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1936年,随着海军条约的失效,告别海军假日的日本海军自然要开始新一轮的建设,此次扩军的目标直接面对着大洋对面的美国。而日本的驱逐舰队自然也是扩军的必要目标。1934年的丸二计划,除了10艘白露型驱逐舰,还有舰政本部第四部的得意之作——10艘朝潮型驱逐舰。作为白露型后续舰的替代,除了鱼雷方面继承了白露型,其余方面与特型驱逐舰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看成是日本驱逐舰在条约时代之后绕了一段险路,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大道上。由于续航能力只有4000海里,加上舰尾与桨舵有质量问题,朝潮型还是在竣工后进行过改造,同时该型舰也首次采用交流电源来驱动电气设备。

朝潮型是日本水雷战队主力——阳炎型诞生前的最后一款驱逐舰。为了与这两级抗衡,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也开始向远洋看齐,最终发展出了弗莱彻级等等。可以说,随着条约的结束,一场最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在太平洋两岸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甲型驱逐舰

1937年,举全国之力浩浩荡荡的丸三计划开始实施。在该计划中,海军军令部决定建造新的大型远洋驱逐舰,要求全面提升性能,真正达到领先全球的水准,并给出了排水量2750吨,主机功率60000马力等等一系列极为变态的指标,但考虑到成本及建造时间等问题,舰政本部对军令部的要求进行了折衷调整,拿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排水量2500吨,航速35节,续航18节/5000海里——这样的性能企划还算让人满意。于是代号F49的阳炎型驱逐舰诞生了。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动力方面,阳炎型采用了吕式重油水管锅炉,压力从22千克/平方厘米升至30千克/平方厘米,总功率上升至52000马力,航速也超过预期0.5节,且燃料消耗大大降低。由于在舰体设计上采用了新技术,减小了阻力,所以续航能力也提升到了18节/6000海里,远远超过之前的目标。

火力方面,阳炎型的主炮采用了C型炮塔的127mm主炮;发射管和朝潮型一样为2座九二式二型鱼雷发射管,不过在下水之处就装备了威力巨大的九三式酸素鱼雷;在舰尾装备了九四式深弹投射机,用来投放九一式深水炸弹。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建造阳炎型的同时,在1939年的丸四计划中,日本海军开始建造阳炎型的后续舰——夕云型。夕云型在建造之初就被视作阳炎的后续舰,其性能、舰形与阳炎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夕云的舰桥采用流线型外观,前顶部向后倾斜,根据朝潮型的实验结果,夕云型全部采用交流电源。主炮同样是127mm的双联装炮酱,但是采用了最新的D型炮塔(配合舰桥上的九九式测距仪),最大仰角达到75度,且能自由设定延时引信。不过因为炮塔太重(31吨),致使射速很慢,性能不及美国海军的的高平两用炮。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阳炎型(18艘)与夕云型(20艘)共生产了38艘,这38艘被称为“舰队型驱逐舰”,亦称“甲型驱逐舰”。阳炎和夕云是真正的后条约时代的作品,没有了排水量,尺寸的限制使得其性能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日本驱逐舰,都充分满足了日本海军长期追求的远洋,高速,重火力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流水平。可以说,甲驱乃是日本造船业的巅峰之作,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强的。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然而作为雷击部队的主力,大量的驱逐舰无法去执行他们所梦想的夜间雷击战,而作为航空母舰的护卫舰,对空火力贫弱,,空有强力主炮和鱼雷而无用武之地,在后来战局恶化时,居然要拆掉炮塔来安装防空武器,不得不让人有些苦笑摇头。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反潜能力有限,38艘“甲驱”的沉没原因主要是来自空中和海底的猎杀,而非设想中的雷击作战。至战后,共有37艘被历次海战吞噬,只有“祥瑞”的雪风号幸存。

有恶魔自东方来——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驱逐舰(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