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精準打好“七大”脫貧鞏固提升戰

印江自治縣堅持脫貧攻堅與鞏固提升相結合,按照“力度不減、政策不變、責任不松”的原則,持續打好精準管理、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管理、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基礎設施民生事業、鄉村治理、基層組織建設“七大”脫貧鞏固提升戰,著力構建脫貧攻堅提質增效機制,全面促進穩定脫貧,確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打好精準管理鞏固提升戰。強化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加強對脫貧人口的動態監測,及時瞭解其生產生活狀況並實時監測、篩查、走訪、研判,通過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防止邊脫貧、邊返貧。對未脫貧戶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重點幫扶,達到脫貧標準的,嚴格按照《貴州省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和脫貧退出程序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現脫貧退出。深入開“志智雙扶”和“回頭幫”活動,從實際出發,制定已脫貧人口分類標準和辦法,對其進行分類扶持、定期回訪,及時解決脫貧人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穩定脫貧人口主要通過創業就業扶持、金融扶持等措施,著力將其培育成為行業能人或致富帶頭人。對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人口主要通過幫助發展增收項目或解決就業問題,穩定增加收入;對兜底脫貧人口主要按有關社會保障政策繼續給予救助,實現精準幫扶。對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於當年扶貧標準的非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邊緣戶),對其因病、因殘、因災等情況導致暫時性困難的,爭取政策最大限度給予扶持和“補短板”幫扶,有效防止返貧;對確實符合貧困戶條件和因各類原因返貧的建檔立卡脫貧戶,嚴格按照“一申請一比對兩評議兩公示一公告”的精準識別程序,及時納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管理。

打好產業扶貧鞏固提升戰。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重要措施,堅持農業農村優勢發展,圍繞“2+N”主導產業佈局,做強做大茶葉、食用菌主導產業,做特做優生態畜牧、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產業,把500畝以上壩區建成為具有特色優勢的農業高產高效示範園區。按照“以產定銷、以銷促產、產銷對接”的思路,積極發展田園直購、產品認籌、網絡定製等新業態。深化“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匯聚“組織、市場、社會”三種力量,推動資源、資產、資金要素聚合。加大對現有農業企業支持力度,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三變”改革。2019年,新建茶園2.8萬畝,投產茶園總面積達21.17萬畝;發展食用菌1.5億棒、精品水果0.8萬畝、蔬菜27萬畝、中藥材1萬畝;出欄生豬35.68萬頭、肉牛2.83萬頭、肉羊9.46萬隻、家禽320萬羽,肉類總產量3.69萬噸,禽蛋產量0.27萬噸;發展辣椒5萬畝;調減玉米種植面積0.8萬畝。實現糧食、經濟產業比為32:68,力爭一產增加值增長6.8%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

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管理鞏固提升戰。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抓好後續服務管理工作,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塊地”確權工作,通過土地流轉、實施造林補貼、宅基地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等方式盤活“三塊地”,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將符合低保條件的搬遷群眾按程序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認真做好搬遷群眾農村低保對象納入城市低保轉移、參保銜接、養老保險工作。建立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就業幫扶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一對一”就業幫扶,紮實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對外勞務協作,積極創造就業崗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根據安置規模,合理調整優化安置點學校、幼兒園規劃佈局,切實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地就近入學需求。根據集中安置規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按規定配備醫療辦公場地、醫務人員、醫療設備,對常年外出務工參合建檔立卡搬遷群眾,按照轉診外出就醫患者報銷比例執行,對危急症住院等特殊情況,提供醫院急診證明材料,按規定予以報銷。按照“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的要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搬遷公共服務站,設立移民、人社、公安、民政、衛計等部門的便民服務窗口,推動搬遷群眾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社縣公共服務水平。

打好教育醫療住房保障鞏固提升戰。實施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劃,擴大城鄉學前教育資源,促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實施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有效化解城鎮義務教育“大班額”,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全面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辦好印江職校“精準扶貧班”,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貧困戶子女就讀職校後的就業率;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縣教育資助政策,紮實推進“校農結合”工程,實現產銷聯結,助力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5%以上,普惠性幼兒園佔比86%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以上。實施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傾斜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門診不設起付線,住院起付線降低50%,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到3000元,落實醫療保障救助傾斜政策,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後,經轉診住院費用實際補償達90%左右。持續推進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繼續開展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農村“四改一化一維”,適時監測農村住房安全狀況,確保不因住房安全無保障而返貧。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特色民居改造提升村及重點區域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及汙水無害化處理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全力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計劃升級版。

