是交子陷入濫發,國家陷於嚴重通脹。

元丞相脫脫,發民工修黃河,卻無錢支付工錢,於是他發行了一批紙幣,“至正交鈔”,用於支付工錢。然而此時元朝朝廷的貨幣信用已經破產,之前發的紙幣都已經貶值的很嚴重了,農夫門拿到手的錢,只是一堆白紙而已。

於是農夫們暴動了,這就是歷史上那場推翻蒙元統治的“紅巾軍起義”。

所以,他們不是不鑄錢,他們經常鑄錢,而且還鑄造虛值貨幣。以當時的經濟情況以及封建朝廷極為低下的剋制能力,虛值貨幣根本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保證,也就無法像當代的紙幣一樣健康流通。


吳非父


私下鑄幣的皇帝多得是,但大家都知道,錢幣本身並沒有多大價值,只是財富的一種反映而已,因此單純的鑄幣毫無意義,除了會造成通貨膨脹外,並不能增加社會財富總值。事實上,總想著私鑄貨幣的皇帝,不是昏君就是被奪位的貨色。


用戶105490187315


錢是社會上物物交換度量衡,鑄錢多少那是以社會經濟發展來衡量的,如果國庫空缺而大量鑄幣勢必會導致社會經濟饋乏而影響政權穩定,你說那錢是能隨便鑄造的嗎?


623799


假如你現在一百塊錢能買十斤大米,但是如果沒有大米或者別的糧食可賣了,那你這一百塊錢就是張廢紙


小麼小飛飛


古代鑄錢的金,銅,銀為貴金屬,開採量有限。


勤能補拙在於多學習


有可能是沒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