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国名是怎么来的?

心远142816453


朝鲜是一个古国名,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并且古朝鲜是由中原汉人所建立的

由于缺乏可靠的文字证明,朝鲜半岛的早期历史基本都是要参照中国史料。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朝鲜”一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朝末年。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东渡朝鲜半岛,见此地山清水秀,于是就在此建国,国号“朝鲜”,史称“箕子朝鲜”,这也是“朝鲜”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根据后世的解释,“朝鲜”有“朝(zhao)日鲜明”之意。

周朝稳定天下后,箕子朝鲜臣服于周朝,被封为侯爵,成为周朝的一个侯爵国,因此箕子朝鲜也被称之为“箕子侯国”。(战国时期,燕国开始攻打箕子朝鲜,并夺取辽东地区)

箕子朝鲜的国祚非常长,前后存在了926年,差一点就上千年了,比整个周朝的立国时间还要长,直到西汉初年,箕子朝鲜才被逃入境内的汉人卫满所灭。

卫满本姓姬,祖上是卫国贵族,后迁至燕国居住。汉朝初年他逃亡箕子朝鲜请求避难,箕子朝鲜君主箕准拜他为博士,将箕子朝鲜西部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令卫满守卫西部边境。

卫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在自己的领地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在准备妥当之后,他便借口汉军入侵,希望能够撤到都城王险城附近。

箕准这个人非常单纯,他未加甄别消息的真假就同意了卫满的要求, 而卫满则率军向王险城进发。随着卫满大军的不断逼近,箕准这才发现情况不对,于是发兵与卫满交战。但箕准的军队没能挡住卫满,卫满攻陷王险城,箕准则逃亡半岛南部地区,立国近千年的箕子朝鲜灭亡。

卫满在占领朝鲜之后并没有更改国号,于是后世称之为“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和“箕子朝鲜”都是由汉人建立的,并且其国民有大量的中原移民,尤其是箕子朝鲜,在理论上它是周朝的诸侯国,只不过位置稍微偏了点。

相比于箕子朝鲜,卫氏朝鲜只延续了87年就被汉武帝给灭了,至此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并并入汉朝的版图,汉朝在这里建立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史称“汉四郡”。而也同一时期,半岛南部兴起了马韩、辰韩、弁韩三个带有部落性质的国家,今天韩国的国号就是来源于这三个国家。(汉四郡)

后来西晋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发源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趁机崛起,至隋朝建立时已经占领了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而半岛南部的三韩则演变为百济和新罗。到了唐代,高句丽和百济相继被唐朝和新罗联手消灭,此后半岛南部被新罗占据。

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新罗分裂成后高句丽、后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到公元918,这三个国家又被高丽给同一了。

高丽的建立者王建,其祖上据推测有可能是中国人,而他在《十训要》中也强调高丽必须遵守唐风,不得效仿契丹衣冠。

高丽在建国之初向北宋称臣,并长期敌视契丹,于是引发了契丹与高丽的战争,最后高丽虽然击败契丹入侵,但迫于契丹强大的军事压力,高丽只得妥协向契丹称臣。

金国崛起后,高丽与金国结为兄弟之邦,共同夹击契丹,而高丽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版图扩张至鸭绿江入海口。

高丽国祚也非常长,前后共计474年,历经辽、金、元三朝。在元代时期,高丽几乎等同于元朝的内藩,元廷在高丽设立东征行省,对高丽的控制非常严密。

元末中原板荡,元廷要求高丽出兵一同镇压国内的红巾军起义,为此红巾军和高丽就结下了梁子。而作为报复,红巾军曾攻入高丽境内,占领了高丽都城开京。不过由于红巾军麻痹大意,大军在开京遭到伏击,最后全军覆没。

明朝建立之后,要求高丽交出辽东的铁岭卫,引起高丽的不满,高丽国王王禑任命大将李成桂征讨辽东。

李成桂强烈反对与大明开战,在多次上书无果之后,李成桂突然中途率大军返回都城,废除了王禑,掌握高丽政权,史称“威化岛回军”。

李成桂本人奉行事大主义,他上台之后便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朱元璋称臣,希望得到册封,但明朝政府并没有立即承认他。此后李成桂多次上书,请求获得承认,并拟定了“朝鲜”和“和宁”两个国号,请求明太祖朱元璋定夺。(身着明朝衣冠的李成桂)

