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景德鎮陶瓷藝術猶如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發出絢麗的光芒,為古老的華夏文明爭得無比的榮譽。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穿越時空的隧道、歷經歲月的滄桑,逾顯其藝術的輝煌,呈現她迷人的魅力和傲岸的身價。

珠山八友是中國瓷版畫藝術集大成者、瓷藝泰斗。清朝末年,御窯流落到民間的瓷藝大師,在景德鎮多年的瓷藝創作,彼此的藝術成就獲得了瓷藝界的公認,彼此之間締結友誼,研習瓷藝。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樊欣野《今日月圓》“珠山八友”團圓圖

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高手聚集一起,脫離了“組織”的他們,身心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因有著共同的志趣,在繪畫上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正所謂情投意合。


“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其實實為10人。成員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再加上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指一個群體,而不是確數。他們也不全是江西人,其中王大凡、何許人、劉雨岑3人都是安徽人。這其中年齡最大的徐仲南生於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比年齡最小的劉雨岑年長32歲(劉雨岑生於1904年)。

珠山八友雖為一個群體,但各人藝術風格迥異、特色鮮明。譬如:

王琦瓷繪人物,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表現人物的衣紋和風姿,獲得頗為奇妙的效果;

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將彩料塗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陶瓷藝人;

鄧碧珊是第一個在瓷板上描繪人物肖像的瓷畫家;

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礎上,以國畫的潑墨法,在瓷器上繪山水,同樣出現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效果,給景德鎮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機;

劉雨岑憑藉自己深厚的功底,創“水點”技法,在景德鎮陶瓷粉彩藝術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技術後來運用於燒製毛主席專用瓷,被譽為當代官窯。

珠山八友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憑藉自己的才華也成就了一個傳奇。戰亂紛仍,亂世英才。以瓷為業,述志渾成。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套版 一套八件(八人共創)

2012年華西拍賣,成交價RMB14,672,000

一、鄧碧珊

字闢寰,號鐵肩子,堂號晴窗讀書樓,生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逝於1930年,江西餘干縣人,清末秀才,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鄧碧珊作品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科舉制度廢除後,在餘干縣從事教學。1913年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習,一面代人書寫瓷字,一面習魚藻畫技。

鄧碧珊早期主要畫山水,後繪瓷板肖像。他最早嘗試用馬尾織造的九宮格繪製人像,乃陶瓷肖像畫創始人,景德鎮的瓷像畫家張洛山就是出其門下。到了不惑之年,則專事粉彩魚藻瓷畫兼畫花鳥,鄧碧珊的魚蟲,在設色上受日本東洋畫藝術的影響,他用筆及構圖受宋畫的影響,構圖虛實相生,用溼筆染墨,充實魚的體積感和質感,畫風洗練,題銘蒼鬱遒勁。

1928年,鄧碧珊加入由王琦發起的“月圓會”,時年54歲。

1930年,方誌敏率紅軍攻下景德鎮,鄧碧珊因替被紅軍搶掠的受害者討要被搶財產,而被紅軍槍殺, 享年56歲。

二、何許人

原名何處,字德達,乳名“花子”,生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逝於公元1940年,安徽南陵縣人。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是景德鎮瓷業人熟知的仿古高手。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何許人作品

14歲隨鄉友到景德鎮瓷店學藝。初學青花,後學粉彩、淺絳彩及青綠山水。王琦為其將“花子”改為“華滋”,又以陶潛的《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句,為其改名何許人。

1911年後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客居北京數年,結識許多前清遺臣貴族 。

1934年前後於九江開設“紅店”,經營彩瓷,自產自銷,設帳授徒,後因一場大火,其店鋪毀於一旦,此後再度回到景德鎮。何許人研習以粉彩畫雪景,漸次深諳其中奧妙,開創了景德鎮粉彩雪景之先河。著名花鳥畫家鄧肖禹、雪景大王余文襄就出自其門下。

