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七绝写得怎么样?

老许


闲坐读书,暗香散入窗内,因忆旧人,作此诗: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题主的诗有景有情,有远有近,有过去有将来,有诗有序言,为什么就没个题目呢?

当然了,倒也是不重要。题主的问题是说“这首七绝怎么样”,也就是说自认是七绝的。绝句分为两种,律绝和古绝。而我们平时所称的“五绝”、“七绝”一般是默认指的律绝,而古绝则称为“五言古绝”、“七言古绝”,属于“五古”、“七古”。

所以,我们在格式上就看看这首诗是否属于律绝中的七绝就好了。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大家都简单些,别搞太复杂。

格律分析

起句“为有暗香寻迹远”,平仄为“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格式实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先按格律诗平仄对粘关系进行推导,得出首句仄起不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一畦花径昔年栽”平仄为“中平中仄仄平平”,这里“昔”字如果是入声字,那么这一句是合韵的,否则“昔”字发新韵平声,关键部位出律。也就是说,这首诗使用的是平水韵。

再看第三句“多少繁华如梦去”,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其实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和首句是一样的,和第二句就是相对的(因为第二句合律与第一句相对),而格律诗不仅有“对”的要求,二三句是要求“黏”的,才能从第二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出第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声调发音相似,只是以仄声收尾断句。所以,第三句是出律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失黏”。

那是不是就可以断定这首诗不是格律诗了呢?我们看完最后一句再说。

尾句“几时烟雨伴君来”,这一句和第三句对仗。这里顺便说一下,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你写得对仗是你文采好,但是不成为一首诗是不是绝句的判断依据。说这个是因为有些同学在以前的文章后面留言有误解,这里统一回答一下。

这一句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和第三句相对,和第二句相同。

也就是说,这首绝句的一二句、三四句是齐头并进的,但是互相之间又相对,是律句,只是二三句之间失黏。这种格式在唐诗绝句中非常多,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如白居易的《游仙游山》,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不在这举例了。后人在整理归类这些绝句的时候,特意给取了个名字——折腰体。

但是我们要看到,折腰体多出现在唐,是格律体出现发展的时期。宋以后的七绝,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折腰体,或者直接将后来新写的折腰体视为出律,归入古绝。

也就是说,新作格律诗出现折腰是倒退,并不合适。唐朝出现的那是没有办法了。格律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要求严格的一种诗体,唯一能放宽的就是律诗颌联不对仗。

总结格式上的分析,个人认为这首新作诗是一首七古。

诗意分析

当然,一首绝句写得好不好,主要还是看意境和文采。七绝相对雕琢,七古偏重古朴。

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首好诗。作者还怕大家读不懂,特意写了序。其实从有心的读者来看,倒是有些多余,写个切合诗意的标题就好了。

从行文方法上来看倒是很符合绝句的,首句叙事开场,交代为寻暗香出门走远,承句写发现暗香来源,是昔年栽种的一畦花。转句转换写法,开始抒情,又承接上句,是看到花念起了故人,最后一句加强感叹,故人何时再来?

整首诗的感情表达是流畅的,在前两句叙事也是清晰的,语言结构很有些古气,唯独有一点“一畦花径”值得商榷,一畦花是一块小花田,花径肯定是小路,“一畦花径”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至于后两句虽然对仗、流畅,但是和前两句相对古意的结构营造的意境来说,有些流俗。更像是晚唐、宋之后的句子,精致、繁华却不够古朴。

当然,这是我个人把它定位为七古来看的。作者有作者的想法,每个读者有每个读者的想法,这里不求同。

但是我是这么看的。这是一首格式上是七古,意境上却是七绝的好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很不错的一首七绝小诗,作者有一定的功底,我感觉比很多人水平要高一些。

一、格律的变体

押韵上平十灰。从句式上来看,作者很熟悉格律,第一联和第二联用了两种七言的律句,仄起仄收(zzpppzz)和平起平收(ppzzzpp)。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称之为折腰体,在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律诗目录下和绝句目录下都有折腰体的名篇。如: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半古半律的格律诗

对于折腰体是否属于格律诗,是有一定争议的。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有“古律”之说,例如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通篇不对仗,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半古半律。

现在大多的刊物不认可折腰体是格律诗,但四句的诗当然是绝句。另外折腰体算是律绝句还是古绝句无关一首诗的好坏。

三、绝句一定是格律诗吗?

