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和其他诸侯国比面积很小,却能算战国七雄的原因是什么?

夜晚吹冷风

一说起战国时代最强的国家,大多数人下意识想起的便是秦国。再想一下,齐国、楚国、赵国也不赖。因此在很多人眼里魏国、韩国、燕国都是打酱油的,这三个国家完全配不上战国七雄的名号。韩国、燕国就实力而言,确实有点名不副实。但是魏国却完全对得起“战国七雄”这个名号。

不要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战国七雄的地图(通常是战国后期的)就觉得魏国弱小,君不见战国后期的楚国一样失去了原有的首都郢都。如果把这张地图的时间轴推进到战国初期,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的。那时候的魏国也算幅员辽阔,甚至还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后来的霸主秦国这时候还在被魏国吊打。

三家分晋,一代雄主,战国首变,战霸一方

众所周知,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界点是三家分晋的那一年。当然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事情,经过的魏、赵、韩三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成为了一个诸侯国,而此时魏国的国君正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

魏文侯当政时期,重用李悝在魏国推行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场变法。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使得魏国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为魏国的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农业上,李悝针对魏国的地理环境,采用了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教导农民合理的耕种土地,提高了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平籴法的推行保证了农民不管是在丰年还是灾年都能平稳度过,使得当时的魏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法律上,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使得魏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魏文侯重用李悝变法为魏国“修炼”了一身好“内功”。随后出现的吴起则是给了魏文侯一把斩荆披棘的利剑。

在劝导完韩、赵两国三晋之间不应内斗之后,三家也有了各自扩张发展的方向。魏文侯把扩张的利剑指向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文侯攻打河西之初,秦国尚且能依托地理之利来防御,魏军一时间还无法攻占河西。这时候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随即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一上任,就打破了两军僵持的局面,魏军一度攻占到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最终魏国大胜占领了河西之地,并将秦国压制到了洛水以西,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

除了对秦作战之外,魏文侯还发起了灭中山国之战,以及对宋国、齐国、楚国的几场战争。这些战争给魏国带来了广袤的土地,此时的魏国可谓是战国首霸,谁不服打谁。


“富不过三代”,四面树敌的魏惠王败光家底

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也是又一代雄主,魏国在他的带领下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魏武侯去世之后,继任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魏国正是从这个败家子开始衰弱。魏惠王执政前期可谓是魏国最鼎盛的时期。盛极必衰,继承了如此雄厚家底的魏惠王不免骄傲起来,再加上自身刚愎自用的性格,认为大魏国坚不可摧。于是乎跟赵国、韩国撕破脸皮,三晋之间分道扬镳。对赵国、韩国的两场战争,本意是削弱赵、韩。不料因为齐国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最终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魏国的家底拼尽,魏国的霸业就此一去不返还。屋漏偏逢连夜雨,马陵之战后秦国趁魏国实力大减出兵河西,一番鏖战之后,魏军再一次打败,秦国收复了河西。魏国自此成为强国口中的一块肉。

魏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对于战国七雄这个名号还是当之无愧的。只不过这个超级大国从战争中崛起,又在战争中失势。如果魏国不失势,秦国恐怕将永远龟缩在渭河平原里面,“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从何谈起。


看完朋友,记得随手关注苏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苏子侃历史

韩国都算魏国为啥不能算?魏国是战国七雄首先称霸的。说魏国小只是后来的地盘,之前的地盘是不小的。魏国经过魏文武侯两代英主,经李悝吴起变法,到魏惠王国力空涨。魏武卒战力非常之强。魏国之前的地盘是不小的。魏文武两代已经是称霸,在惠王达到顶点,也是从他开始跌落。可以说魏国争霸百年。魏国是七国中首先变法图强的。魏文侯向西攻取秦国河西之地,北灭中山国,东败齐国,南制楚国。变法建立魏武卒军队。魏武侯继续执行文侯三晋联盟政策。三晋联军大败楚国,拿下大梁襄陵。田氏代齐,魏武侯向周天子施压,周天子同意。但是三晋联盟经常分分合合,要不就是分脏不均。要不就是不满魏国霸主地位,打魏国附属国主意。特别是便宜都让魏国占了,赵国更加不满了。

三晋魏韩赵在魏惠王之前两代关系整体上还是比较好。三晋联盟以魏国为主。魏武侯死时,赵国想除掉魏惠王另立。韩国想不杀魏惠王,把魏国一分为二。因韩赵意见不统一,魏国得以保存。埋下祸根,韩赵魏三晋联盟破裂。这也是以后魏国攻韩赵的原因之一。