年輕時何許人娶董錦蓉為妻,生二女,其一何翠娥,其二何銀娥,1932年5月1 0日生獨子何大興,1940年何許人逝世,其妻改嫁,將其子交祁門貢生、景德鎮瓷業公司業務主持康達託養。康達認其為養孫,後帶回老家祁門縣禮屋村,何氏一門子孫相延至今。

三、王琦

號碧珍,別號陶述迷道人,室名陶陶齋,生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逝於公元1937年,祖籍安徽南陵,生於江西新建。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王琦作品

原擅捏麵人,1901年到景德鎮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擅寫意肖像瓷板畫,後學習錢慧安的瓷板繪畫藝術,1916年浮樑知事程安贈王琦“神乎技藝”一匾,從此聲名鵲起。後與王大凡赴上海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揚州八怪,尤喜歡黃慎的畫風。

作為“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因捏過麵人、而後畫瓷像、又吸收了西洋彩瓷畫技法,並確定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因此,王琦的繪畫風格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西洋畫技法。但他狂放崎嶇,典雅飄逸的畫風,仍保留有黃慎的味道,至死也未能自成一格。

四、汪野亭

名平,字鑑,號平山、平生、老平、垂釣子,亦號傳芳居士,齋名平山草堂,生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逝於公元1942年,江西樂平人。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汪野亭作品

汪野亭自幼深受祖父汪享榮喜愛,祖父寧可自己外出務工,亦要為孫兒積攢學資送其入私塾就學。私塾設在本村汪氏宗祠。汪野亭入學時正值宗祠修葺,修葺宗祠的雕刻師、畫師在樑柱間所繪的山水樓閣、花鳥蟲魚,使汪野亭目不暇接,藝趣盎然。他課餘向畫師們討教並借來畫稿認真臨摹,畫師們見其謙虛好學,都樂於指點。汪野亭的好學,使其繪畫技法日趨熟練,鑑賞能力也隨之長進。

他一心尋求深造機會,但家庭情況讓他思蹙不安,祖父汪享榮毅然助汪野亭考進江西省陶業學堂。汪野亭選修美術專業,師承張曉耕先生專修山水、潘勾字(又說為潘陶宇)先生學習花鳥。汪野亭為了減輕祖父的負擔,他半工半讀,課餘替瓷商繪瓷。既緩解經濟的拮据,又學以致用。190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進入景德鎮以繪瓷謀生。

在瓷畫技法上,他採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別具一格。他的山水畫,一直為後人所仰重,至今仍影響著景德鎮瓷畫界。他從藝30多年,創作的作品廣受收藏家的青睞,並爭相收購。

五、王大凡

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後移居安徽省黟縣,出生於江西省波陽縣(鄱陽縣)皇崗村。生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年),逝於公元1961年。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王大凡作品

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店裡獨立畫瓷,同時也追隨只大王大凡3歲的著名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學習技藝。汪曉棠不僅教他瓷繪技藝,還教他詩詞歌賦。倆人由朋友發展到師徒,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鑽研,在景德鎮瓷繪界嶄露頭角。

他擅工筆人物,師從汪曉棠、改七薌、沙山春、費曉樓,後集諸家之大成,創“落地設色彩”工藝,即彩畫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色料平塗於瓷胎,再罩雪白、水綠。人物形象生動,畫面賞心悅目。

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一的金牌得主。

六、田鶴仙

名青,原名田世青,字鶴仙,號梅華主人、荒園老梅。生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 1894年),逝於公元1952年。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田鶴仙作品

少年時寄居江西撫州岳父家(兒時家庭包辦的無愛婚姻),離婚後屢遭周邊朋友的非議,連志同道合的“月圓會”同仁也有的不理解他,視為不道德,一度欲將田鶴仙從“珠山八友”中除名。低迷的他在所繪的《瞎子圖》題詩:“勸君腳下須求穩,前途崎嶇路不平。”與前妻離異後,同所愛的景德鎮中年婦女同居廝守,相依為命。

