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人壽經歷“七年之癢” 何時走出連續虧損“初創期”?

隨著3月27日中國人壽正式對外披露2018年財報,至此,5大上市險企去年利潤數據已經全部出爐。其中以中國人壽利潤下降最為顯著,降幅接近65%。

處於行業頭部位置的大保險公司尚且如此,對於很多中小壽險公司來說,去年的日子顯然更難過。

根據浙江東方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120. SH,以下簡稱浙江東方)在3月22日披露的年報數據,中韓人壽2018年虧損約1.19億元,這也是中韓人壽自2012年成立以來,連續第7年錄得虧損。

對此,中韓人壽方面在接受《投資者網》調研時表示,(中韓人壽連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目前仍處於壽險公司典型初創期。“有持續業務成長和良好續收表現的中韓人壽,正處在投入期,未來長期持續盈利可期。”

仍處在“初創期”?

中韓人壽成立於2012年11月30日,初始註冊資本5億元,由浙江國貿、韓華生命各出資2.5億元,各自持有中韓人壽50%股權,目前總部設在杭州。

數據顯示,中韓人壽在2012年至2018年度分別虧損0.21億元、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1.34億元、1.42億元和1.19億元。

中韩人寿经历“七年之痒” 何时走出连续亏损“初创期”?

思維財經根據公開數據整理;注:2018年數據未經審計

有媒體曾將中韓人壽持續虧損的原因歸結為中韓股東之間存在經營理念差異,並由此產生了矛盾。

對此,中韓人壽方面予以了否認,並稱雙方股東溝通非常順暢。

中韓人壽還進一步解釋說,由於一些行業普遍情況(比如成立初期需要消耗資本以開設新的分支機構、鋪設銷售渠道、擴充人力打開銷售局面,相應成本也集中體現在開業的前幾年;保單成本發生在銷售階段,前期成本較高,還需按監管要求計提較大金額準備金),當前會計利潤呈虧損狀態。

“壽險公司有其盈利週期,普遍情況下,壽險公司前期投入大,盈利週期較長,隨著規模的累積以及續期保費的滾動,前期投入的收益性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另據時任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陳文輝主編的《中國壽險業經營規律研究:費用、盈虧平衡、資本需求》顯示,壽險公司的利潤曲線呈凹形:以十年為一個週期,開業前期存在虧損,並在一定時間範圍內不斷擴大,3至5年左右為虧損最嚴重的時期,之後虧損逐漸下降;在7至8年後進入盈利期,此時利潤將出現快速增長,並在第10年左右達到盈虧平衡年。

顯然,中韓人壽至今尚未進入盈利期,反而是正在經受“七年之癢”,處於虧損嚴重期。

扭虧依然任重道遠

2016年8月,中韓人壽首次在官網披露了《關於變更股東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審議並通過了《關於中韓人壽股權轉讓的議案》,浙江國貿擬將其持有的中韓人壽50%的股權轉讓給旗下控股44.23%的浙江東方。

對此,中韓人壽方面解釋說,早在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彼時已拉開國資國企改革的帷幕。同年10月初,根據浙江省國資委有關指示,中韓人壽原股東省國貿集團啟動資產重組計劃,以控股上市公司浙江東方作為平臺,將省國貿集團主要金融業務(含信託、人壽保險、期貨業務)注入浙江東方。

“這也就意味著,中韓人壽的股權轉讓,是打造浙江省金控上市平臺的整體部署。”

資料顯示,浙江東方最初由商貿起家,公司從2015年起開始資產重組,並向金控平臺轉型,現如今,公司通過控股參股多家公司分別經營各項金融業務和商貿業務。

浙江東方當年從大股東浙江國貿接手的金融資產中,包括浙商金匯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大地期貨有限公司和中韓人壽50%的股權。截至目前,只有中韓人壽還處於虧損狀態,而且是浙江東方旗下所有參控股公司中虧損最多的一家。

另據銀保監會官網發佈的數據,按照2018年保費收入從多到少的排名,中韓人壽在內地87家壽險公司中排在第71位,保費收入約為5.65億元,市場份額約為0.02%。

而在壽險公司盈利榜上,2018年取得盈利的後五家公司依次是中銀三星、中融人壽、陸家嘴國泰、瑞泰人壽和光大永明,分別盈利0.32億元、0.1億元、0.083億元、0.019億元和0.007億元。這五家壽險公司2018年保費收入分別為28.7億元、50.8億元、23.2億元、5.6億元和103億元。

如果簡單地從保費收入水平上看,除了瑞泰人壽保費規模與中韓人壽接近以外,其他四家壽險公司的保費規模至少是中韓人壽的4倍以上,而瑞泰人壽成立至今已達15年之久。

換言之,中韓人壽若想盡快擺脫虧損,在幾年之內保費規模至少要增長几倍,而這談何容易。

按照當初股權轉讓的約定,若中韓人壽到2021年仍未能產生盈利,則浙江國貿將對差額部分按照持股比例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直至中韓人壽盈利為止。(思維財經出品)

中韩人寿经历“七年之痒” 何时走出连续亏损“初创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