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待地區分化有所加大 城鎮化三大新動向值得關注

科学看待地区分化有所加大 城镇化三大新动向值得关注

圖為連通河北燕郊北外環和北京通州徐尹路的燕潮大橋。京津冀區域發展邁向深度融合,5年來已累計打通“斷頭路”1600公里,環首都半小時通勤圈覆蓋區域逐步擴大。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9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強調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擴展區域比較空間,激發區域發展活力和效力,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區域政策是重要的調控手段之一。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長乏力、消費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區域政策該如何在促進經濟穩增長中建功發力?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9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區域政策與穩增長”這一主題深入交流並形成了共識,強調要強化逆週期調節力度,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擴展區域比較空間,激發區域發展活力和效力,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科學看待地區分化有所加大

近年來,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強力推動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積極的變化。與此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區域發展分化現象逐漸顯現,有些省級地區甚至被邊緣化。

“從整體上看,雖然近20年來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加快,但與東部地區差距仍然較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全國經濟板塊中的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現象日趨明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說。

魏禮群表示,從全局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要深入研究和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用更大的力度推動老少邊窮地區努力補齊短板;二是進一步強化資源枯竭地區產業轉型和新動能培育,推動其加快發展;三是進一步提高發達地區的經濟素質和競爭力,使其繼續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動力。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武漢大學區域與城鄉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範恆山看來,當前地區分化主要體現在區域間及其內部分化、地區發展潛能分化、城鄉發展分化、地區居民收入分化四個方面。

“比如,從發展潛能來看,有些省份主導產業仍然是‘原’字頭、‘初’字頭當家,經濟結構老化、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增長乏力;再如,各種資源要素大量地向城市傾斜,農村在主體上仍維持著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村農業現代化既缺乏制度基礎,也缺乏有效手段。”範恆山舉例道。

如何縮小甚至彌合地區分化?範恆山認為,首先要以分類指導為基本指向,創造性地實施區域政策,要通過細化空間單元增強政策適應性,突出問題導向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強化區域政策和其他政策的聯動組合。

在實際操作中,範恆山表示,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要強化對欠發達地區新經濟新動能培育發展的政策支持,“通過對口支援、地區間優勢互補合作等有效方式,促進發展潛能薄弱地區加快形成新動能,推動其超越落後的產業基礎,在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方面比肩發達地區,逐漸形成全新的產業發展基礎”。

城鎮化三大新動向值得關注

“當前,城鎮化的一些新動向應引起重視,要防止城鎮化提前進入停滯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說。

馬曉河表示,城鎮化的新動向主要體現在“不少城市人口絕對數量開始減少”“許多城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城鎮常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明顯放緩”三個方面,客觀上對我國城鎮化進程帶來了不利影響。

“究其原因,既有城市資源枯竭、主導產業收縮引起人口收縮,也有城市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迫使人口迴流、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固化使農業人口市民化受阻等。”馬曉河建議,要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對穩增長的積極作用,要採取積極措施防範城鎮化提前進入停滯期,首先要解放思想,為外來人口落戶創造制度條件;其次要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有利於農業轉移人口的公共成本分擔機制;再次要消除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口的歧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表示,當前我國城鎮化的上半場已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下半場任務仍然艱鉅,要以城市群來引領整個城鎮化下半場的發展。

仇保興指出,城市群規劃要在尊重“生成”的基礎上補“短板”,在基礎設施上要共建,在優質公共品上要共享,在生態環境上要共治,在土地、產業等資源上要共用。

“與此同時,還要在尊重‘生成’的現狀上接‘長板’。”仇保興表示,無論是長三角、珠三角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完整龐大的產業鏈和舉世無雙的企業集群是共同的“長板”。這些“長板”並非由規劃“構成”的,而是歷經40年積累、通過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逐步“生成”的,城鎮化要充分認識“生成”、尊重“生成”。

區域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

“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之一。”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表示,當前宏觀調控強化逆週期調節,從空間角度來講,就是要加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力度。

目前,區域協調發展已從經濟佈局和區域經濟工作的指導原則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內涵趨向全面更新。“強化逆週期調節要適應區域協調發展創新趨勢,把握重點。”楊開忠表示,除繼續加大對老、少、邊、窮和資源型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和支持力度外,要精準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規模實質性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科技中心、全球價值分配中心、世界級城市群和超級巨型經濟帶。同時,要加大東中西部和東北板塊協調互動力度,進一步平衡南北方發展。

楊開忠建議,在普遍促進大中小都市圈和微中心圈發展的同時,應適應國家經濟核心—邊緣地域結構重塑的內在要求,既積極沿主要集聚發展軸線拓展國家經濟核心區空間範圍,又防止過度擴展國家經濟核心區空間範圍,將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崛起有序提升為國家戰略,形成我國新時代更加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國家經濟核心區域格局。

“路徑與方法影響著效益,甚至決定著成敗。要重視提出優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魏禮群指出,要不斷優化區域政策實施的路徑方法,細化優化協調區域發展的機制和政策體系,注重形成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序有效運行。

魏禮群強調,要堅持區別對待與公平競爭相結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力度,加快建立科學規範有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體制新機制。同時,要充分發揮重大功能平臺的作用,通過區域合作建立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更大程度上優化配置,推動形成構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

記者顧陽

原標題:區域政策在促進經濟穩增長中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