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河东区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变以往传统的为薄弱村送钱送物、帮助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打点滴”的做法,创新“三农”工作思路,从2017年开始,开展了壮大村级经济收入“百村帮扶行动”,倒排了100个经济薄弱村,组织94个部门单位定向帮扶,连续5年每年列区级预算村集体专项帮扶资金3000万元,探索推行多种增收模式,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整合涉农、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共计6000多万元捆绑使用,大力开展村集体抱团发展的方式发展物业经济,加快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工作中,我们从村居实际出发,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坚持区级主导、镇街部门主推、村居主体三级联动,不断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推行五种模式,深挖村集体经济增收潜力。在总结以往成功做法、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联建物业、盘活资产、集约经营、服务增收、股份合作五种增收模式。

一是联建物业模式。对有少量资金结余和零星土地资源,但位置较偏或缺少发展空间的村,引导村居利用自有资金或帮扶资金,联合兴建或购置物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如汤头街道葛沟社区引入合作企业山东广成建筑公司,在葛沟中心街建设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沿街商铺和8个农贸市场大棚,通过沿街店面出租和收取摊位管理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二是盘活资源模式。引导村级班子充分开发利用荒地、荒水、荒滩、荒林等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如八湖镇坊上社区根据村内草莓种植较多的实际,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土地改造建设了高标准草莓产业园区,并依托园区积极探索林果与散养家禽相结合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建设2处农家乐,形成了一条集采摘、种养、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路子,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三是集约经营模式。把农户分散的闲置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统一出租、经营,或鼓励村级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各类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自有资金投入或引进第三方进行集约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如相公街道石碑屯社区实行招商引资与土地流转双向推动,先后流转土地490余亩,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东昀石墨、明特机械2个项目,年可增加集体收入6万余元。
四是服务增收模式。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种植、养殖、加工等经济发展项目,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以有偿服务为主,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进入市场,促进集体增收。如太平街道小张寨村党支部领办景真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级组织实行有偿服务,合作社每销售1支鲜切花,村集体就提成1分钱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年可增收20万元。五是股份合作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优化经营模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或通过村集体与村民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等经营项目,实现集体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如郑旺镇朱家郑旺购买了粮食烘干设备,与金鑫米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租赁分红,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二)创新三条路径,激发村集体经济增收活力。在全面推行五种增收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村级实际,2018年重点对“股份合作”模式进行了试点探索。一是创新“红筹股份”发展路径。“红筹股份”是由村党组织领头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或者依托镇级农经站成立村级集体经济服务公司,整合各类帮扶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参与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红筹股份”收益。如八湖镇利用“红筹股份”,组织10个薄弱村投资500万元入股前石拉渊村双孢菇种植项目,预计每村收益不低于4万元。

二是创新村社共建“保底分红”兜底路径。针对“收入少”“资源缺”“队伍弱”“基础差”这一类的薄弱村,由区财政在全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中,给予每个村30-50万元的扶持资金,供销社与合作村签订协议,实行“保底分红”,达到“保本不流失、分红能上浮、输血改造血”的效果。如汤头街道采取村社共建“保底分红”兜底的模式,联合10个薄弱村投资600万元入股区供销社,在福利庄建设了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预计每村每年收益不低于5万元。三是创新村集体“抱团”发展物业项目路径。把受各种因素限制的村,联合在一起共同出资,依托镇级成立的村集体经济服务公司进行运营。公司根据相关章程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分红,确保整体项目年度总收益不低于投资额的8%,实现入股资产持续增值。如郑旺镇采取“抱团”发展物业项目模式,争取扶持资金800万元,投入到郑旺镇正旺兴农资产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给周边有需求的企业,实现稳定收益,将解决周边13个薄弱村的经济增收问题。

(三)健全三项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增收合力。着眼于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使发展集体经济成为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工程,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从组织、农业、土地等部门抽调15名工作人员,组成3个工作组,由镇街牵头,对村级收入、资产资源状况逐村进行调查摸底、分析评估,倒排出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建立工作台账。明确镇街和部门(单位)两个主体责任,帮助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规划,形成了村居、镇街、部门(单位)三级书记抓发展的合力。专门设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办公室,抽调组织、农业、财政等部门骨干力量集中办公。建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联席会议制度、第一书记牵头落实制度、年终考核制度,确保帮扶工作有人干、有人查、有人落实。二是强化过程监管机制。明确资金归属,区财政金拨的资金定性为固定分红型股份,接受扶持的薄弱村只有分红权,不享有经营决策权和退股权。精选项目合作方,在选择项目实施主体时,严格掌握四个标准:企业实力强、项目效益佳、企业责任感强、风险可把控。完善分红规则,一般项目需签订不少于投资额8%的保底分红协议,项目持续分红不少于5年。项目申报由镇街负责,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农业、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批,并负责总把关。要求项目管理单位对项目的申报、运营、分红等建立台账,严格监管,确保项目达到或高于预期收益。
三是强化工作考核机制。积极做好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文章,通过全面梳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执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在出让、租赁、入股等方面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制度,努力提高村集体收益。进一步建立农村干部实绩档案,将村干部的工资、奖金、养老保险与集体经济收益直接挂钩,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

二、工作成效

实践证明,有效整合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源,在集中投入中形成了帮扶资金的规模效益,有效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越发展负担越重、经济风险越大”的难题,形成了“四有一不”的良好局面。一是收益有保障。薄弱村将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注入合作项目后,每年的收益有了最低保障,相比村集体自己经营项目避免了投资风险,在企业效益好的情况下还能实现更高收益。二是村集体有收入。集体经济每年获得固定分红,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2个经济薄弱村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村居无钱办事的难题。三是群众有钱赚。村集体与项目企业合作的同时,周边的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取土地租金,也可在项目中打工获得务工薪金,增加了收入渠道,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有25个村300余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四是干部有舞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协议起草、土地流转、项目监督等工作,村干部在为村里干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了工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五是资金不流失。由于在具体工作中明确了资金归属、精选了合作企业,村级不享有经营决策权和退股权,加上财政、农经、审计等部门的严格监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