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何演变为汉时的“独尊儒术“?

旭丿就湜遮漾紫


西周名存实亡,社会动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从而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而到了秦一统之后,始皇帝更加推崇法家学说,重用法家士子。再加上作为法家代表的李斯位高权重,整个秦帝国都处在严刑酷法的环境之中,比如连坐,比如夷三族等重刑都自秦而始。而其它学派则受到始皇帝的打击压制,尤其是儒学受到压制最厉害,大家都知道的,焚书坑儒。

秦帝国灭亡,中国古代军功最盛的时代到临,大汉帝国。汉朝初建时对儒家学说也是不太感冒的,对法家也不太敢重用。在当时人们,尤其是统治阶级眼中,严刑酷法是秦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所以统治者都对法家敬而远之。而墨家学说天生理论与皇帝不和,所以汉初是采用的黄老学说,毕竟当时的黄老之术还是比较具有欺骗性的。

武帝即位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武帝的政治需要,更与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才能得到武帝的大力支持。

但其实当时仍然只是儒皮法骨,武帝依然对法家有想法。但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武帝,随着朝代更替,儒家学说不断完善,儒学慢慢成为社会的统治学说。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马江沅


百家争鸣很显然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有利于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除了比较务实的兵家,农家,纵横家,还有一些政治家崛起,除了齐桓公和春秋五霸,还有子产,师旷,曹刿等人,他们的言行和执政经历都丰富了当时的政治实践。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商业活动密切了中国各地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
其三,技术因素。通过生产,当时人从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积累了各种实际的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孔子的崛起本身就是学术下移,知识分子向着低阶层扩散的产物。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最特殊的是墨家,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行为,在当时独树一帜,难能可贵。是学术独立于政治的绝佳典范。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但是不同学派对于现实政治的参与度和解释度是不同的;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儒家,致力于回到商周的道家和致力于回到上古的墨家,无法提出现实的解决大争之世的有效办法,所以历史话语的解释权,落入了执行能力最强的法家手里,兵家,纵横家,农家缺乏完整的世界观,最后成为暴秦法家统一诸侯的帮凶,汉承秦制,这才有了独尊儒术。其实是杂糅了法家和儒家。


历史心发现


汉文帝时,太子刘启的师傅是儒家学派,自然推崇儒学,这对刘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当上皇帝后每次遇到大事都要和他的老师商量,一些政策和任用官员自然也用到了儒家!

汉景帝刘启的母亲推崇法家无为而治,是朝廷法家学派大臣的支持者,汉景帝又是个孝子,自然要被免与他母亲冲突,往往一些事情也就妥协了。

汉武帝刘彻的老师也是儒家学派,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当上皇帝初期因为没有权利,朝政还是以法家为尊,中期掌权后以霹雳手段罢黜法家,独尊儒家。


骑驴仗剑看世界


汉武以前 是以黄老思想治国的 历史上有名文景之治就是黄老思想的硕果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问了 文景那么牛 为什么不灭了匈奴 答案就是 当时要削藩 当时的一个藩王比整个匈奴还要强大 不是没有能力 而是没有削藩重要 所以这个担子就落在汉武帝身上 汉武继位 年纪还小 由其祖母窦式听政 大权旁落于窦家 汉武空有一腔热血 奈何不到亲政年龄 只能干看着 随着亲政年龄越来越近 窦太后还没有交权的意思 汉武大帝有点着急了 他需要有

自己的人马 但是满朝文武 有几个会听他的 他必须要扶持支持自己的势力 于是儒家开始慢慢的靠近了汉武帝 对于皇权的渴望 促使儒家很快成了汉武的常客 熟读历史的都知道 百家源于道家 要想彻底稳固自己在朝的权位 必须要打压百家 只要有一家在 儒家就稳不下来 于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动而欲出


春秋战国因为各方诸侯割据,这才给了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但随着大一统的到来,百家争鸣也就失去了意义,反而可能还会对于统治阶级有不良的影响,于是就像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那般,思想上也需要统一,一个国家,有一个主流学说就够了,这也就导致了罢黜百家的事情发生。

至于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呢?其实这主要还是跟汉武帝从小受儒家学说熏陶有关,而且儒家学说强调礼法,推广儒家学说,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可以更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稳固统治地位。


秋兰青青绿叶紫茎


先说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治国理念。汉朝武帝时期,已经是汉朝稳定兴盛时期。处理朝廷内外事物,规范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方式自然于与有点穷的文景帝时期,和帝业初成的高祖吕后时期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正确的,因为环境一直在变。就连后任中兴之主宣帝都说,汉家天下霸王道杂之。可见没有一个“道”是永恒正确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讲的出来讲的清楚的道理,都不会是长久之道。

再说百家争鸣。现代人总有一个误区,因为当下的知识水平高,所以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聪明。那些西风东渐的所谓民主自由是先进的,我们的仙人不如我们。其实,百家争鸣,就是在那个乱世,群策群力,所有人发散思维,寻求结束乱世,感悟天道的各自努力。包括跟现代西方文明嫉妒接近的墨家,兼爱非攻,且都是技术宅。为了结束乱世,基本上讲能够感悟的道理学说,都试了个边。有法家当国的秦国。有老庄学术的西汉初年。然而只能说,是历史选着了他后来的样子。有一部分儒家,有一部分其他。跌宕起伏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一个乱世都出现过去他几家论调的身影。但是依然选择了差不多的心态流传下来。我只能推断,留下来的是共同的选择,符合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皿煮精蝇们,大可飞蛾扑火,去见证一下什么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大发的小絮叨


战国时期能出现百家争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国家分立,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处在这种乱世,人民的思想就多,并且即使一个国家不听从意见,还可以逃到其它国家去。

统一的国家,所有的思想就会受到限制,人民的想法不能违背政府的一些要求,所以出现各种学说的情况就少。而且统一的国家,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国家规定的内容,所以也不会产生很多其他的想法。

汉朝已经是天下一统,这个时候最重要是就皇权集中的问题,儒家学说提倡忠孝真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内容,所以作为权利欲望极其强势的汉武帝自然是对儒家偏爱有家,这也是儒家能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


帝国烽火


首先,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旗鼓相当,名声不分上下。后来到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虽半毁儒家,却也从此让儒家广泛流传。

其次,当时诸子百家各家有各家的长处,以及针对的方向,像公输家、墨家、鬼谷,都是针对战乱的,针对打江山所用之道,唯儒家是治世之道守江山用的。所以,到汉朝汉高祖打下江山后,需要的治世之道,要守住江山。

且,在春秋乱世之前周朝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朝代,而儒家思想正好与当初周文王、周武王观念相符,是以贤德为主的。可以安稳住百姓的。

所以,汉朝独尊儒术


空投精品T


说的好听点叫百家争鸣,用现在的观点就是各种嘴炮,各种立场。对于朝廷,尤其是领导者,需要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天天看你们打嘴跑的。


龙之奋斗990


因为春秋战国期间周朝已经无法震慑各个诸侯的分裂了,所以各诸侯为发展自身实力需要不同的学者议政,百家争鸣,而到了汉朝,国家已经统一,为方便国家的统治,在宰相董仲舒的建议下才独尊儒家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