最后,朱元璋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为由,将“朝鲜”赐给李成桂做国号。而为了区别之前的“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鲜被称之为“李氏朝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朝鲜王朝。


千佛山车神


朝鲜这个国家,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中朝两国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但它的名字的由来得从元朝说起。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朝鲜以前是叫高丽。高丽这个国家,它建立于公元十世纪,这个王朝是取代了新罗王国成立的。在元朝建立后,元朝的统治者发兵攻打高丽,高丽那么小块地方当然打不过元朝,屈服了元朝。如果高丽就划为了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可以随意废除高丽国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和高丽王朝的通婚,将高丽牢牢掌握住。一直到元朝末年,一共有七位元朝的公主下嫁给高丽国王。和亲这招是非常有用的,万一打起来了,只要查一下家谱,发觉居然都是自家人,还怎么打,只好收兵回家。元朝的目的还真达到了,几代高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的皇室血统,正因为这种关系,高丽和元朝的关系特别好,哪怕是朱元璋赶走了元朝的统治者,把他们赶出了中原,高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非常明白边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就派使臣到高丽国,想与高丽建立藩属关系 ,虽然和元朝有亲戚关系,但是实力还是占上风,高丽国王还是断了和元朝的联系,依附于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但是高丽高层当中还是有好多元朝的亲戚,这些人不甘心被元朝控制,亲明和亲元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斗争。后来十岁的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偏向于元朝,(此时元朝还没有彻底被消灭,北方还有一部分势力,称之为北元),但是又不想得罪明朝,墙头马上为他的父亲请谥号,于是明朝就派了两个使节去高丽,但是这两个人在回国的路上被人杀了,身上的东西也被抢了。按理就这肯定不是高丽国五干的,怎么会在自己地盘上做这种招摇的事。表面上看肯定是北元干的。朱元璋可不是这种好欺负的,于是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王位。高丽也是一肚的苦水,没办法,只好再次向北前请封,北元就封了他为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和明朝可以说是彻底决裂了。

洪武二十年,冯胜和蓝玉打败了纳哈出,控制了辽东,设立铁岭卫并控制了铁岭,这个位置非常敏感,在元朝的时候是元朝和高丽的国界,高丽一直想占领这个地方。王辛隅居然也搞笑,居然要求朱元璋把铁岭这个地方给他,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说给你就给你?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他。这个高丽国王也是血气方刚的,二话不说就发兵攻打辽东。

高丽带兵的将领是李成桂,这个人不糊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极力劝阻都没有成功,他知道打明朝就是以卵击石,于是刚到铁岭就做手下的工作,然后一咬牙,反了。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了高丽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马上向明朝称巨,向朱元璋递交国书,然后向朱元璋讨一个好的国名。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给这个新王朝取名为:朝鲜,意思就是朝日鲜明之国。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还下令,朝鲜国永不征讨。明朝和朝鲜以鸭绿江为界,朝鲜以明朝为天朝,启用明朝的年号。朝鲜就这样成了大明的藩属国。



虎皮猫大人1027


“朝鲜”二字在古代有“朝日鲜明之国”之意。

朝鲜古时候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与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山水同依”的邻国。而且在历史上,朝鲜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华夏的藩属国而存在。在朝鲜的历史上,也曾用过高丽这样的名称,为什么后来确定国名为朝鲜呢?

公元918年高丽国建立,定都开京。高丽国共历时400多年,这四百年来,弱小的高丽国,竟然甘愿臣服中国历朝历代四百多年,曾经一度“为国之附属,尽小国之物力”以每年定期定时朝贡的方式,获得中国之欢心,以保证其安全。但是,高丽国历时四百余年,与境外民族摩擦很少,大动干戈的战争也几乎没有,何况还有中国当时的支持,为什么在四百年后,高丽就被“朝鲜”代替了呢?

