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在明朝末年,大明的将领投降清朝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基本上稍微有些兵权的将领,在崇祯帝时期,先后都投降了清朝。这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灭亡的主要原因,当时吴三桂等人为大清的骑兵带路,让他们南下的时候畅通无阻。不过二次投降的将领却不多,或者说只有祖大寿这一个人。祖大寿本身是在袁崇焕的手下做事,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才投靠了清朝。后来在孙承宗的劝说下,又从满清那边逃了回来,继续跟满清斗争了十年之久。

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不过十年之后,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因为弹尽粮绝,实在是找不到生路了,这才投降了满清。这是他第二次投降满清,当时的满清领导人是皇太极。皇太极不仅没有责罚祖大寿,反倒是对他十分器重,依旧给他足够的兵权,让他带兵打仗。后来他还拥有了荣华富贵,在北京安享晚年。他是吴三桂的舅舅,所以他主动写信给自己的外甥,让他投降满清,毕竟这边的待遇太好了,所以这也是吴三桂投降的主要原因。

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而两千年前,摆在章邯面前的一道难题却实实在在地难住了他。当年章邯可是大清王朝最后的一位猛将,他的军事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并不比项羽差多少。所以他的存在也是项羽争夺天下时候最大的障碍。不过这个障碍在不久之后就消除掉了,因为章邯输给了项羽,而且他手下二十万秦军全都被项羽给坑杀了。章邯本人也投降了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镇守在三秦之地。这在他人生当中是最大的耻辱,他为此记恨了一辈子。但是多年以后,刘邦从四川出来的时候,碰上了章邯。

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刘邦就跟章邯絮叨着,说项羽坑杀了他那么多的将士,本身跟他就有血海深仇,你章邯倒不如过来跟着我一起对付项羽,这样你也能报仇,也能获得荣华富贵。刘邦的话句句在理,可是章邯却没有这么做,他带着三秦的将士一直跟刘邦的军队打到了最后,最终被韩信剿灭。如果章邯选择了跟随刘邦,一定可以报仇雪恨,为什么他没有这么选择呢?他的选择跟祖大寿的选择,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

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很显然,这两个人原先所拥戴的主子都不是什么好主子,项羽这个人生性残暴,而且没什么谋略,而且跟章邯还有血海深仇。而崇祯皇帝是一个多疑的人,被他杀掉的战将就有几十个那么多。所以这两个人半斤八两,那祖大寿投降似乎就显得有些道理了,毕竟为了活下去,而且没必要为这种主子效力。而章邯的选择则有些让人不能理解,他不仅没有活下去,也没有获得项羽的褒奖。

面对招降时,祖大寿选择二次降清,而章邯却为仇人项羽死战不降

不过事实上,祖大寿这个人被写入了二臣传当中,他的名声一直都不是很好。生前虽然荣华富贵,但是死后就算再过一千年,他的名声依旧是臭的。而章邯则不同了,他虽然投降过一次,但是没有再次投降。这说明她心里还是有底线的,他不能越过这道底线。所以他宁可跟刘邦战死,也不会再选择投降。投降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降这种举动,其实已经是对自己最大的屈辱了。章邯没有祖大寿脸皮厚,所以他选择尊严和死亡,而不是耻辱和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