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劉柏齡,吉林省扶余人。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東北天池骨傷流派“劉氏正骨”第五代傳人,吉林省中醫藥終身教授。1955年入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長春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長期從事中醫骨傷科學教學、臨床、科研工作,自創“二步十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點刺“暴傷點”治療急性腰肌扭傷、“一牽三扳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症等,療效卓著,主持國家級、省級課題多項,研製骨質增生丸、壯骨伸筋膠囊、健骨寶等新藥,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中醫骨傷科學·治療學》、《中醫骨傷科臨床手冊》、《中國骨傷科各家學說》等學術著作24部,獲科技進步獎多項,獲評20世紀中國接骨最高成就獎,全國華佗金像獎等。

1927年6月,劉柏齡出生在吉林省扶余縣三岔河鎮一箇中醫世家。劉柏齡的祖太爺、太爺、祖父、父親、叔父皆以醫為業。5歲時起,祖父就開始教他識字、寫字和讀書,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百味》、《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待到7、8歲時,劉柏齡已能熟讀和背誦以上6本書籍,同時又繼而學習《大學》、《中庸》、《孝經》、《瀕湖脈學》等。

1939年,劉柏齡以優異的成績從高小畢業。這時的他,憑藉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聰慧,在叔父的指導和幫助下,基本上讀完了中醫學的入門書籍,這為他以後學醫,從事中醫學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年,他又以出色的成績考入了偽滿新京(長春)國民高等學校。

由於祖輩對劉柏齡的影響,特別是祖父對他的教誨。自幼他即立下了“繼承祖業,以醫濟世”的目標。劉柏齡16歲時,偽滿國高畢業,回到家鄉悉心學習中醫理論,並跟叔父出診。他立志秉承劉家的祖業,用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不為良相願做良醫”的人生理想。

他讀書有個好習慣,愛做筆記,勤思考。不明白時,就向叔父請教,別看那一本本厚厚的經典著作,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和韌性,很快就攻堅克難,蠶食殆盡。

每當叔父出門給人看病,劉柏齡就像他的尾巴,緊隨其後。叔父給人切完脈,他也要切一下,把自己的體會記下來。回來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與叔父進行討論,揣摩叔父辨證施治的思路,從中鍛鍊自己的行醫本領。到了晚上,他再將自己的心得記在紙上,以便日後查看對比。劉柏齡對自己的叔父,如仰泰山之高,對他的教誨自然也深信不疑,句句入腦,條條照做。

看著劉柏齡入門的醫學書籍學的差不多了,叔父又開始讓他重點學習《醫宗金鑑》。劉柏齡認為這部醫學鉅著,重點要讀透的是《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以及《兒科心法》。另外還要看《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本草備要》、《溫病條辨》、《傷科補要》、《瘍醫大全》和《瀕湖脈學》等。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熟讀醫書 豐富實踐

自從叔父給他指出了中醫入門著作後,劉柏齡就開始了反覆研讀,尤其是《瀕湖脈學》,讓他幾乎翻爛了,且能熟背下來。可是放下書之後,他還是不得要領,到了給患者切脈,很難確定診斷。叔父說這就是中醫常說的“指下難明啊”。叔父看他一臉茫然,就笑著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學切脈,關鍵就是要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啊!”此後,他逢病人就給人把脈,然後再看叔父對病人把脈,從中慢慢體會。時間長了,他自己就多了心得體會,對各種脈象漸漸有了認識和掌握。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切脈,劉柏齡日積月累,逐漸掌握了要領,對病人的切脈準確程度越來越高,以至後來幾乎跟叔父切脈的結果達到了一致的水平。

學習正骨的重點是正骨手法,須在臨床實踐中體會運用,久而久之,才能得心應手,收到實效。所以劉柏齡經常和叔父一起為患者接骨、拿環,順骨捋筋。

一次叔侄倆接診了一個6歲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叔父讓劉柏齡給他手法復位。當時,劉柏齡看著孩子痛苦的表情,不免有些膽怯,叔父看出了他在猶豫,就說:“你不是跟我看了多次正骨嗎?自己不動手做,永遠也學不會。”

劉柏齡鼓起勇氣,決心和叔父把這個兒童的骨折整復好。他把用什麼手法,怎樣進行復位,向叔父說了一遍。叔父點頭笑著說:“很好,就這樣。不過,這次正骨,咱倆配合,要以你為主。”在叔父的鼓勵下,他終於大著膽子,請叔父握住患兒的上臂,自己握住患兒的前臂,作順勢相對拔伸,然後用手擠壓遠近骨折端,糾正重迭移位,復以兩手拇指從肘後推遠端向前,兩手其餘四指重迭環抱骨折近端向後拉,同時用捺正等手法矯正側方移位,在拔伸下屈曲肘關節,且感到復位的骨擦感而成功。