这时西边秦国秦献公,东边齐国齐威王。两国强大起来,对魏国造成威胁。秦献公新政,国力增加。频攻魏国,打败韩魏联军。(这时还是三晋联盟)齐国田氏也是靠魏国成为诸候,得到一点点帮助吧。齐国本来就是大国强国,肯定不愿意成为魏国附属。于是魏国重新跟韩赵结成三晋联盟,跟秦国秦孝公暂时缓和。(秦国连年战争,也需要修养生息)这一系列行动明显是对付齐国的。

但是之后魏惠王去打赵国:原因1赵国想拿下魏国附属国卫国2魏国想拿下中山国,之前曾拿上。但因隔着赵国。3魏惠王想一统三晋,重现晋国。在围攻邯郸时,齐国围魏救赵。秦国攻河西。此战魏国虽然未败,并收复河西失地,虽然跟赵国议和罢兵。但也元气大伤,三晋联盟更加不稳。然后魏惠王去侯称王。数年后魏国又攻韩国。原因:1韩国比赵国更弱,想迅速在诸侯反应前拿下。2魏国国土分东西两边,中间隔着韩国。灭韩能勾通东西,实力大增。这样更不怕秦齐。齐国又救韩国(齐国救赵救韩都是在双方打的难舍难分才动手。)魏国大败,接着齐赵秦三国围攻。(赵秦都是报仇,齐国要成霸主)魏国承认齐王,齐国也认魏王。又认韩国为王,又带太子去赵国。因为秦国收复河西之地,还在继续攻魏。楚国又趁火打劫。魏惠王一会想用齐韩赵楚打秦,一会又想以秦赵韩打齐楚。对外忽纵勿横,树敌过多,国势越来越弱。

桂陵之战后魏国已经是退出霸主地位边缘。马陵之战是魏国不甘心,临死前的反击而已。马陵之战,魏国真正退出霸主,成为附属。齐国一跌为霸王,秦楚紧随而至。

战国策讲:魏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鲁、卫、宋等)以朝天子于孟津。(这是魏国霸主地位的顶峰)

然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退出霸主之位)

魏文武侯两代魏主,魏惠王拿到手的能牌却打成那样。在于魏惠王过于自负,勿横勿纵树敌过多。没有去稳固三晋联盟。联盟最稳的是利益。魏国却尽占利益,不分赵国。赵国自然心有不甘。韩国虽然是小弟,但大哥不给点糖小弟。韩国会甘愿为马前卒吗?同时开罪于齐秦楚三强,无疑于作死。魏惠王想攻下中山国就是大错误。1中山国在赵国腹地,魏国能越过赵国统治中山国吗?2就算拿下中山国,赵国难道不担心魏国内外夹击吗?最好的办法不如把中山国许给赵国,让赵国去打。换得赵国相助攻他国。秦魏是世仇,自魏夺河西之地。就频频攻魏,想收复失地。如能联韩赵看好西大门,不是很好吗?不给点甜头,韩赵会相助吗?要不三晋联盟伐秦,多分点地给,他们也乐意。不应坐视秦国强大。本来魏惠王也暂同秦议和。重新结三晋联盟对付齐国。魏惠王却攻赵伐韩,这不是把韩赵推向齐国那边吗?齐国要争霸当霸主让他当就是了,虚名要来干嘛。还不如来点实际的。跟齐联合南制楚国。楚国也一直想北上中原争霸。当年让齐桓公晋文公阻止了。齐国一直想要拿下鲁国,那就让他拿好了。这样齐楚就直接齐界了。战国七雄那段时间魏惠王除了燕国没打,其他都打遍了。西攻秦、围韩围赵、齐救韩救赵,南辱于楚。不得不说魏国树敌太多。魏国这时最好的策略是让齐国当霸主,枪打出头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换取联齐制楚,魏齐共同阻楚国争霸中原。带着韩赵防秦东出,因为秦东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韩魏赵,而不是攻韩伐赵。所以在秦国东出伐魏,韩赵不仅不帮忙还落井下石。齐楚更不可能帮魏。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要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大敌,谁是小敌。利益是最能分清楚,利益也是能分的。例如蜀汉邓芝对孙权讲:如果大王你投曹魏,又想保持独立。那是不可能的。到时曹魏必伐,蜀汉也会顺江而下。吴蜀四州之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固。进可争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自公元225年邓芝使吴至公元263年蜀汉亡。近四十年蜀汉东吴联盟未破裂。

