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在国库没钱时为什么不铸钱?

李金老师聊商道


因为古代货币大多是铜钱或者金银,并不是想发行就能发行的,古代的皇帝在国库没钱时一般都是直接加税,比如明末国库空虚时就加收辽饷、剿饷与练饷,合称三饷,但是也有些皇帝选择铸造偷工减料或者是大面额的钱币。

汉代的公孙述,王莽时期他起兵割据益州,自立蜀王,就发行了了铁五铢,史学界一度认为这是最早铸造铁钱的记录。不过后来在西汉一些墓葬里也发现了铁五铢钱,所以铁钱的历史可能更早。铁较铜便宜,所以这其实就是偷工减料发行货币。

梁武帝萧衍后来也发行过铁钱,不过他发行铁钱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国库缺钱,而是当时很多人囤积铜钱,加上萧衍好佛,民间也以信佛为风尚,寺庙极多,众多佛像也耗费了大量的铜,所以只能发行铁钱。

而到梁元帝萧绎的时候,则创造发行了当十钱,也就是一枚铜钱等于十枚铁钱,开了铸造大面额钱币的先河。

到了北周,周武帝为解决军费问题,发行了相当于五枚五铢钱的“布泉”,之后又铸造了相当于十枚五铢钱的“五行大布”。五行大布和布泉大小、重量相等,唯一改变的不过是币值而已。到周静帝时又发行了“永通万国”,一枚永通万国等于十枚五铢钱,也是为了敛财而已。

发行大钱最疯狂的是清朝,咸丰三年,因为军费开支太大,于是清廷决定铸造当十的咸丰元宝和当五十钱的大钱缓解财政危机,随即又增加了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面额的大钱,咸丰四年,又铸造当五、当十的铁钱。据统计,当时发行的各种大面额制钱足有50多种,一般都叫做咸丰大钱。

不过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就是这种大面额的钱币冲击市场,造成钱不值钱。加上当时伪造大钱的也多,各地对于大钱抵制日盛,都要折价使用或者干脆不用,一度因为外地粮商拒收大钱导致北京粮价上涨。所以当百以上的大钱很快就被迫停止发行,陆续回收,市面上只有当五、当十两种,而且一枚只能当两、三文钱用。

从这三枚大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当几不同外,大小是很接近的,所以就是赤裸裸的抢钱而已。


不沉的经远


你想的太简单了,铜钱为什么值钱,并不是朝廷的信誉,而是本身铜就值钱。事实上古代并不只用铜作为钱,只是通常铜钱比较常见。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帝赏赐大臣的时候,通常是赐金银还有布匹,绸缎,当然布匹,绸缎未必都是用来穿的,布匹也可以当钱。


我们知道最早是用贝壳作为货币的,所以很多关于财货的词都有“贝”的部首,但是你知道币的繁体字“幣”怎么来的吗?看到下面的“巾”字了吗?《说文解字》中关于“货币”解释的很清楚:“货,财也,币,帛也”。

简单的来说货币就是指钱和布匹。有时候布匹甚至比铜钱更加受欢迎,特别是和外国人交易的时候,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未必会认铜钱,但是一定会认你的绢帛。《唐会要》记载:“十月六日敕。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意思就是说皇帝下令,交易应该以布匹为基准。布帛的重要性甚至高于铜钱。

土蕃文献记载,唐天宝年间丝绸之路的交易情况是这样的

马一匹,次上,丝绸九匹。波斯敦驼一头,丝绸三十三匹。草驼一头,丝绸三十匹。胡奴一人丝绸二十一匹。

实际上铜钱就像帛布一样,本身就具有它自己的价值。帛布是以匹来计量的,铜钱是以重量来计算的。从钱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秦半两”还是“五铢钱”,实际上都是直接点名了这枚钱的重量,而不是它的价值。



有没有不按套路出牌的,偏偏指定价值呢?有,当然有,而且非常有名,有名到它的名字都臭大街了。那就是刘备在蜀地发行的一枚大钱“值百五铢”,意思是这枚钱的价值值一百枚五铢钱。

当时蜀汉因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刘备在刘巴的建议下发行了这种钱,实际上比五铢钱也大不多少,但是非要说它值一百枚五铢钱。结果,朝廷是开心了:“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但是百姓们就惨了,百姓们不但要受到朝廷盘剥,这个时候曹丕却对着干了,他发布了一条命令规定了五铢钱的重量和成色,统一起来。结果就是蜀国纷纷把财货兑换成魏国的货币。蜀国物价飞涨,在刘备入蜀前,蜀国百姓没有经历战争,一直休养生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到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就什么情况了?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简单了来说就是刘备用的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就像用金子不用怎么担心通货膨胀一样,这玩意要么限于生产力的问题无法大量开采,要么本来就是特别稀少,至于铸成钱还是不铸成钱都不影响它的价值,只是铸成钱后方便携带和结算。否则铜钱也会像贝壳一样被淘汰。当然你要用杀鸡取卵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你要想好承担后果。