這是第一次以他為主進行正骨,劉柏齡已經緊張得大汗淋漓了。過了些日子,孩子的病痊癒了。

獨自行醫 深獲鼓舞

隨著臨床經驗的豐富,劉柏齡的醫術也在不斷提高,叔父不在的時候,他也能給患者診治一些常見病。

早春的一天凌晨,天還挺黑,就聽有人叫門接先生(當地對醫生的稱呼)。劉柏齡披衣開門一看,兩個農民趕著一輛花軲轆車站在門前,那個年輕的農民急切地請劉老先生出診。

不巧的是,叔叔昨天給人往診沒有回來,那個歲數大的農民得知老先生不在,當時就哭了。哭聲驚醒了劉柏齡的奶奶。奶奶一向心地善良,一聽這種情況,也跟著著急,就對來人說:“我們家的老先生雖然不在,可小先生在家。你們要信得過,可以讓他先去看看,等老先生回來,再給接著治。”聽了這話,那個年歲大的農民猶豫了一下,最後無可奈何地說:

“那也只好這樣了,能不能救過來,就看我兒子的造化了。”接著他又叮囑道:“我兒子傷的很重,你要多帶些藥,特別是止血藥。”劉柏齡為了救人,他不能推辭。於是,認真地檢查一下藥包裡的藥,坐上花軲轆車,經過一段顛簸,終於到達目的地。劉柏齡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不大的土炕上躺著一個滿臉渾身都是白麵的人。劉柏齡來不及細問,忙檢查一下傷勢,發現病人傷得很重,創面特別大,從左側眼眶及臉頰至唇上全部被撕裂開了,顴呈凹陷性骨折,而且傷口還在滲血,病人已經處於昏迷狀態,脈沉細無力,呼吸微弱,口唇蒼白乾裂。

劉柏齡憑著跟叔父多年從醫的經驗,從脈象上推斷,這個患者,還有救治的希望。他緊忙把大劑量當歸補血湯加大劑量人參急煎給病人灌服,緊接著給患者進行創面處理。由於創面很大,處理起來很費事,只能一點一點地清洗,大約過了40多分鐘,才處理完創面,並敷上止血藥。這時劉柏齡全神貫注地仔細觀察病人的神態、呼吸和脈搏。令人高興的是病人有了好的轉機。脈搏雖然仍處於沉細無力的狀態,但病人的神態較好,呼吸逐漸變得均勻了。

“現在病人已經脫離危險了!”劉柏齡興奮地說。於是患者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患者的父親拉著劉柏齡的手說:“小劉先生你可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太感謝你啦!”這種用純中藥搶救危重病人的先例,使他認識到,祖國醫學是個偉大寶庫,要不斷挖掘,不斷提高。

初次獨自行醫的成功,給劉柏齡以極大的鼓勵,讓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冀。

1946年10月初,劉柏齡掛起了“劉柏齡中醫診所”的牌子,便獨立正式接待病人。1948年初,扶余縣解放軍第十八區(三岔河鎮)中醫聯合診所成立。劉柏齡率先參加了診所,並將自己診所以往的一些用具、醫療器械和藥品送進了診所。同年參加了衛生工作者協會,被選為扶余縣第十八區(三岔河鎮)分會組織委員。

1951年,扶余縣人民政府將劉柏齡調到區人民衛生所(今扶余縣人民醫院)任中醫師。正當劉柏齡專心致志、夜以繼日地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方法、方藥的時刻,好消息來了,扶余縣人民政府衛生科通知他報考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他按縣政府通知要求,如期報到迎接考試。

1955年8月上旬的一天,劉柏齡被省中醫進修學校錄取。

1956年11月,一年的進修學習結束了,經過畢業考試,全部合格。

後留校擔任《中國醫學史》的教學任務。1958年,經過挑選,學校決定選派劉柏齡和任繼學兩名出類拔萃的年輕教師去北京深造。

1958年8月10日,劉柏齡一行來到了他們盼望已久的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柏齡被推薦為班級學習委員。醫學知識上跨越式的提高,使得劉柏齡有機會在北京學習期間主持並組織編寫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第一版教材《中國醫學史講義》。

經過五個月的緊張忙碌,終於完成了《講義》的初稿,由劉柏齡進行了統稿,然後交給宋向元老師審定。後來又經過在廣州(1961年)召開的全國中醫教材會上審定通過,於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50年代劉柏齡在原學校教學樓門前合影

編寫教材 挑起教學脊樑

1960年劉柏齡從北京回來的時候,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已經於1958年10月擴建成為長春中醫學院。

校領導讓他擔任中國醫學史教研室負責人和中醫外科教研室主任,併兼管五官科教研室。那時的中醫外科教研室包括瘡瘍外科、骨傷、皮膚和肛腸等科,是全校最大的一箇中醫教研室(也叫大外科教研室)。

當時教學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急需教材,尤其需要《中國醫學史講義》和《正骨學講義》。一個暑假,他編寫了兩部教材,真可謂“三更燈火,五更鳴!”在長春中醫藥大學建校之初,由於設備奇缺,人員不足,劉柏齡一人承擔了《中國醫學史》、《中醫外科學》和《中醫正骨學》的教學工作,成為一人兼三個教研室負責同志的第一人。