第一,应该是目前最真实的一种说法。公元1392年,李成桂在高丽国开京废帝自立,创建了新国家,这所谓的新国家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当时为了获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出使明朝,提出主动向明朝俯首称臣,甘愿成为明朝的附属国。



当时李成桂为表决心,废除沿用高丽这个国名,一改历史,他向朱元璋请求“赐国名”。这个改名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粗人一个但是唯独此事经过他慎重考虑,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一希望这个新兴独立的国家,今后犹如朝阳一样,永远鲜明下去。


第二,有史书记载,朝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1年的周朝时期。根据《尚书大传》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从此,中国人的历史上有了朝鲜国的初始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朝鲜早在至少公元前1000年就出现了,关于这个“朝鲜”名字的由来,我们大概可以推算出“朝鲜”国名,源于周武王时代。

第三,关于“朝鲜”名称的由来,在古代曾流传着一个传说,叫做“檀君朝鲜”(流传故事仅供参考)。此传说最早出现于公元13世纪高丽王朝僧侣一然所著《三国遗事》中,此书中有几笔随意提及到天帝桓因次子桓雄下凡人间,降于太白山一神檀树下,而后天帝与化为女子的黑熊结合诞下了一名凡间儿童,名为王俭,号为檀君(又作坛君),于唐尧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国,国号朝鲜。

抛开“檀君朝鲜”这个说法,毕竟这种说法太不靠谱了,其他的两种说法中,朝鲜一词的由来,都逃不开中原文明的影响。


小镇月明


根据朝鲜现有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朝鲜民族的神话中有一位传奇式的祖先人物——檀君,他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中的女子所生,他在平壤建立起了王国,也就是“朝鲜”国的由来。不过史学界普遍认为,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原的战国时期,“朝鲜侯”称王,为朝鲜建国的开始。还有学者考证,朝鲜作为国家的名称,最初见于《管子》、《史记》等文献之中。《史记》中就有“武王伐封,封箕子于朝鲜”,《汉书·地理志》也提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

关于“朝鲜”这一国名的含义,跟据《东国舆地胜览》中的解释是“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也有说是“据东方日出之地,故名朝鲜”。总而言之,“朝鲜”这一词都包含着东方朝阳初升、晨曦霞光鲜艳的意思。《韩国简介》一书中解释“朝”为“黎明”,“鲜”为“明亮”。朝鲜则是“明亮的黎明”,唤起早上东升的旭日,阳光照耀着稻田,驱散了山间雾气。此时则是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开始繁忙的一日之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宁静时刻。所以朝鲜还有“黎明宁静之国”的称呼。

现在的《朝鲜之歌》开头的两句是“早晨的太阳光芒万道多鲜艳,我们的国家因此起名叫朝鲜。”从檀君建国的传说到公元前的朝鲜,近代历史学家称它为古朝鲜。之后的历史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百济、高句丽和新罗三国争霸的局面。中原王朝明代初期,李成桂发动兵变,控制高丽军政大权,夺取政权并建成了新王朝。

鉴于当时中国和高丽之间存在着封建宗藩关系,新立国号必须得到中央帝国政府首肯,才可生效。所以李成桂派使臣赶赴南京向明太祖朱元璋汇报请求下令。就国号来说,李成桂提出“朝鲜”和“和宁”两个备选方案请朱元璋钦定。明太祖朱元璋则选择了“朝鲜”。自此,朝鲜国号取代了高丽国号。史学界为了区别于古代朝鲜,将以李成桂为始祖的朝鲜称之为李氏朝鲜。

清代晚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取消了中原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朝鲜才开始“独立”成国(还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直到在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下,赶走了美帝侵略者,朝鲜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于史他说


朝鲜号称小中华,除汉唐并入外,历来称藩于中原皇朝。关于朝鲜国名的由来,福垊认为有三种来源,并且有三种发音,最正确的发音竟然是潮汕,不知道潮汕人怎么看?那么为什么今天发成了朝鲜(chaoxian)的音呢?还先让福垊给您谈谈朝鲜国名的三种来源吧!

第一种、箕子建国命名说。

“朝鲜”一词最早在战国时著的《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载:在东海上和北海边,有一个国家叫朝鲜。这个国家就是殷末三贤(仁)之最年长最辈高的箕子所建。福垊多说一句:殷末三贤,即纣王的伯父箕子(一说叔父)、纣王的叔父比干、纣王的长兄微子。箕子,箕是封地,子不是爵位而是氏,是对王族的尊称,后来演变成对百家争鸣者的尊称。箕子,姓姒,氏子名胥余,姓姓商朝末年,纣王好大喜功而又刚愎自用,加上宠信妲己,不听忠良劝告。作为王伯的箕子,对纣王非常失望,就带着一部分人就为商朝开拓疆土了。其实也是远离纣王,防止受到他的迫害。他们来到了今天的朝鲜半岛中部立国,爵位为侯爵,建国号为朝鲜。周武王灭商后,尊重并笼络他就顺水推舟,承认了他的诸侯地位。