魏惠王只要能维持好三晋联盟,不惧秦东出。联齐则能制楚北上。也不致于:魏国东败于齐(韩赵亦攻魏),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七雄得罪于四雄)


小鸿哥

提到魏国就不能不说魏国发展史上两个代表人物:魏文侯和梁(魏)惠王了。


在春秋时期能够持续左右国际局势的大国就只有晋国和楚国了,其余的像秦国和齐国只能算是地区性大国,也就是小霸了。到了春秋后期,君主权力下移,君主被架空甚至取代成了一种趋势,于是"三家分晋"就产生了,这便是-韩、赵、魏了。


由于曾经在一个锅里吃过饭,三晋采取联盟式发展,这个联合取得了1+1+1>3的效果。三晋东击齐国,南攻楚国,西略秦国一时间天下无敌手,可以说三晋联盟简直是"黄金搭档",它的巅峰时期就是魏文侯领导下产生的。



魏文侯善用人才,任用李悝(也称李克)制定《法经》严守法令;任用乐羊灭亡中山,提拔吴起取得河西之地;任用西门豹治理地方。而对外,魏文侯积极调和韩赵两国因瓜分战利品不均而伴生的矛盾。此外,魏文侯还搞起了文化事业,大力推重儒家大贤段干木,资助他在河西讲学收徒,这极大地提升了魏文侯和魏国的美誉度,可以说魏文侯成功接过了晋国的大旗,是当之无愧的无冕霸主,而魏国在这个时期开启了巅峰状态!




古语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到了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他各国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纷纷延揽人才,谋划变法,开始奋起直追。原先的三晋联盟因为利益纠纷已不复存在,魏国地处平原,所谓四战之地,而魏惠王却一直延续祖辈的思路-四面出击,结果只能是四面挨打。 魏惠王曾经向孟夫子抱怨道:"晋国,天下莫强焉,。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

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哎,往事不堪回味,说多了都是泪。


即便是这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依然是万乘之国,魏国常备军-魏武卒依然有不俗的表现,魏国还有大量的人才。虽然我不做大哥很多年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除非在我想做大哥的时候-魏惠王


金锣山轶事

1.地理位置:四战之地,虎狼环伺

魏国地处天下之中,堪称是四战之地。秦国想要进攻东方六国,就必须和魏国交锋。东方六国想要进攻秦国,一般也要取道魏国。所以,地缘格局造就了魏国必须全民皆兵,时刻警惕着附近的国家。如果弱小,早就成为了他国的地盘。

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天的开封市),地盘主要在河南。在战国时期,前期的战争基本与魏国有关。魏国经过变法,想要扩大地盘,于是四处攻击周边国家,即使是同为三晋出身的韩国、赵国,都要被它吊打。如果不是齐国的干涉,赵国可能要提前灭亡了。经过桂陵和马邑两场大战,魏军损失惨重,暂停了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进攻。

战国中后期,魏国基本上参与的是联军,比如六次合盟进攻秦国的函谷关,参与灭齐、灭宋之战,很难有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到了战国后期,年年被秦国吊打,只会日日割地,做着抱薪救火的事儿。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才有了魏国,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篇)

2.军事因素:管理先进,制度优越

魏国的军事力量在七国中属于顶尖层次,尤其是魏文侯改革后,吴起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有编制的精锐之师。在那个骑兵不是主流,没有热兵器的时代,堪称是国之重器。其他国家还在倚靠车兵,这是制度的落后。而且,魏国军事管理严格,只有商鞅变法后的秦军才能与之媲美。

战国初期,也确实打得其他国家很害怕,包括秦国。即使在后来的桂阳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军损失惨重,但这项制度保留了下来,军队力量依旧不弱。后来的魏信陵君率领魏军大破秦军,解救了邯郸之围。

3.帝王因素:开拓进取,政治改革

魏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第一个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是战国时代最早开始改革的,从文侯、武侯、惠王等早期君主都是属于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所以汇聚了大批人才,从上而下,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反观同一时期的其他六国,都在忙着内乱或相互攻伐,都是在消耗国力。一个在上升期,一个在消耗期,面积和人口等宏观上的差距已经缩小了。

