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安門口村裝上發展永動機

特色產業為本 精神扶貧助力

這是一個已經成功脫貧的村子,從過去的一窮二白到如今各項產業蓬勃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了零的突破村集體經濟有了零的突破,,村民發展產業熱情高漲……這些都得益於村裡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村子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使村民實現真富裕,,不返貧不返貧。。但整村脫貧不是終點但整村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實現鄉村振興、、村子煥發新活力村子煥發新活力、整體邁上新臺階的起點。

——題記

山陽縣西南方向的馬灘河畔,板岩鎮安門口村靜靜地列於兩岸,2017年安門口村已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但是脫貧並不代表村民的日子都很富裕,相反,由於過去底子太薄,發展舉步維艱。2018年,安門口村重新調整方向,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環境優勢,走上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使全村的小康之路升級加速。

偶然發現的致富產業

任富松之前擔任了10年的村主任,去年他主任、支書一肩挑,同時也是村裡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以前,村裡沒有一條通組水泥路,群眾也沒啥產業,全村660多戶,貧困戶就有160多戶,群眾日子過得艱難。”任富松回憶道。

2016年,市紀委的扶貧駐村工作隊來到了村裡,任富松和駐村幹部一致認為:脫貧必須要有自己的產業,並且是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任富松有一位常年跑運輸的親戚,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跟著親戚去渭南。在渭南的市場上轉了一圈之後,發現當地花椒價格不錯,每斤至少在60元。“如果能把花椒引種回去,或許能成為脫貧致富的好產業。”任富松思量。

但是安門口村幾乎沒有種植花椒的歷史,花椒能否在本村安家,順利生長,在任富松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他前後五六次去渭南找花椒種植戶瞭解種植情況,學習管理經驗。又託親戚找了一位技術員,請回安門口村,實地察看村裡的氣候、土壤、光照等條件後,任富松得到了肯定答覆,這讓他心裡的石頭落了地,放手大幹起來。

2017年,任富松流轉了80畝地,買回8000株優質花椒苗,栽下去之後,成活率並不高,任富松決定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2017年底,他買回來2000斤花椒種子,自己育苗。既解決了成活率不高的問題,也減少了買苗的成本。

任富松聽技術員講,要把種子在袋子裡捂著,種子發黴爛掉才好。從沒培育過花椒苗的他心裡難免忐忑,“沒聽說過啥莊稼要這麼種的,最後整袋種子都板結成了一整塊,掰都掰不開。”就這樣,他在8畝地裡撒上了花椒種子,期待來年能夠出現奇蹟。2018年3月,花椒種子果然如技術員所說,出苗率很高,長勢非常好,任富松終於放心了。隨之而來的是除草、施肥、噴藥等工作,任富松顧不上的時候,都是妻子帶著人在地裡一起幹活。一年下來,花椒苗就長到1.2米左右,達到移栽標準。

在山坡上的花椒地裡,記者遇上了從成都回來的小夥劉新利。他早年去成都打拼,如今已經在那裡安家落戶。3月初,他聽父母說村幹部鼓勵大家種花椒樹,特地從成都趕回來,幫父母在家裡的60畝坡地裡栽上3000株花椒。想著3年後,花椒樹開始掛果,在增加家裡收入的同時,減輕了父母種莊稼的辛勞,他心中無比高興。

在任富松的帶動下,現如今,全村有近300戶村民栽上了花椒樹,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隔壁耿村不少村民也栽起花椒。今年,在幾個花椒種植大戶的帶動下,安門口村的千畝花椒園即將成形。隨後,任富松計劃帶著村裡的花椒種植大戶去渭南參觀學習,讓安門口村的花椒產業真正壯大起來。

區位優勢造就特色產業

走在安門口村的溝溝岔岔,村民的房前屋後隨處都可見到枇杷樹,有的樹有碗口粗,遮蓋了屋前的半個院子。不知道從何時起,安門口村村民都在家門口種上了枇杷樹,每年結的果子村民們還拿到集市上去賣。“附近的幾個鎮子,就我們這片的枇杷樹可以結果,其他地方的都不行。”駐村第一書記孫仁鵬介紹起安門口的特殊地理環境。

2018年,安門口村把當地走出去的企業家請回來,共同商議,確定一條發展的路子。正是由於安門口村獨特的自然環境,枇杷樹生長茂盛,果實酸甜可口,最終,建設枇杷小鎮的提議獲得了多數人的贊同。枇杷成了當地發展產業的“獨門絕技”。

自去年開始,安門口村為打造枇杷小鎮開始引進新品種,並大面積種植枇杷。目前,佔地8畝的枇杷主題公園裡500多棵枇杷樹已經全部栽種完畢,並以此為核心,以河岸、路邊等地為軸,以村民院落為節點,輻射帶動整個板岩鎮整體旅遊產業發展,實現高質量脫貧,為鄉鎮振興插上翅膀。

在市紀委“一拖一”的幫扶下,緊挨著安門口村的耿村田間地頭也種上了枇杷樹。村支書韓傑帶著我們來到了村裡一片枇杷樹種植比較集中的區域。只見新栽的枇杷樹枝頭已經長出了毛茸茸的新葉,不久這裡將會出現一片茂密的枇杷林。韓傑指向遠方的山頭,“從我們所站的地方,一直到那邊,將來都會種上枇杷,現在我們村已經種了4000多棵,我們的目標是要種一萬棵,每戶村民房前屋後至少種3棵。”