第二种、周王封建赐名说。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箕子苦苦相劝,纣王却一意孤行。箕子怕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不想做第二个比干,他决定装疯卖傻,离开这个疯狂的王侄。谁知道纣王连“疯子”也不放过——把他囚禁了起来。武王灭商后,箕子带着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殷商贵族和部分民众“闯关东”了。抵达朝鲜半岛后,与当地民众融合一体。周武王打听到贤人箕子所在后,封他为朝鲜国君。前196年,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王铁哥们卢绾投靠匈奴发动叛乱。其部属燕人卫满逃到朝鲜,朝鲜侯爷箕准对他以贵宾相待,并赐以封地。后来卫满羽翼日丰,也就取而代之。箕准一路南逃,攻占马韩,自立为韩王。为什么称呼韩呢?因为该地都是秦朝后裔,但为王的却是方士韩终的后裔。

第三种、明帝封藩赐名说。

李成桂祖上是汉人,因为世居关外,曾被国际专家认为其为女真人或蒙古人。应该说他可能存在着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习惯甚至血统。但说成是蒙古人或女真人就不对了,尽管从他的高祖到他的父亲都有蒙古名,他们都是蒙古千户兼达鲁花赤,其高祖本为高丽全州人士。李成桂和他的父亲李子春(蒙古名吾鲁思不花)见元朝没落,就投靠了他的母国高丽。李成桂能征惯战,扫平国内叛乱,抵挡红巾军,歼灭倭寇,击退女真。李成桂功劳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高,高丽国王令李成桂攻打明朝的辽东。李成桂中途回来,杀向开京,废立君主。逼王禑退位,立其子王昌。再废王昌,立高丽宗室府院君王钧之子王瑶,是为恭让王。洪武廿五年七月十七日(1392年8月5日,周一),王瑶在寿昌宫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成桂。随即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上奏,并派出遣中枢院使赵琳乞求赐(选)国号。

李成桂表示自己权知高丽国事,请求变更国号,特上呈“화령(和寧)”、“조선(朝鮮)”请天子赐国号。朱元璋一看“和宁”是什么鬼?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九日,朱元璋下圣旨。赐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的国号,只有朝鲜最好听,而且由来已久,还是箕子建立的呢?李成桂的近臣说:今天子赐号之恩,殿下复旧之德,实与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鲜同一揆也。这里多说一句,和宁是李成桂的父亲为官之地,参考宋太祖的建国号方法。1393年3月27日(农历二月望),朝鲜大王(实为权知朝鲜国事,因为朱元璋没册封他为王)正式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国名的发音考

朝鲜,韩语조선,又称为大朝鲜国(대조선국),英语Joseon。

朝鲜最早的发音为潮汕。《史记.卷115.朝鲜列传》中集解,说朝鲜有湿谁、洌水、汕水,其三合为洌水,怀疑乐浪朝鲜就是源自这个说法。索引中介绍说,“朝”的音是“潮”,“鲜”音“仙”,但这个仙是因为有汕水。汕音讪。故而福垊认为朝鲜最初的发音就是潮汕。

朝鲜明朝的发音为“招先”。根据李氏朝鲜钦定的《东国舆地胜览》(《동국여지승람》,《新増东国舆地胜覧》=《신증동국여지승람)》)载:“国在东方, 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zhao)鲜。”福垊猜想他们不发朝(chao)鲜的音,大概为了表示自己靠近太阳而且有自己的自立意识。

那么为什么今天发成了朝鲜(chaoxian)的音呢?明太祖用朝鲜的称呼大概就是强调宗藩关系。还要有一种说法朝鲜就是朝觐鲜矣的责备,是在说朝鲜朝贡中原皇朝来得太少的批评和提醒吧。


福垊


朝鲜的国名来源的历史不复杂,豆包来简单说一下。

古代的朝鲜国。

武王伐纣的历史中国人家喻户晓,当时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将周朝王室、功臣分封各地,建立了诸多的诸侯国,而当时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带着一些商朝移民来到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国,我国历史称之为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向周天子纳贡称臣是周王朝承认的诸侯国之一。

战国时代,燕国时代在辽东地区扩张,将箕子朝鲜国的势力挤压到朝鲜朝鲜半岛北部,燕国被秦始皇灭国之后,部分燕国移民迁入箕子朝鲜国。秦朝二世而亡,燕国复国,先后出现韩广、臧荼、卢绾等三位燕王,后来卢绾逃入匈奴,燕国人卫满带领部下进入箕子朝鲜,后来鸠占鹊巢灭掉箕子政权,建立卫满朝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与三韩部落

