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無話不談,離不開這4則溝通技巧

正處於青春期或即將步入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對於和孩子的有效溝通,要重視,不要畏難,心中堅定地相信我的孩子是優秀的,現實中積極落實溝通四則技巧,相信孩子與您一定無話不談。

技巧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這個技巧並不僅僅是個人意見,更是太多孩子的呼聲。中國的家長們太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不被理解,甚至還要收到埋怨。

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這種需要既是主觀獨立性的體現,更是孩子客觀成長的必要條件。

與孩子無話不談,離不開這4則溝通技巧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無論是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還是選擇報考志願,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成分,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

技巧二:要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有這樣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兩位語文老師正在批改初一學生的作業。一位老師說道:“ABS,防抱死系統,這哪對呀?防“爆”也不應該是這個“抱”字呀!”

正待與另一位老師老師切磋,無意中被一名學生聽到,學生連忙打斷她們:“你們剛才說的是ABS嗎?它確實指的是汽車上的防抱死系統,學生寫得沒錯……”

隨即又簡單解釋了一下這個系統,兩位老師這才恍然大悟,略帶慚愧地表示“看來有些知識還真得跟孩子們學”。

與孩子無話不談,離不開這4則溝通技巧

跟孩子們學——這是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樹立的意識,而且絕不僅僅是體現在“兒子,你教我學學電腦”,“女兒,這DVD怎麼看”這樣簡單的“討教”上,而是要求我們成年人在與孩子們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認孩子們的優勢與長處。

承認在社會疾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某些不適應甚至是落伍;承認我們在教育孩子不犯錯、少犯錯的同時我們也在不自覺的犯著錯誤。

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虛心一點,只會更加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現在的孩子接收新鮮事物的速度太快,能力太強。我經常和學生說:我不過是在語文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上比你們先學了一步,多經歷了一些。

技巧三: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我們一直在提,要和孩子平等對話,平等溝通。家長們想和孩子實現有效溝通。可什麼樣的的方式是孩子能接受、家長能做到的溝通方式呢?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現在的家庭溝通方式,對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對於這個現象,我也專門做了一些分析:

其一,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確。

說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裡。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做法不得不說是孩子的悲哀。

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與孩子無話不談,離不開這4則溝通技巧

其二,固化思維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也決定溝通效果。溝通是一個細緻得不能再細緻的教育行為,要細到每一段話,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

當你要向孩子明確表達讚許或警告的時候,甚至需要注意您每個字的音調。

家長們切記,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要記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賦,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強烈。傾聽是為了瞭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完全遵照家長的意思,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

技巧四:多誇誇孩子,賞識是教育的一部分

對孩子的誇獎和讚美必須有兩個前提:

一是家長本身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明辨是非美醜,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實施賞識教育,否則孩子長到十五六歲家長突然賞識,孩子還真可能由於不習慣而拒絕接受。

所以家長們要充分認識到,賞識教育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家長自身。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賞識的事,需要家長以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導;同時孩子正確的行為能否第一時間得到最及時的賞識,更需要家長的發現和肯定。

與孩子無話不談,離不開這4則溝通技巧

賞識教育更不能僅僅持續一時,而要長期堅持。否則會讓孩子產生疑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小編髮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