渔耕樵读


古代铸钱需要黄金、白银和黄铜这些原材料,并不是免费的。


黄金和白银矿直到现在还极为稀少,古代的勘探、开采条件下,每年的产量极为有限,使用最普遍的黄铜矿也是有限的,古代朝廷花大力气开采的铜矿还需要铸造各种铜器,用于铸钱的本来就不多,而且铸造出来的铜钱面值并不高。


当然,古代皇帝也动过歪脑筋。


第一是铸造所谓“当十”“当百”“值万”之类的钱币,也就是增加铜币的面值。

普通一枚铜币就是一文钱,铜钱上只有皇帝的年号,没有面值。遇到财政危机的时候,就会发行“大面值”铜币,比如:

上面的铜币就是一种“当十”,也就是一枚当十枚用。

这是王莽曾经发行过的“直万”,在收藏界很有名,当然上图只是复制品——政府发行这枚钱的意思就是一枚一万枚用。


还有汉武帝时期财政紧张,汉武帝一度希望用白鹿皮之类的东西来印刷货币。


当然,这种发行几乎全部失败了——因为市场上谁都不傻。


第二种方法就是发行纸币。

当然,古代政府根本就不愿意为这种纸币承担信用担保,所以市场上很快就会驱逐这种货币。

古代能流通起来的银票等,都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私人银行以其存款或者信用担保而发行的,与国家、国库毫无关系。


象眼观天下


说点自己的理解,欢迎指正。

为什么不铸钱?我觉得很简单,知道现在不能随便印制人民币吗?害怕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古代也有这些考虑。这不细说了,大家都明白。

还有一个因素是,古代铸钱成本高,原材料是真金白银,铸造工艺复杂,朝廷有专人负责管理。古代挖矿不像现在可以动用机械化设备,完全靠手工挖掘,矿石量勘测挖掘都很困难,都是属于国家的,私人不允许挖掘。

成本太高,要铸钱的话,就很慎重,原材料有多少,一年能铸钱多少,都是有数的。即使皇帝因为缺钱了,想加大铸钱数量,也不是想想就能的。

此外,皇帝缺钱还有很多办法,比如嘉庆皇帝抄家和珅、曹操盗掘陵墓等等,这些不正常手段,都是可以用一用的。

欢迎大家讨论。

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敏学讷言


答案是,他们铸钱。

不光铸钱,他们还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材料,铸最多的钱,也就是铸造不足值的虚值货币。

汉武帝时,连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刘彻除了用桑弘羊主持盐铁专卖之外,还把主意打到了货币上。他铸了一批钱,重量是三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名字就叫三铢钱。他规定,百姓要用市面上的四铢钱(重量为四铢)一比一的兑换他的三铢钱。

但是这样来钱太慢了,于是他弄了一批鹿皮,规定这是皮币,价值四十万钱。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缺钱了。于是铸了一批“无子小钱”,投入市场。无子小钱有多小?0.3-0.8克,大概只有普通钱的十分之一。为何无字?因为太小了,无法刻字。

这笔钱投入长安城后,长安城立刻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上战乱的影响,长安城一斛(约现在三十斤)粮食暴涨到百万钱。《三国志》《晋书》《后汉书》均有记录。

后来,刘备入主四川,缺少物资。刘巴建议铸造“直百钱”,即一枚直百钱,可以当做一百枚普通钱,以此向民间采购物资。于是刘备府库充盈。

武则天时期,女皇陛下大刀阔斧,进行货币改革。她铸造了一种钱,叫“乾封通宝”,重7克,规定可以兑换十枚“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李渊时铸造的货币,重3克。

到了宋元时期,滥发货币现象更加严重,因为这个时候有了交子。其实无论宋元,开始发行交子的时候,都很谨慎,都预备了充足的准备金,保证交子随时能够兑换成实物货币。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朝廷金钱缺口越来越大,于是交子陷入滥发,国家陷于严重通胀。

元丞相脱脱,发民工修黄河,却无钱支付工钱,于是他发行了一批纸币,“至正交钞”,用于支付工钱。然而此时元朝朝廷的货币信用已经破产,之前发的纸币都已经贬值的很严重了,农夫门拿到手的钱,只是一堆白纸而已。

于是农夫们暴动了,这就是历史上那场推翻蒙元统治的“红巾军起义”。

所以,他们不是不铸钱,他们经常铸钱,而且还铸造虚值货币。以当时的经济情况以及封建朝廷极为低下的克制能力,虚值货币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保证,也就无法像当代的纸币一样健康流通。


吴非父


私下铸币的皇帝多得是,但大家都知道,钱币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只是财富的一种反映而已,因此单纯的铸币毫无意义,除了会造成通货膨胀外,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总值。事实上,总想着私铸货币的皇帝,不是昏君就是被夺位的货色。


用户105490187315


钱是社会上物物交换度量衡,铸钱多少那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来衡量的,如果国库空缺而大量铸币势必会导致社会经济馈乏而影响政权稳定,你说那钱是能随便铸造的吗?


623799


假如你现在一百块钱能买十斤大米,但是如果没有大米或者别的粮食可卖了,那你这一百块钱就是张废纸


小么小飞飞


古代铸钱的金,铜,银为贵金属,开采量有限。


勤能补拙在于多学习


有可能是没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