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西安可謂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建都時間也超過1200年,是13朝古都。在世界歷史上更有"西方羅馬,東方長安"的說法。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中國,歷史具有延續性,雖然經歷數十次改朝換代,畢竟有現成的都城,大部分朝代還是沿用了舊朝的國都。不過,古城西安雖然歷史十分悠久,但在唐朝之後像被拋棄了一樣。除了明末闖王李自成定都長安,建立了短暫的大順朝之外,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遠遠沒有唐朝以前的風光了,這是為什麼呢?

目前,社會上普遍認為西安之所以在唐朝之後不再作為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有著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因素,到底哪個因素是決定性因素也不得而知。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很多人認為,在唐朝之後的各個朝代,來自西北方向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西安位於中國的西部,若外族長驅直入,國都必然首當其衝。特別在唐代之後,中央政權對外族再無絕對的壓倒性的優勢,因此將國都遷往東南方向似乎更加穩妥。

不過,後來同樣作為多朝古都的北京卻成了反面例證。明皇朱棣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立志"天子守國門",遷都現在的北京。而遷都帶來了對北方更加有力的防禦和掌控,所以"為了防止外族入侵而遷都"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還有很多人認為,在秦漢時期,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沃野千里、物產豐沛,因此帝王們選擇此地作為國都。而唐朝之後,江南地區物產更加富饒,早早的超出了關中地區。因此,向物產更加富饒的江南地區靠近,更能維持古代大都市的良好運轉。

而這也不是拋棄西安的理由。江南的崛起並不是在唐朝之後才有的,而是歷代現實存在的。在隋朝,隋煬帝時不得不開鑿大運河,借江南糧食的北運來維繫長安朝廷的運作。唐朝建立,關中經濟並未好轉多少,可關中作為李唐皇室的龍興之地又萬不拋棄。設東都行兩京雖可解一時之急,但借住大運河轉運江南糧食仍舊是李唐皇室的最好選擇。況且,為了供給國都的糧食供給,這算得了什麼呢?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此,這些理由似乎都站不住腳。不過,此木近期看到了一些資料,從中似乎發現了西安被拋棄的秘密。

古代人們選擇聚居地點並建立城市,主要看的是周圍環境,尤其是水源問題。古代西安雖然地處西部,氣候相對乾燥,但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因此物產豐沛。不過古代大型城市都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環境問題,那就是地下水的汙染。

為什麼歷史悠久的西安城,唐朝之後再不是國都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長安城在上千年的時間內作為國都,人口集中,特別是在唐代,人口更是達到了100餘萬人。雖然建起了一定規模的排水管網,但在沒有科學排汙的情況下,城內無數的官邸、民房等汙水多數還是通過土壤、廢井等排入了地下。短時間內,靠著自然的降解,地下汙水還可以實現自我淨化,但經過上千年密集人口的"摧殘",長安城的地下水早已不適合人們使用。在唐朝,長安的居民們就已經發現,打上來的井水越來越鹹,幾乎成了"鹹鹵",可以直接點豆腐了。

因此,此木認定,後來的統治者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便不再將西安作為國都了。原因也許就是這麼簡單,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麼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