他氣質文雅,為人謙和,高大的身軀,大氣的五官,胖胖的臉龐,稀疏的烏髮,數九寒天亦不戴帽子,炯炯有神的雙眸不飾眼鏡,頗有超然物外的梅花氣韻。

民國初年曾任景德鎮稅務局職員,後任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中年才加入繪瓷行列。先攻山水,後改畫梅花。其繪畫藝術,以梅花獨步畫壇。鶴仙的梅花,深得元代畫家王冕的影響,其枝幹似斷非斷,用筆及構圖無處不體現王冕的繪畫精神,“珠山八友”發起人王大凡贈有“山水清渾成一格,梅花作出更無雙”的讚譽詩句。

七、程意亭

原名程體孚,別名甫,藝名翥山樵子、洎山山民,齋名佩古,江西省樂平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逝於公元1948年。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是由其兄長撫養長大的。14歲起在祥盛糧行學徒。路過裱畫店,被店內板壁上的畫作吸引,往往駐足觀賞而誤時誤工,被兄長責備。從此程意亭立志從藝。

1911年,16歲的程意亭離家考入饒州“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科(原江西窯業學堂)(該校只收江西籍學員),師從名家張曉耕及潘陶宇先生學習山水花鳥。1914年畢業,遂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繪瓷。曹焜督軍江西期間,在南昌建“迎慶樓”,負責建造的程先生與程意亭關係甚好,特請他為該樓作畫。

程意亭生前無什麼嗜好,唯獨對京劇情有獨鍾。且唱功了得,常博得大家的掌聲。他注重穿著,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杖,白淨的臉上常飾一副眼鏡,風度翩翩。他性情溫和、為人慷慨仗義。早年居住農村時,村與村之間常發生糾紛,便請他出面調解,他不僅樂意出面,且常能奏效,鄰里間就連家庭糾紛、父母出殯等等瑣事,都少不了請他幫忙。

1920年,他與汪春蘭結為夫妻,育三子,按程意亭之意願,希望小兒子學畫,繼承他的瓷畫技藝,但因其本人英年早逝,無法傳藝,故無一子繼承其瓷畫技藝。程意亭對中國畫和瓷畫顏料的漂研製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畫面上的色彩富麗古雅,兼有豪壯和柔美的格調,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八、劉雨岑

原名劉玉成,後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飲冰,別號澹湖魚, 六旬後號巧翁。 祖籍安徽太平(黃山市黃山區),世居江西波陽縣(鄱陽)。生於清光緒三十年(公元 1904年),逝於公元1969年。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珠山八友之風華絕代的晚清民國瓷板畫

劉雨岑作品

劉雨岑年幼時受鄰家裱畫店的影響,1918年改填波陽籍,考入饒州“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原江西窯業學堂)(該校只收江西籍學員)。1921年畢業後,繼續師從潘陶宇先生學習中國畫,為其後到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他40餘年的陶瓷藝術生涯。1922年結識陶瓷世家朱受之的女兒朱秋霞並與之結婚。朱受之與當時景德鎮繪瓷大家王琦交往甚密,王琦對謙虛好學的劉雨岑十分欣賞,遂將劉雨岑收為義子,這就是“珠山八友”中傳為佳話的“父子一對”。

建國前劉雨岑先後在“浮樑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教授中國畫和陶瓷藝術。其培養的王恩懷、徐亞鳳、詹鐵成等眾多弟子,大多數成為景德鎮陶瓷藝術領域中的人才。當今景德鎮陶瓷人物畫大師王隆夫,曾慕名向劉雨岑學花鳥,劉雨岑亦悉數相授,這對年齡相隔30餘歲的藝術家終成忘年交。

劉雨岑擅長粉彩花鳥。早年受華喦的畫風影響,中年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畫藝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1969年於文革批鬥中精神失常,突發腦溢血辭世,享年6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