绝句本身诞生的时候还没有后来的格律标准,因此绝句一开始就有古体绝句,入唐以后,诗人们也做了大量的古绝句,仅仅在《唐诗三百首》中的绝句篇里就几乎有一半。

比如平声韵的五绝有:李白的《静夜思》、《怨情·美人卷珠帘》,刘长卿《听弹琴》等,韦应物的另一首折腰五绝《夜寄邱员外》;仄声韵的五绝有:王维的《鹿柴》,孟浩然《春晓》,裴迪《送崔九》,贾岛《寻隐者不遇》。

另外南宋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有大量的非格律绝句。我一直不太清楚:那些认为绝句一定是格律诗的人是哪里找来的标准?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是没有错误的。

四、诗的简析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第一句,为有暗香寻迹远

因为闻到花香而寻迹而去,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第一句是复杂句,原因状语加动宾加补语,这种句法初学诗的人未必能够写出来。古人虽然没有状语谓语这首叫法,但是对于句法的变化是分非常讲究的, 能用这种句法的人,一般是读过不少诗词的有心人。

第二句,一畦花径昔年栽

一畦花径昔年栽是“为有暗香”的原因,前两句是整体的倒装结构,原因置后。栽的不是花径,而是花(暗香),昔年在“一畦花径”栽花。不管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用,这句诗没有毛病, 是诗家语言,“一畦花径”作地点状语用。

如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斫得厅前栽。

我开始学诗的时候,遇到此类的语言结构不太敢用,觉得讲不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模仿古人作诗,再结合一些理论的学习,会慢慢的理解。《老街诗词闲话72-写出好诗一定要学会使用诗家语》。

第三四句,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昔年”,转折得好,看到“昔年”的花径,今昔对比,感慨“繁华如梦去”。第四句大概是“何日君再来”的意思吧:心中问道,昔年种花的那个人我还能再见到吗?和周邦彦《兰陵王·柳》的结尾差不多: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过后两句略输文采,诗味相对前两句逊色一点,“多少繁华”这种词语太虚,用意象来代替好一些。

结语

格律诗中,三仄尾和鲤鱼翻波基本是作为正格使用,但是折腰体会有些争议。

绝句的特征很明确,四句的诗就是绝句。至于五七言绝句是否符合格律无所谓,可以是古绝句可以是律绝句。而五律和七律、排律一定是格律诗。

以上一时有感,个人浅见,也许以后会有新的认识,欢迎指正!谢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面几个回答都认为提问的这首诗格律有误,我觉得有必要在此纠正一下,我们先看这首诗。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这首诗应该是用平水韵写的,如若是新韵,二句“昔”为平声,那么这句就犯了三平尾,为近体诗大忌。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熟悉格律的人可能知道,这首诗按标准的格式来看,二三句平仄失粘了,不过因此认为这首诗算不上绝句,是有失偏颇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格律诗中除了正格之外,还有一种变体——拦腰体。这种变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上下两联失粘。

例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上所举,拦腰体的例子在唐诗中并不少见,这里就不多举例。



其实这首诗的主要问题不在格律,而在语法和章法上。语法上,首句炼句还可以再简练,二句栽花可以,栽花径则表述不妥当。章法上,前二句与后二句,承转不自然,意境衔接有些跳跃。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交流。


诗词补习班


未见原诗,现将某评论的为原诗:

为有暗香寻迹远,

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

几时烟雨伴君来。

看了八十多人评论,从格式来讲,连七绝的称谓都未统一。(一)一种人认为:只要是四句,每句七字就叫七绝。(二)古体诗(古绝),近体诗(律绝)都叫七绝。(三)不合格律诗要求的,只要平仄,押韵合格就可叫格律诗。

我们在这里是拿格律诗的七绝要求来看,是否是“七绝”?按格律七绝四式,此为首句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而第三句与第一句,第四句与第二句平仄完全相同,这样就无格律诗的声韵美了。格律诗中还有:粘,对,替。孤平,三平尾。等规则必须遵守。是不能用古体诗的格式去写的。说折腰体可以,那么,古体诗可以用邻韵,可以一首诗中可以用同一字押韵2,3次。(律诗须对仗,而古体诗无要求),再说若格律诗可失粘,失对,失替,可犯孤平,犯三平尾。那还怎样区分格律诗与古体诗?所以说,这首诗根本不是格律诗的七绝。至于诗的意境韵味,非悟空所问,就不评论了。