到汉武帝时期,卫满朝鲜被志在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派兵灭掉,随后西汉在此设立四郡,纳入西汉版图,朝鲜古国的历史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建立箕子朝鲜的商朝遗民还是建立卫满朝鲜的燕国遗民,都是百分百的华夏民族,与后来的韩民族完全不同。在古朝鲜时代,现代韩国人的祖先三韩部落(马韩、辰韩、弁韩)还在朝鲜半岛南部过着原始的部落的生活。但是厚颜无耻的某些韩国人居然将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认作自己的祖先,现在还经常来到辽宁省的一些地区来进行所谓的祭祖,这种乱认祖宗的行为简直的厚颜无耻。

汉武帝灭亡卫满朝鲜后设立的汉四郡

14世纪朝鲜王朝

卫满朝鲜被西汉灭亡之后,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一直西汉的领土。汉元帝时期,中国东北扶余人南下建立高句丽王朝,后来绵延700年国祚,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被唐朝灭亡(可怜的韩国人连高句丽也认作自己的祖宗国)。

高句丽之后,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曾被纳入唐朝版图,后来被现代韩国人的祖先新罗人蚕食。后来新罗国经历了后三国时代后,被高丽王朝取代。咱们实事求是的讲高丽王朝和新罗国一样都是现代韩国人的祖先。

13世纪蒙古人驰骋天下的时候,高丽王朝被蒙古人征服,但是蒙古人保存了高丽王朝的国祚。而高丽王朝此时出现了大规模的蒙古化特征,很多高丽都是蒙古名字。

14世纪的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南方建立明朝,并发动北伐,蒙古人逃回草原,明军远征辽东,此时对蒙古人卑躬屈膝的100多年的高丽人居然想要和明朝争夺辽东,并派出大将李成桂出兵辽东与明朝作战,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对手,于是出征不久就返回高丽,颠覆了高丽政权,自己成为高丽国的最高统治者。

明朝时期的朝鲜王朝

李成桂的行为当然是篡位夺权的性质,为了得到本国民众和明朝认可,李成桂十分聪明的派人出使来到南京,向朱元璋拍马屁,表明了李成桂恭顺明朝的态度。并请求朱元璋给赐予国名。朱元璋于是以朝鲜曾在西汉之前出现在半岛北部的典故,赐李成桂的政权国名为朝鲜,并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一下子李成桂的政权合法性就全部具备了。这就是李氏朝鲜王朝。

朝鲜此后一直明朝和清朝的藩属国,他们的君主只能是王。新王登基必须得到明朝、清朝皇帝的册封批准,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承认朝鲜“独立”,而后1897年朝鲜王朝末代国王宣布称帝建立“大韩帝国”,当然只是日本的傀儡,1910日本正式吞并韩国。

现代朝鲜与韩国

1945年8月,苏联发动“八月风暴”对日作战行动,远东红军开始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并顺势占领朝鲜半岛北部,而后美苏两国分别以北纬38线分别占领了朝鲜。后来分别扶植各自的势力建立了朝鲜和韩国。

其实无论是朝鲜和韩国,他们的英语国名都是Korea,其实是高丽的英语发音。朝鲜和韩国只是在中文的表达。


大东北的小豆包


朝鲜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之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据学者估计,《山海经》最早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而它参考的资料年代可能更为久远。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代朝鲜就已经被当作国名使用了。

不过这里所说的朝鲜指的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范围限于朝鲜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和现在的朝鲜不是一个概念。

关于朝鲜国的信息,司马迁在《史记》中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不愿意为服侍周朝,所以带着5000人去了朝鲜半岛。周天子得知消息后,便把朝鲜分封给了箕子。箕子最终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并前来朝见周天子姬发。于是他统治下的诸侯国被称为箕子朝鲜。

公元前194年,燕国大将卫满消灭了箕子朝鲜,在其故地建立了卫满朝鲜。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发兵消灭了卫满朝鲜,在其故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个郡(汉四郡),自此朝鲜作为国名在史籍中消失了1400多年时间。

朝鲜再次作为国名出现是在明朝初期。

1392年,高丽国王为帮助北元,派大将李成桂进攻明朝。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对手,便率军回师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王朝。