從前在北方少見的枇杷樹,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安門口村乃至附近村子的“搖錢樹”,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枇杷小鎮的建成,安門口村將會迎來更多的遊客,讓鄉村熱鬧起來,群眾的錢包鼓起來。

引進企業打造農業綜合體

在安門口村,有一塊佔地50多畝的“戶太八號”葡萄園。這是市紀委包扶工作隊來村裡不久,為村裡建成的村集體經濟產業。當時,專門從西安請來專家,對土壤、水質進行了取樣化驗,確定適宜種植葡萄,這才有了這片葡萄園。

去年,安門口村依託這片葡萄園,引進當地的一家企業,計劃打造一個集採摘、休閒、垂釣等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項目,與枇杷園形成互補,讓安門口村的鄉村遊產業鏈得到完善。

在豐水灣農旅科技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幾臺大型機械正在轟隆隆地忙碌著。謝書長,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看似一位樸實農家漢子,心裡裝的卻是振興鄉村的壯志。謝書長小時候家中貧困,他早早就外出打工,幹過各種工作,2005年返鄉進入運輸行業。2018年,在一位朋友的引薦下,他來到安門口村,瞭解到當地計劃引入一家企業,打造農旅綜合項目。經過和村支書任富松兩次交談後,謝書長決定要做這個項目。

項目開始建設,第一步就是需要個好規劃,原本的規劃被謝書長否定了,他覺得並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他專程趕到商州,找到了一家專業設計公司,請他們去實地勘察後,重新規劃瞭如今佔地700多畝的農旅綜合體一期項目。

葡萄園作為這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不能輕視。謝書長從村裡接手葡萄園,每年給村裡交承包費,村集體也有了收益。但是剛接手的葡萄園由於之前管理不善,葡萄生長不是很理想。謝書長從西安請來種葡萄方面的專家,從修剪到施肥,手把手地指導管理葡萄園的農戶。

去年,前期葡萄長勢良好,就在快要成熟的時候,遇到了長時間的乾旱,專家說要多澆水,葡萄才能變紅、成熟。沒有經驗的謝書長用傳統大水漫灌的方法,沒想到一夜過後,只澆溼了水管周圍的土地。仔細尋找原因才發現,這片地是沙土地,雖然適合種葡萄,但是卻存不住水,原本的有利條件轉眼成了最大的缺點。謝書長只能看著8萬斤葡萄爛在了地裡,十分心疼。

今年,謝書長早早地請來專家,在葡萄園裡投資了十多萬元建立起一套滴灌系統,徹底解決了葡萄園的灌溉問題。現在施肥時,可以將化肥溶解在水中,在澆水的同時也施了肥,大大縮減了時間和人工成本。記者走在葡萄園中,看到葡萄樹已經發芽,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加持,今年的葡萄必定能豐收。

“在用工的時候,我總是會優先聘用村裡的貧困戶,讓他們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幫助他們儘早走出貧困。”在不遠處幹活的北坡組貧困戶王滿勤就是其中一員。2018年4月,通過村幹部介紹,55歲的王滿勤來到工地做雜工,每個月能有2000元收入,使他順利脫貧。謝書長指著遠處山頭說,目前正在施工的僅僅是一期項目,將來山頭後面還要有二期、三期項目,會發展大棚蔬菜和農產品加工,帶動全村群眾富裕起來。

細微之處扶志扶智

2018年重陽節,安門口村的老人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全家福和生活照。85歲的老黨員劉本凱高興地看著手裡的照片,照片裡他和兒子站在門口,雙肩緊靠,兩人面帶微笑,身後金燦燦的玉米成了最好的背景。“很多年沒有照相了,沒有想到還能在家門口照全家福,太好了。”

2018年,駐村幹部于海洋提議:扶貧日恰逢重陽節,為全村老年人照一些生活照,裝上相框,給老人們送去別樣的重陽節禮物。在重陽節前,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于海洋和其他駐村隊員一起,為40位老年人拍攝了生活照和全家福。有的老兩口以前很少在一起拍照,剛坐下略顯拘謹,于海洋鼓勵他們看看門前懸掛的臘肉,想想以後越來越好的日子,一瞬間幸福感不經意溢出,拍攝現場一片歡笑,照片剛好定格在那一刻。

“很多老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大山,更沒有一張像樣的照片,當村里老人們收到照片時,有些甚至激動得掉下眼淚。”駐村幹部笑著介紹。

為了配合扶貧日活動,加大精神扶貧力度,駐村工作隊把扶貧和敬老愛老結合起來,舉行了扶貧日暨敬老月“八個一”活動。邀請山陽縣醫院醫護團隊開展義診,山陽縣劇團送戲下鄉,還表彰了“夕陽風采”“孝善之家”等村裡的一批先進典型模範。

扶志不僅僅體現在各種關懷上,發展產業上也是不含糊。2018年12月,屋外寒風凜冽,而在白土寨組組長的家裡,氣氛卻十分熱烈。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還有30多個村民聚集在一間屋子裡,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村子在發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誰家適合發展哪種產業,誰家在發展產業上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當場提出來,現場進行調整解決。

工作隊和村幹部一起,把“互講互評”活動開到了群眾家門口,通過駐村幹部現場講幫扶措施,群眾評幫扶成效;鎮村幹部講履職情況,群眾評工作成效;群眾講脫貧情況,鎮村、駐村幹部評其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作用,督促幹部主動履職擔當,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內生動力。三方互相交流,消除彼此心裡的疙瘩,讓產業發展更符合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使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以精神扶貧為助力,在市紀委和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安門口村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找到了發展的最佳路徑,發展動能十足,大步邁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商洛日報 謝 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