4.人才因素:人才井喷,才人兴国

都说是人才兴国,放在魏国身上确实是最好的证明。魏国是七国中人才最鼎盛的,诞生了商鞅、魏齐、范睢、蔡泽、尉缭、李斯、西门豹、李悝、庞涓、吴起、张仪、苏秦等文武人才。初期由于君主的重视人才,与国家战略一致,所以能留住人才,国力得到蓬勃发展。

中后期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越发昏庸,本国人才看不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于是都纷纷跳槽到了秦国,结果成为了秦国平定天下的中流砥柱,这是魏国最大的失败。


慵懒国王

这里就提到一个很多人的误区了:对于古代国家(即使是今天也一样),不能单纯的以国土面积来评判实力。

在战国地图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魏国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后期的国土面积更小。而秦楚两国则是大的没边,似乎实力要比魏国强上好几倍。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极度落后,春秋战国时期就更是落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连牛耕技术都没有全面普及。垦荒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所以在古代社会,人口是高度依赖于良好的自然条件的!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有广大的冲击平原。丰沃的水土和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是古代农民的天堂。所以在漫长的封建史上,黄河流域一直是经济的绝对中心,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成为经济重心的割据要到明清时代才正式确立。

所以,河南、山东、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古代社会里养育了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对于古代政权来说,由于生产力与技术的落后,人口代表了绝对的国力,而魏国的位置恰恰在河南一带,所以虽然其拥有的面积较小,但国力并不弱与秦楚等大国。

今天我们视为经济重心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非常原始。在当年的人眼中,过了长江的土地就属于绝对的烟瘴之地了。过了云梦大泽(在今湖北)以后就是野兽横行的世界,至于两广岭南一带,基本等于无人区,直到唐宋时期,两广还属于发配的犯人才去的地方。

所以楚国虽然面积很大,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长期受到中原诸侯的轻视,楚国自己也说“我蛮夷也”,后来随着土地开发实力才逐渐上升。空有幅员千里却没有人口,实在是纸老虎。

而秦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秦国的面积多是夷狄的荒蛮之地,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风头远不如中原的魏齐等国,可见面积没什么大用。

而魏国既拥有优渥的自然条件,众多的人口,也拥有先进的军事制度。在战国时期,历代魏王都很重视军队的改革,尤其是经过吴起改革之后的魏军,拥有让天下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在当年骑兵上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魏国的实力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小约翰

1、日本面积也小,但却是当今强国!强弱基本上与国土面积没有必然关系。

2、魏国面积并不小。战国初期其有三块国土,面积可在七国中排前三。楚赵之后,基本上就轮到他了。

3、前403年,周王承认三家分晋,战国开始。当时的魏国国君是魏文侯。他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吸引了很多人才,从而使得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让周边国家侧目。因此魏国也就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4、可惜魏国的第二代国君魏武侯不像他父亲魏文侯那样有战略眼光,也没有他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犯了很多错误,以至于结仇于诸侯。在其子魏惠王执政时终于遭到各个大国的夹击,从而国力枯竭,彻底走向衰落。


万物简史

魏国弱小那是战国后期的事了。战国初期最先称霸的就是魏国,将近百余年时间,战国初期魏国强大到所有诸侯国都害怕。说一下战国初期魏国有多强大,你就不会觉得魏国弱小了。再说了面积的大小和军事强弱好像没有直接的关联。

三家分晋之前的事就不说了,三家分晋魏国建立。之后几代君主都在变法图强。魏文侯魏国第一代君主,那时候魏国还没有称王,只是被封为侯。任用法家李俚,还有吴起,西门豹等变法,魏国很快强大起来,用翟璜为相,乐羊为将,迅速灭掉中山国,之后魏惠王时期称王(徐州相王)。



战国初期魏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向西占秦国河西七百余里土地,北灭中山,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吴起变法,训练出魏武卒,当时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魏武侯继位,仍用吴起,向南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之后魏惠王称王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自魏惠王之后魏国才开始衰落。这时候魏国已经称霸战国七十多年。


马陵之战魏国命运的转折点,此役之后魏国再也不能和秦国齐国楚国这些国家相提并论了。马陵之战庞涓战死,魏太子被俘,十万魏武卒全全军覆没。此后秦国,楚国不断攻击魏国,魏国一蹶不振。公园前225年被秦国所灭。