李成桂夺权后,迅速向明朝臣服,并拟定了两个国名请求明太祖裁定。一个是半岛古称“朝鲜”,另一个是李成桂的出生地“和宁”,最终朱元璋选定朝鲜,理由是: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于是李成桂建立的政权国名为朝鲜,因其王室为李姓,又被称为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存在了500多年时间,在甲午战争前一直是明朝和清朝的属国,甲午战争后脱离清朝独立。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在苏美两国的影响下南北分裂,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南部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最后来说一下朝鲜一词的读音。

朝鲜两个字都是多音字,我们现在读作cháo xiǎn。其实追溯其本意,应该读作zhāo xiān才对。

成书于李氏朝鲜时期的《东国舆地胜览》说道“国在东方,先受朝日光辉,故名朝鲜”。朝鲜歌曲集《朝鲜之歌》有一句歌词为“早晨的太阳光芒万道多鲜艳,我们的国家因此起名叫朝鲜”。


石头说历史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为了巩固政权,马上向明朝称巨,并向朱元璋递交国书,然后向朱元璋讨一个好的国名。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给这个新王朝取名为:朝鲜,意思就是朝日鲜明之国。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还下令,朝鲜国永不征讨。明朝和朝鲜以鸭绿江为界,朝鲜以明朝为天朝,启用明朝的年号。朝鲜就这样成了大明的藩属国。


忠诚5978


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经过长年战争和蒙古帝国的入侵已经岌岌可危。1388年,中国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王瑶为王。

李氏朝鲜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 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将所拟国号方案“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选取新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

李成桂

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趁高丽王混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随着朝鲜新王位的产生和巩固,王位继承人开始成为朝鲜的一个问题。李成桂的五子李芳远在帮助李成桂登基中贡献是最大的。但在郑道传等重臣的游说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岁的王子、静安大君李芳远,发动军事政变,率兵冲入王宫景福宫,直趋东宫资善堂,将其异母弟弟、年仅十七岁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硕乱刀斩杀,恐于王子互相残杀,李成桂决定立即引退并将王位让给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鲜定宗。晚年的李成桂连夜出奔躲回老家咸兴。此后,频繁派往咸兴的问安使接连在李成桂手下丧命,但是这阻吓不了凶悍的李芳远。两年,李成桂后被掳回汉阳,父子二人终于狭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宫中,度过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朴苞之乱后,李芳远成为世子,十一月受禅为王,尊定宗大王为仁文恭睿上王。

此时,在大明王朝,同样发生了一场政变。建文帝登基后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变,大军直指南京。

明成祖 朱棣

建文帝用人不当,渐处下风,被迫对朝鲜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为了在内战中拉拢朝鲜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谕礼部,“朝鲜本礼文之国,辞位传袭之事,……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任他国中自主张”。于是方赐李芳远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成了朝鲜国王。

明成祖“靖难”成功登基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封朝鲜国王。即为朝鲜太宗。

朝鲜国王蟒袍

此后,历任朝鲜统治者均循例受封为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寡人,不能自称朕;只能被大臣称大王,殿下,不能称皇上,陛下,否则即为僭越。朝鲜王朝时期(公元1392-1910),朝鲜国王的官服是红底金色图案的蟒袍,朝鲜王后则饰以凤。公主、翁主和嫔妃则饰以花型图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赐给朝鲜国王的,是特许的亲王级别的服饰。天青色翟衣作为中国皇后的等级,朝鲜王妃不能僭越。

16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女真的入侵(壬辰倭乱、丁卯胡乱、丙子胡乱),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李氏朝鲜享国519年。


悦读文案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商纣王叔父箕子(商朝人、华夏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在那里箕子被推举为国君,史称“箕子朝鲜”。后来,在武王的劝说下,箕子归附周王室,并被分封为诸侯。

《三国遗事》中记载,檀君(朝鲜半岛原住民一支)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之后,为了防止和箕子带来的人民产生冲突,遂带领人民南迁,这些人后来成为“三韩”的始祖。

朝鲜半岛随后又经历了“三国时代”、“新罗时代”、“后三国时代”和“高丽王朝”后, 1329年,高丽国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废除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首尔),史称“朝鲜王朝”。此后,朝鲜王朝一直是中原各王朝的附属国。

直到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藩属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改名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随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人民进行了几十年英勇无畏的复国斗争。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三八线南、北地区。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半岛南北地区先后成立韩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日,朝鲜战争爆发,三年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在三八线的基础上对南北军事分界线进行调整,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韩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