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新老年”集體“上線”

2017年底,我國有60歲及以上人口2.4億,預計2020年達到2.48億,2025年達到3億。面對深度老齡化的步步緊逼,深挖老年人娛樂消費藍海,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務,促進經濟發展,顯得尤為迫切。時代飛速發展,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新老年”群體已經崛起。

“新老年”集體“上線”

《2017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中提出“新老年崛起”的概念,即身處61歲至76歲這一年齡段、有固定收入來源的群體。他們健康尚可,擁有更多財富、更多時間、更開放的心態……“退而不休”成常態,追求“晚年幸福”是目標,在生活上講求高品質、與年輕人同步。

一撥一勾,弦起弦落,一曲悠揚悅耳的《漁舟唱晚》在指間緩緩流動……在成都市文化館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裡,65歲的程好蘋正在彈奏古箏。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河南省新鄉市高新區老年大學裡,幾十位身著旗袍的老年人正在學走模特步,一名學員說:“我的青春好像又回來了。”

66歲的北京市民張春林喜歡拿著相機,記錄生活中的有趣瞬間,做成融媒體產品傳到網上。他每年都和朋友們組織自駕遊,邊旅遊邊拍照,每趟都要花費數萬元。

貴陽的趙女士已在老年大學就讀一年,每學期每門課程花費200元至300元。趙女士不僅不心疼錢,還很慶幸有這個機會,因為老年大學門檻低、收費不高,報名十分火爆。

63歲的朱二紅是北京萬源南里社區舞蹈隊隊長,經常需要購買服裝。“原來還有一些市場賣老年人服裝,現在已經很少了,商場中又都是年輕人的牌子,我就網購,也省去了跑腿的時間。”朱二紅告訴記者,自己一年在服裝上的花費大概有3000元。除了服裝,花在美容、旅遊上的錢也不少。

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國的消費市場喜歡緊盯沒錢貸款也要消費的年輕人、有錢但時間不充裕的中年人,卻恰恰對有錢有時間的老年人不怎麼“體貼”。其實,不友好是因為不夠了解,老年人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促進消費升級,必須注重其需求。

仔細甄別精準開拓

“新老年”是完全同質化的一群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銀髮經濟”說得多,但做成熟的少,多數服務都無法做到精準劃分市場。一個疾病纏身的老人和一個揹著單反瀟灑走四方的老人,娛樂需求大相徑庭。老年人健康程度不同,文化和地區存在差異,不能籠統概括。細分人群、精準定位,是激發老年人娛樂消費的第一步。

廣場舞文化勢不可擋,大媽們已經不滿足於飯後隨便蹦兩下,在舞步、服飾、設備、場地上都有了更高需求。一些廣場舞文化創意公司通過線上線下發展舞隊、招募舞伴、創辦商城,甚至組織出國演出。廣場舞App走紅,就是互聯網+精準定位的成功案例。

我們總認為老年人“摳”“不捨得花錢”,其實很多老年人並不過分執著於“節儉”“少花錢”,而是更加關注消費性價比。而很多商家總是想著怎麼通過“甜言蜜語”忽悠,把老年人的錢騙出來,而非通過提升服務讓老年人心甘情願地消費。

與年輕人崇尚自由的觀念不同,老年人習慣抱團消費。年輕人怕嘈雜,老年人偏愛熱鬧,這就要求商家在提供服務時格外注意產品屬性,不能把面向年輕人的產品原封不動地推給老年人。

這一點,鄰國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鑑。走進日本城市任何一條街道,都會看到有大量老年人聚集的遊戲廳——扒金宮。一臺臺簡單的遊戲機能彙集大量老年人,周到的服務是贏得老人鍾愛的重要原因。

新鄉市12349居家養老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盧世欣告訴記者,老年消費市場是一片“新大陸”,潛力驚人。在物美價廉的娛樂服務面前,許多老人可由潛在消費群體迅速變成現實消費群體。

有痛點才有市場

雖然老年人用品市場規模十分龐大,但很多老年人並沒有真正享受到滿足其需求的娛樂和生活服務,市場對老年人還不夠“友善”。

“現在80多歲的老人,日常消費可費勁了。”56歲的梁麗華告訴記者,她母親已經82歲,日常生活用品全是由她來購買。“現在老年人的衣服商場裡幾乎沒有,我只能去服裝批發市場,老人的棉褲我一次就買3條,讓她換著穿。”“大多數老人家裡的電器都是由兒女置辦的,但是很多功能老人不會用,反而越是易操作的電器,老人使用起來越舒適、越安全。”

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李偉表示,在文化娛樂服務的供給方面,老年人更容易成為被市場忽略的群體。由於城市的各種娛樂場所主要面向年輕人,老年人只能通過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公園、廣場等免費場所滿足娛樂需要。甚至我們很難在劇院、展覽館等文化場所看到專為老年人上演的節目和舉辦的展覽。

然而,有痛點就有市場。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儘快做好市場調研,抓住服務痛點,做好頂層設計,開拓市場,給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娛樂服務。

還應思考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在深挖老年人消費藍海中可以扮演的角色。雖說老年人消費觀念在轉變,但還需要時間來鞏固;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但還有很大的培育空間。(記者 邰思聰 董小紅 馮大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