打好基礎設施民生事業鞏固提升戰。推進印沿松高速公路、G211印江縣城至沿河黑獺公路建設,建成印秀高速朗溪至木黃段、印思城市快速幹道、G352印江縣城至兩河口公路,形成“三高兩幹道五出口一路網”的交通格局。加快推進羅星溪中型水庫和龔家坨水庫、毛寨水庫兩座小(一)型水庫建設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偏巖水庫、清渡河水庫、綠蔭塘水庫、山岔水庫建設,加快解決工程性缺水和民生水利問題。推進農村配電網改造建設,新建10千伏以上線路118公里,穩步提升農村供電質量。紮實做好農村低保兜底保障扶貧工作,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堅持以家庭收入作為納入或退出低保保障的核心依據,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保障範圍,確保“應保盡保”,同時健全低保“漸退機制”確保對象穩步脫保;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差水平,2019年,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至4080元每年,城市低保提高至590元每月,提高城市和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著力提高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鄉重度殘疾人、老年殘疾人,按照我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30%增發特殊困難補助金;進一步建立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落實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資助政策,對符合保障性住房條件的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在保障性住房中給予優先解決,積極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公益性崗位用於安排殘疾人就業,加大對農村殘疾人扶貧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大生態、大扶貧戰略行動,將25度以上坡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草、溼)或種植結構調整範圍,實施規模總面積累計達20萬畝以上,大力發展茶葉、花椒、木竹、中藥材、精品水果等林業特色產業,建成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持續帶動1170戶3371人增收;嚴格按生態補償標準,及時兌現國家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實施林農精準就業創業扶貧工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全縣利用森林資源總面積達5萬畝,林下養殖1萬畝、林下產品採集加工1萬畝;實現全縣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國有林場、林業園區總量達6處以上,建成各級森林康養基地2個以上,爭取森林旅遊與康養服務總產值達10億元,助推貧困農戶5000戶、1.7萬人增收脫貧。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2019年計劃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2000人以上。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加大勞務輸出力度,通過勞務輸出實現更多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脫貧群眾創業,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實現創業帶動就業。開展就業服務,千方百計促進貧困群眾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

打好鄉村治理鞏固提升戰。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城鄉資源良性運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計劃升級版。加快推進“廁所革命”,因地制宜普及不同類型的衛生廁所,加快推廣農戶生活汙水分散式處理技術。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機制。持續開展貧困村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進一步發揮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道德講堂等陣地作用,持續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自強教育”五大主題教育,切實增強群眾內生動力。開展“四好”村評選,評選表彰一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黨的政策宣傳好、人居環境改造好、社會風氣治理好、幹群關係處理好的“四好”村。開展“五好家庭”評選,以個人為主線,開展“好兒媳”“好公婆”“好妻子”“好丈夫”“好妯娌”等評選,以良好的家風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樹立人人想脫貧的正確導向。積極推行移風易俗,全面提升農民群眾精神風貌,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村務公開制度,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脫貧攻堅重大建設事項、財務收支、集體經濟發展狀況、公益事業等進行公示。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深化法治扶貧,及時化解鄉村扶貧領域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依法打擊扶貧領域“十種亂象”,推進鄉村法治建設,確保鄉村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在講文明、樹新風等方面的示範作用。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

打好基層組織建設鞏固提升戰。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和第一書記的調整任用,嚴格執行縣、鄉鎮兩級黨委書記“雙簽字”制度。注重從外出務工經商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復員隊伍軍人、村醫村教、本村致富能手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紮實開展駐村“輪戰”工作,派強用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結合實際明確做好其做好鞏固脫貧提升工作的工作職責和重點內容,嚴格管理考核,樹立鮮明導向,對優秀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宣傳表彰、提拔使用,對不勝任的及時“召回”調整。繼續用好“新時代學習大講堂”“農民講習所”等平臺的作用,落實分級培訓責任,突出鞏固脫貧攻堅提升需求和實戰化訓練,有針對性地開展大規模輪訓工作,每年對鄉鎮幹部、“村兩委一隊三個人”進行專題培訓,著力增強發展經濟、改革創新、依法辦事、化解矛盾、帶領群眾鞏固脫貧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優化激勵政策,鼓勵和引進廣大黨員、各類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推動基層黨組織加強對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抓在手上。加強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育培養,組織和支持農村黨員帶頭穩定脫貧致富。加強對已退出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五保戶”等人群的關愛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