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為“造血” 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為做好“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河東區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三農”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改變以往傳統的為薄弱村送錢送物、幫助爭取涉農項目資金“打點滴”的做法,創新“三農”工作思路,從2017年開始,開展了壯大村級經濟收入“百村幫扶行動”,倒排了100個經濟薄弱村,組織94個部門單位定向幫扶,連續5年每年列區級預算村集體專項幫扶資金3000萬元,探索推行多種增收模式,激活了鄉村發展新動能。在此基礎上,2018年又整合涉農、扶貧資金3000多萬元,共計6000多萬元捆綁使用,大力開展村集體抱團發展的方式發展物業經濟,加快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探索出了一條新時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工作中,我們從村居實際出發,結合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堅持區級主導、鎮街部門主推、村居主體三級聯動,不斷增強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推行五種模式,深挖村集體經濟增收潛力。在總結以往成功做法、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推行了聯建物業、盤活資產、集約經營、服務增收、股份合作五種增收模式。

一是聯建物業模式。對有少量資金結餘和零星土地資源,但位置較偏或缺少發展空間的村,引導村居利用自有資金或幫扶資金,聯合興建或購置物業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湯頭街道葛溝社區引入合作企業山東廣成建築公司,在葛溝中心街建設佔地1萬多平方米的沿街商鋪和8個農貿市場大棚,通過沿街店面出租和收取攤位管理費,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二是盤活資源模式。引導村級班子充分開發利用荒地、荒水、荒灘、荒林等資源,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休閒旅遊、農家樂等產業,開闢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新渠道。如八湖鎮坊上社區根據村內草莓種植較多的實際,利用村集體閒置的土地改造建設了高標準草莓產業園區,並依託園區積極探索林果與散養家禽相結合的新型綜合種養模式,建設2處農家樂,形成了一條集採摘、種養、餐飲於一體的鄉村旅遊路子,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8萬元。三是集約經營模式。把農戶分散的閒置土地通過流轉的方式集中起來,統一出租、經營,或鼓勵村級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各類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自有資金投入或引進第三方進行集約化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如相公街道石碑屯社區實行招商引資與土地流轉雙向推動,先後流轉土地490餘畝,引進總投資10億元的東昀石墨、明特機械2個項目,年可增加集體收入6萬餘元。
四是服務增收模式。立足地方產業優勢,引導村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領辦創辦種植、養殖、加工等經濟發展項目,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以有償服務為主,把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優勢進入市場,促進集體增收。如太平街道小張寨村黨支部領辦景真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村級組織實行有償服務,合作社每銷售1支鮮切花,村集體就提成1分錢用於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村集體年可增收20萬元。五是股份合作模式。引導有條件的村集體通過量化集體經營性資產,優化經營模式,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或通過村集體與村民股份合作,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等經營項目,實現集體發展與農民增收雙贏。如鄭旺鎮朱家鄭旺購買了糧食烘乾設備,與金鑫米業建立合作關係,實行租賃分紅,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

(二)創新三條路徑,激發村集體經濟增收活力。在全面推行五種增收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村級實際,2018年重點對“股份合作”模式進行了試點探索。一是創新“紅籌股份”發展路徑。“紅籌股份”是由村黨組織領頭創辦集體經濟實體,或者依託鎮級農經站成立村級集體經濟服務公司,整合各類幫扶資金,通過股份合作形式參與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經營,實現村集體經濟“紅籌股份”收益。如八湖鎮利用“紅籌股份”,組織10個薄弱村投資500萬元入股前石拉淵村雙孢菇種植項目,預計每村收益不低於4萬元。

二是創新村社共建“保底分紅”兜底路徑。針對“收入少”“資源缺”“隊伍弱”“基礎差”這一類的薄弱村,由區財政在全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中,給予每個村30-50萬元的扶持資金,供銷社與合作村簽訂協議,實行“保底分紅”,達到“保本不流失、分紅能上浮、輸血改造血”的效果。如湯頭街道採取村社共建“保底分紅”兜底的模式,聯合10個薄弱村投資600萬元入股區供銷社,在福利莊建設了種養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園項目,預計每村每年收益不低於5萬元。三是創新村集體“抱團”發展物業項目路徑。把受各種因素限制的村,聯合在一起共同出資,依託鎮級成立的村集體經濟服務公司進行運營。公司根據相關章程規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分紅,確保整體項目年度總收益不低於投資額的8%,實現入股資產持續增值。如鄭旺鎮採取“抱團”發展物業項目模式,爭取扶持資金800萬元,投入到鄭旺鎮正旺興農資產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建設標準化廠房,出租給周邊有需求的企業,實現穩定收益,將解決周邊13個薄弱村的經濟增收問題。

(三)健全三項機制,強化村集體經濟增收合力。著眼於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真正使發展集體經濟成為惠民生、得民心的實事工程,積極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確保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持續發展。

一是強化責任落實機制。從組織、農業、土地等部門抽調15名工作人員,組成3個工作組,由鎮街牽頭,對村級收入、資產資源狀況逐村進行調查摸底、分析評估,倒排出10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建立工作臺賬。明確鎮街和部門(單位)兩個主體責任,幫助薄弱村理清發展思路,制訂增加村級集體收入規劃,形成了村居、鎮街、部門(單位)三級書記抓發展的合力。專門設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辦公室,抽調組織、農業、財政等部門骨幹力量集中辦公。建立了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聯席會議制度、第一書記牽頭落實制度、年終考核制度,確保幫扶工作有人幹、有人查、有人落實。二是強化過程監管機制。明確資金歸屬,區財政金撥的資金定性為固定分紅型股份,接受扶持的薄弱村只有分紅權,不享有經營決策權和退股權。精選項目合作方,在選擇項目實施主體時,嚴格掌握四個標準:企業實力強、項目效益佳、企業責任感強、風險可把控。完善分紅規則,一般項目需簽訂不少於投資額8%的保底分紅協議,項目持續分紅不少於5年。項目申報由鎮街負責,由區委組織部牽頭組織農業、財政、發改、審計等部門進行聯合審批,並負責總把關。要求項目管理單位對項目的申報、運營、分紅等建立臺賬,嚴格監管,確保項目達到或高於預期收益。
三是強化工作考核機制。積極做好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結合文章,通過全面梳理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執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在出讓、租賃、入股等方面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制度,努力提高村集體收益。進一步建立農村幹部實績檔案,將村幹部的工資、獎金、養老保險與集體經濟收益直接掛鉤,激發村幹部工作熱情。

二、工作成效

實踐證明,有效整合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資源,在集中投入中形成了幫扶資金的規模效益,有效破解了村級集體經濟“越發展負擔越重、經濟風險越大”的難題,形成了“四有一不”的良好局面。一是收益有保障。薄弱村將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注入合作項目後,每年的收益有了最低保障,相比村集體自己經營項目避免了投資風險,在企業效益好的情況下還能實現更高收益。二是村集體有收入。集體經濟每年獲得固定分紅,解決了“無錢辦事”的難題。截至目前,全區已有22個經濟薄弱村實現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解決了長期以來村居無錢辦事的難題。三是群眾有錢賺。村集體與項目企業合作的同時,周邊的村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取土地租金,也可在項目中打工獲得務工薪金,增加了收入渠道,實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已有25個村300餘名貧困戶實現脫貧。四是幹部有舞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協議起草、土地流轉、項目監督等工作,村幹部在為村裡幹實事的基礎上,進一步鍛鍊了工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質。五是資金不流失。由於在具體工作中明確了資金歸屬、精選了合作企業,村級不享有經營決策權和退股權,加上財政、農經、審計等部門的嚴格監管,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資金的安全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