石湖老土


读了这首: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乍一看还不错,细品一下,就知道这诗是做出来的而不是作出来的!凑字凑韵凑出的叫做!观景生情推敲出来才叫作!先看第一句(暗香)应该是花香,没生命的气味只会漫延不会寻找,用(寻迹)不妥!用(沁)或(侵)还差不多!再说第二句一畦花径?花径是花间小道!一畦应该是一地的意思!再说花径怎么栽?作者这层没想到?后两句可以!不能乱说,但一首诗往往一字之差就是瑕疵!假如:一畦花卉(或圃)昔年栽,几缕暗香沁窗台。三句不变,结尾:何时烟雨伴君来!(一家之言)


一绺春风79682225


体裁为古韵还说的过去,不要说成七绝,七绝就要有七绝的严格格式排列,此诗全无。

一般近体诗的书写,都要有叙事的承上启下关系,此诗为东一句西一句,属于乱枪扫射,打到谁算谁,全无目标。

这首诗最有特点的就是,每一个句子都很有意境,可是一排列上就变成了杂乱无章。

抱歉,可能我说的有点狠,如果不喜欢,可勿听。

即为七绝,必须有一个对仗句(两个更好)。要求是在颔联(第三,四句)或颈联(第五,六句)用对偶句.对仗的意思是,与对联(春联)的要求类似。即前句的两个字是名词,下句对应的两个字也必须是名词;如果用的是数量词,对应的也必须是数量词。即所谓"天对地,山对水,大陆对长空"。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这是对近体诗绝句格式上的要求,兄台如果想要学习绝句诗,最好先从对联入手,这样相对简单些。

希望兄台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学习近体诗,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精粹。


愚人时代1972


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

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格律:下联失粘。第二句“一畦花径昔年栽”格式是“仄平平仄仄平平”,那么第三句应为“中平中仄平平仄”。

结构:转得太过,脱节了。“多少繁华如梦去”与前面的起承环节叙述的关联不大,也未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倒像是怀古之类的感慨。有花香,即花盛开着,逻辑上不能得出“多少繁华如梦去”。重点应该是见到昔年所(共同?)栽的花而感受其所蕴含着的情感及往事!继而产生何时再见的思绪。

——老普随口而言,目的更主要的是想通过“悟空问答”像做个作业一样来提高自己!学习为目的,不妥之处多指正!


普穑斋


这首诗怎么说呢。。。非常棒!这是一首“完整”的诗,押韵也不错的!尤其是文辞优美、意境很深,感情抒发的也不错!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它是一首“完整”的诗!一般情况下我们写诗,如果只是写景或者只是抒情,未免单调,完整的诗应该是有情有景,由景入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至于押韵就不说了,没什么问题!

到了意境、文辞、情感这三个,就是这首诗的亮点了!有人一直分不清楚意境和情感有什么分别,意境指的是诗文在由景入情的过程中,是大还是小,这里的“大小”并不是说非要是志向啊、天地啊这种!而是说你过度的是否自然,是一种“层次”的感觉!

这首诗由“为有暗香”引发作者寻找到昔年种下的“一洼花泾”,由此引发出来后面的感叹,非常通顺,意境转变毫无滞涩,水平非常高!或者不用“大小”,用层次“高低”来形容已经也可以!

文辞方面主要是用词用句,通顺、恰当,很不错!

最后在情感方面表达的也是比较深!由小及大,情深意切,虽然只有4句诗,但是胜过千言万语!

整体而言,这首诗完整、通顺、意境很高、文辞优美、情感很深!是个很不错的作品!


万物皆明


说实话,这首“诗”硬伤太多,出律的地方太明显!只要是真正懂得格律诗的人,会一笑了之的!


鹰击长空5348


你这首诗意境是很好的,只是没有合辙押韵。略作改动,望各位师友点评。

为有暗香透纱窗,

一畦花茎绽芬芳,

多少繁华梦不在,

几时烟雨伴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