小伍讲历史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地盘虽然不大,但是人口密集,无论是商业还是农业都非常发达,同时也是交通的十字路口。但是也因此魏国成为了四战之地。


魏国在战国前期,并不弱小,西边占有河西之地,接近秦国故都栎阳仅仅二百余里,东边接壤齐国。盛极一时的魏国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

魏国在战国早期的时候,联合三晋西拒秦,东拒齐,南拒楚,更消灭了一些小国,完成了霸业。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时候,魏国开始单干了,不再联合三晋,到魏惠王的时候,赵国和韩国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敌人!四战之地的魏国把周边的国家都给得罪了,战略失误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后来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魏国越变越小。原来西部的土地,河西之地、安邑等地都割让给了秦国,魏国只剩下大梁周边方圆几百里土地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魏国在后期也吞并了宋国,成为五国伐齐的最大赢家,也算是弥补回来了一些吧。



尽管土地面积小,但是魏国的土地都处于中原腹地,人口密集,农耕发达,也仍然是各国商人往来的十字路口,虽然在国力上比不了楚国,比不了赵国,但是也可以勉强做到自守。


梦三七夜

1,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魏国作为三家之一,又自认为继承了晋国衣钵,自然算的上是战国七雄之一!

2,魏国第一代国君变法,第二代国君强军,第三国君称王,发展是战国初期最快的,也是战国第一霸主。至于国土,那是吴起与大小诸侯大战七十六场打回来的,到惠王时国土比立国之初大了三倍有余。秦魏世仇,也是因为魏国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千里。

3,国土面积大,并不能代表综合国力强。魏国鼎盛时代国土也没有楚国大,但是魏国兵强马壮,经济发达,就是能吊打秦国跟楚国!

4,魏国最先变法,开创了战国之世的变法热潮,魏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原文明的中心。孟子大师经常带着几百学生跑到魏惠王哪里混吃混喝,也是因为魏国当时是文明中心,人才辈出,是搞学术的好地方!

魏国如此强盛文明,又影响战国局势,自然是七雄之一!


大秦铁鹰剑士

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是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因为地理位置优越,魏国的人才储备是最多的,这是其称霸的根本!

魏文侯时期,魏国成了战国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正式被周天子列为诸侯,这一年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历史的。

魏文侯用李克变法,拜子夏、段干木为师,吴起治军,乐羊攻打中山,翟璜为相,重用田子方、西门豹等人,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

此时魏文侯西掠秦地,东击齐人,南扫强楚,北灭中山。最重要的事件是和秦人的战争,当时吴起等人已经打到了陕西境内,秦有被灭国的危险,从此魏国控制了整个西河地区,使秦无法与重要往来。

魏武侯逼走吴起,国力停滞不前

魏文侯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魏武侯。初期魏武侯还能依靠他父亲留下的诸多老臣和优越的制度带领魏国东征西讨。由于吴起的存在,魏国在对秦的战争中也还处于优势。但随着魏武侯重用田文、公叔痤逼走吴起,魏国的实力便不再显著曾强。

魏武侯四处树敌,三晋同盟被瓦解。魏武侯后期以为自己可以称霸天下,便放弃了三晋同盟策略,使得魏国四处受敌,为以后的衰落埋下伏笔。

魏惠王一系列错误决定使魏国走向衰落

魏惠王继位初期,魏国依然强大。他用庞涓为将几乎灭掉赵国。但他过度使用武力,树敌太多,与齐国马陵之战后庞涓自刎、主将太子申被俘,此战使魏国元气大伤。公元前340年魏秦大战,结果主将公子卬中了商鞅之计被俘,魏军大败,魏惠王吓得放弃都城安邑,迁都到了大梁。此役过后,魏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魏惠王最失败的就是没有重用商鞅,并且还放走了商鞅。在魏惠王迁都时自己也说了很后悔的话。还有就是魏惠王一生老想称霸,四处征伐,树敌过多,使魏国彻底走向衰落。

由此观之,魏国起初并不小,只是后来才慢慢变小;虽然身处四战之地,但交通发达,可以延揽到众多人才;国土面积虽小,但开发程度较高;身处中原,人口数量众多。

经过初期魏文侯的扩展,魏国土地并不小;地处四战之地,交通很发达,既有利于人才往来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秦、楚、燕面积虽大,但边境都是未开发之地,且人口数量并不多。

这就是魏国可以屹立于七国之中的原因。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