文革後期,根據新的教學精神,劉柏齡又重編了《正骨學講義》(大學本科用)和《中醫傷科學講義》(西醫學習中醫用),均由長春中醫學院印刷使用。1974年,劉柏齡又參加編寫《外傷科學》(史稱“三版”教材),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80年,參加編寫《中醫傷科學》(史稱“四版”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此後,劉柏齡還主編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專業教材《中國骨傷科學·治療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中醫骨傷科學各家學說》(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自著《劉柏齡治療腰病手法》(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DvD光盤,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版)。劉柏齡在中醫骨傷科教材建設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專心科研 令人稱讚

劉柏齡從事中醫藥教育和臨床工作以來,始終把科學研究工作放在首位,他遵照《黃帝內經》:“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之說,提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將振掉,骨將憊矣”的論述,並研究出治療骨質增生的“骨質增生丸”新藥。該藥經吉林省科委、省衛生廳主持科研成果鑑定,專家們認為:屬國內首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該藥已納入《中國藥典》,應用半個多世紀,取得較好療效,總有效率在90%以上,填補了治療骨質增生病的國內空白。20世紀80年代,劉柏齡在骨質增生丸處方的基礎上,又研製出治療頸、肩、腰、腿痛新藥“壯骨伸筋膠囊”;20世紀90年代又研製出了治療骨質疏鬆的“健骨寶膠囊”和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復肢膠丸”。

這是劉柏齡第二代、第三代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療效均較滿意。治療骨質疏鬆的“健骨寶膠囊”、治療風溼的“風溼福音丸”、治療軟痛及風溼骨痛的“漢熱墊”、“藥柱灸”,均獲得省級科研成果鑑定並獲獎。

劉柏齡還自創“二步十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點刺“暴傷點”治療急性腰肌扭傷、“一牽三扳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症、“旋轉牽拉鬆解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理筋八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不僅獨具一格,而且療效卓著,開闢了無需手術,用中藥能治好骨傷科疑難病的新途徑。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劉柏齡帶馬來西亞研究生查房

走出國門 弘揚中醫學

1992年9月,劉柏齡應香港中醫學會的邀請,赴港進行講學、會診,長達3個月。在此期間,香港中醫學會組織當地中醫工作者,舉辦了多次學術講座和多次大型會診,劉柏齡對常見病,如頸、腰椎病,肩、肘病等,作了理論上的闡述,並進行了手法、針刺治療的演示。同時還接治了一些典型病例,如點刺“暴傷點”治療急性腰肌扭傷、“一牽三扳法”治療腰椎小關節紊亂症,都是立見功效。多數患者抬著或揹著進來,經過治療走著出去。另如肩周炎、網球肘經過針刺加手法治療,收效甚速,使海外的中醫學者,領略了來自中國大陸中醫正骨大師的風範。

一次香港講學,讓劉柏齡在國際中醫正骨界名聲鵲起。他先後又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等地收了研究生,將自己所學毫不保留地傳給了這些海外華人,讓中醫正骨這朵豔麗的奇葩在世界醫學領域綻放。

一次次走出國門,一次次精彩的講學和會診,奠定了劉柏齡在世界中醫骨傷界非同尋常的地位。每到一地,他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講學、報告、會診,力求實效。他不顧自己古稀年齡,只要有機會就宣傳中醫骨傷事業,推廣和弘揚中國中醫骨傷技術。

劉柏齡在美國期間,先後被美國國際中醫藥學院聘為“榮譽博士”、被美國國際華佗中醫學院聘為教授兼副院長、被美國健康組織協會聘為常務理事以及美國世界骨傷專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業績斐然 桃李滿園

劉柏齡經常以繼承先賢,啟迪後學為己任,半個世紀筆耕不輟。他在診療之餘,教學之暇,致力於理論著作和實踐經驗總結。在國內外醫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有關“腎主骨”理論,在骨傷科臨床應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國內佔領先地位。在骨傷科手法治療和理論與臨床應用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並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公認與應用。不僅如此,劉柏齡還以充沛的精力著書立說,先後編著、主編、參編出版學術著作24部,這些著述中滲透了他70多年的醫療實踐理論和60餘年教學經驗,為現代中醫臨證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技術。

劉柏齡作為教師,不僅僅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本專科畢業生,作為國家500名名老中醫之一,全國第一、二、三、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為國家培養了四批高徒,帶國內碩士研究生13名,國外碩士研究生13名。他培養的學生,很多已經成為學術骨幹,有的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或走上行政領導崗位,成為吉林省乃至全國中醫藥行業的棟樑之才。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柏齡作為一位醫生、一位學者,雖然已經耄耋之年,但是他依然虛懷若谷,謙虛謹慎,以誠待人,時時以“矢志岐黃,繼承創新,為人民”為座右銘來鞭策自己,決心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撰 稿:劉 茜

醫療諮詢熱線:0431-86178018

【人才強院·名醫之路】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科學家:劉柏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